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毒品各论 > 行为成瘾 > 正文
行为成瘾
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心理问题探析
网络依赖
2007-08-01 08:09:53 来自:杜新忠戒毒、禁毒专业网 作者:张玮 李玫瑾 阅读量:1

    内容提要:近年来,网络成瘾发生率呈迅速上升的趋势,而未成年人正在成为“网瘾”的重点人群。沉迷于网络的未成年人如果没有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可能出现不良的行为,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本文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少年出现网络成瘾的心理过程及原因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网络成瘾  未成年人  心理问题

    近几年,媒体相继报道了全国各地发生的未成年人因为上网而犯罪的案例,这些未成年人的家庭背景各不相同,但是他们存在着一个共同点——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经常无节制地上网,沉湎于网上的虚拟世界。为了能够上网,他们常常不择手段。譬如,2003年6月,北京某郊县17岁的初中学生吴某沉迷于打网络游戏,趁爷爷奶奶熟睡之时偷钱,结果被发现后将爷爷砍成重伤,奶奶则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1]。 2003年7月,山西太原16岁的中学生郝某为筹集玩网络游戏的钱款深夜潜入叔叔家,将爷爷、奶奶、叔叔等一家五口杀害。[2]。庐江县15岁的张某经常上网玩游戏,先从家中陆续偷出2000余元,因怕家人发现,就想到孔某家偷点钱把偷家里的钱补上,翻墙到孔某家被其家人发现后用斧头残忍地将孔家三人杀死![3]

    这些案例令人触目惊心,网络到底为什么吸引着未成年人沉迷于其中?对此问题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

    一、网络成瘾现象

    因特网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它给我们带来了便捷和效率,注定将成为我们所有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5年1月发布的《第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截至2004年底,中国大陆的网民数已达9400万人[4]。然而,网络也是个双刃剑,它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尤其是某些人对网络的过度使用和成瘾现象,不仅直接导致其身心问题,如:心理依赖和身体疾患;而且也因连锁反应而对许多家庭、甚至社会造成危害,如:少年出走,因网络成瘾而犯罪等。

    (一)网络成瘾及基本特征

    最早提出“网络成瘾”概念的是纽约的一位精神医生金伯格(Goldberg),他在1994年借用了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手册DSM—IV》中关于药物依赖的判断标准提出了“网络成瘾主要是一种行为成瘾”[5]。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网络成瘾是指由于过度地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又称网络成瘾障碍[6]、因特网性心理障碍[7]、病态网络使用[8]。

    出现网瘾的人常常会有以下一些症状:不管遇到何种情况,每天的生活中只想做这一件事,失去其它的生活兴趣和追求;可为上网而变更重要的人生任务或时间表,譬如,不去上学、不去上班,不睡觉等;不敢让人知道自己在网上停留的时间;或已经向他人表态不再上网却仍找机会偷偷上网,因为无法自制;上网后总在做同一类的虚拟事情或无意义事情。下网后,脑中一直在浮现和网络有关的事(沉溺表现)。

    对他们而言,网络几乎成为现实世界的替代品,他们沉湎于网上的虚拟世界,并出现相应的生理和心理障碍。生理障碍常见的有食欲不振、头昏眼花、情绪低落、精力难以集中,免疫功能降低,严重的可导致神经系统紊乱,引发心血管疾病及眼睛疾患等;心理障碍则表现为越来越喜欢撒谎和遮掩自己的行为,尤其是掩饰上网的时间和行为,一旦离开网络便无所事事,、抑郁或焦虑,甚至出现一些人格障碍。——所有这些都是沉溺者表现或经历的症状[9]。一些人也曾设法戒掉网瘾,但当真正停止上网后就会出现上述症状,为此,有的人甚至采取自杀的方式进行解脱;也有的人就此沉沦。

    (二)未成年人已成为网瘾高发群体

    据台大心理系教授陈淑惠所做的调查,在一千多名台大学生中,发现“网络成瘾”的比率为5-10%,男女比为1/2[10]。国外研究表明,网络成瘾发生率呈迅速上升的趋势,年龄在13—18岁、正值青春期发育的中学生是“网络成瘾”的重灾区[11]。

    据民盟北京市委提交的报告(出处),北京市中学生网络成瘾者约有13万多人,占14.8%。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5年1月发布的《第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截至2004年底,中国大陆的网民数已达9400万人,在各年龄阶段中,18岁以下占16.4%,18-24岁占35.3%,25-30岁占17.7%,年龄结构表明,我国的网民以青少年居多[12]。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和西南师范大学心理系最近完成的调查显示,青少年网络成瘾症的发病率已经高达15%[13]。

    继父母离异、毒品、电子游戏等引发犯罪的主要原因后,网络也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催化剂,未成年人因网络成瘾而引发犯罪这个现象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忧虑。当未成年人迷恋上网络,并且每天晚上都上网到很晚的时候,他们就会缺少睡眠,考试不及格,不爱与人交往,并对发生的事情向他们的父母撒谎,还将逐渐出现了一些行为问题,如逃学、不择手段获取钱财等,有的最终走向犯罪。河南郑州公安局的一位警官提出,因为上网成瘾导致的青少年犯罪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济南一监狱在押的1500多名少年犯中竟有70%是因为上网成瘾导致走上犯罪道路的[14]。

    (三)未成年人网瘾形成过程分析

    要预防和减少网络给少年带来的危害,必须了解未成年人喜欢上网的心理,同时研究未成年人上网行为的大致发展过程和规律,进而才能找出相关的对策。

    笔者在2004年参加了河北石家庄市团市委举办的“远离网瘾”活动,对5名未成年人(均来自河北省)进行了典型个案的访谈、并对来自全国的94个网络成瘾孩子的家长进行电话访谈,对石家庄市149个网络成瘾孩子的家长进行了电话访谈,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料整理。

    调查发现:在未成年人接触网络到沉迷于网络的发展过程中,有三个很重要的时间点,我们且用符号代替予以说明:A 点是孩子开始上网的时间点;B点是父母发现孩子异常的时间点;C点是孩子出现不良行为问题的时间点。当然,这一过程并非绝对化,也有些家庭是B与C同时出现,即直到孩子出现不良行为问题,甚至严重不良行为问题的时候才发现孩子沉迷于网络。见模式图

    图示:少年形成网瘾的过程解析图

    接触网络 → 厌学 → (有些)被发现 → 出现不良行为 → 出现严重不良行为

              成绩下降                    说谎、骗家长       离家出走

              偶尔逃学                    经常逃学           辍学

                                          夜不归宿           偷钱

                                                             拦抢

    从其过程看,家长发现孩子开始上网的途径集中有三个,一个是发现孩子成绩下降,通过这个途径发现的家长占了大多数,第二个就是通过学校对孩子基本情况的反映,了解到孩子有逃学的情况,第三个途径是家长发现孩子出现了其他的一些不良行为,比如偷钱、夜不归宿,睡眠不规律,饮食不规律等等。虽然家长通过这三个途径发现了孩子出现网络使用问题,却是很不及时的,对于孩子的网络使用没有起到应有的引导和监督作用。通过对家长的访谈发现,家长知道孩子开始上网,基本是在第二个时间点,也就是说在家长发现孩子上网之前,其实孩子接触网络一段时间了,有的是几个月,有的甚至是几年,这个时候的孩子大多已经开始沉迷于网络了,而家庭发现的并不及时,孩子在接触到网络后“空段”——无人监管他们使用网络的情况。有的孩子在接触网络之后,一直欺骗家长去上学,但是实际是去网吧上网,很多学校也并没有起到监督管理作用,没有及时和家长沟通,无形之中给未成年人创造了一个家长、学校双不管状态。

    开始接触网络的孩子如果没有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有可能为其所吸引,开始出现异常表现,有的不愿上学,或者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开始夜不归宿、逃学,甚至离家出走等,发展到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果监管无力,其行为会进一步恶性发展。有的孩子开始是在家上网,但是父母发现其学习下降后,多采取措施控制其上网,所以网吧就成了他们最好的去处。开始时,他们上网的钱基本就是自己的零花钱,但是毕竟数量有限,在对网络上瘾之后,他们上网的时间逐渐增加,上网次数频繁,对钱的需求量也在增大。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缺少自己挣钱的能力,所以很多的孩子会使用其他的手段,甚至不择手段,比如:偷钱、拦劫比自己小的孩子,甚至合伙抢劫、或者通过游戏等方式获得钱财,进而作为上网的经济来源。曾有两名辍学的少年因为无钱上网,便疯狂的盗窃高速公路上的铝制隔音板,并将价值600元的一块隔音板以区区7.5元的价格卖给废品收购站[15];还有一名17岁的北京少年因迷恋网络无法自拔,为了上网,跑到通州的奶奶家偷钱,最后把奶奶砍死、把爷爷砍成重伤[16]。

    大量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证明,一般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是违法犯罪行为的前兆[17]。中央综治办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进行了闲散未成年人犯罪调查。通过对2000余名未成年犯和1000余名普通未成年人的调查比较显示:多数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是从不良行为开始的,而初中阶段是不良行为的高发阶段[18]。显然,网瘾心态与行为本身虽不是犯罪,但也属于少年不良行为的表现,是一些少年违法或犯罪的前期表现。

    二、未成年人网络成瘾心理原因分析

    为什么网络对未成年人有着如此大的吸引力?为什么许多未成年的孩子一旦接触网络便会变得如此痴迷?我们认为,要理解这一问题,首先要了解容易陷入少年陷入网迷状态的心理问题。

    (一)个人心理背景原因

    显然,网瘾的发生一定与网络有关,但是,现实生活中,网络也给现代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和帮助。网络并没有让所有的使用者变得心理异常或行为异常,而只是部分的上网者变得异常。这说明,真正的原因还在接触网络的人员自身的心理特点方面出了问题。任何心理原因往往与问题表现者自身的心理背景有关。从上网成瘾的未成年人的年龄段观察,他们大多处于青春期,亦即12、13岁至17、18岁之间。这一年龄段正是人面临人生诸多选择与压力的阶段。

    首先,上网群体中最常见的是学习上的失败者,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少年。由于这一年龄段的学习内容要难于初始阶段(指小学),同时,学习的内容仍是基础性的知识,在没有确定未来具体职业方向时,基础性的教育往往范围较大,这种涉及面广的基础课程使得一些学生明显感受到自己在某些学科上的学习困难,进而不得不面对由于智力的弱点而导致的失败。在面临一门课程或多门课程学习困难又无法解脱时,少年往往会选择“有事做”并能够体验成功的网络游戏使自己摆脱现实的失败感。加之网络常以图象等直观的方式、以游戏等有趣的方式展现,因此它们更适合少年的思维特点。

    其次,上网群体中还最多见的还有那些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生性好动、喜欢玩耍的少年。由于这一年龄段的少年正面临繁重的学习任务,因此,大量的作业与课程使他们无缘玩耍。每日从学校到家,除了课本就是作业,生活颇有枯燥感。这时,网络呈现的精彩与丰富的内容自然诱使他们不愿离去。加之内容选择的自主性,让少年体验到更多的自由与快乐,这也使得最初接触网络的孩子容易陷于其中。

    再次,社会交流与情感生活的寂寞也会导致一些少年陷入网络。他们或是因为父母的教育方式有所缺陷,或是因为自己的性格缺陷,不善言语,因此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缺少朋友,不能得到情感方面的满足。而网络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与满足。

    (二)迷恋网络的动机分析

    所谓动机通常是指引起、维持和指引行为活动的内在心理活动。对于上网成瘾的少年他们究竟有哪些心理动因呢?对未成年人的上网动机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完满的优异结果和成绩,并能超过他人的动机。

    2、权力动机,是指人们具有某种支配和影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在驱力。在权力动机的支配下,人们便显出积极主动地参与精神,并有成为某一群体的愿望。

    3、交往动机,是指在交往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动机。表现为每个人都愿意归属于某个团体,喜欢与人来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等。

    4、情绪体验,情绪体验也是一种动机,一种动作的准备状态[19]。前三个动机的共同点就是获得积极的体验,比如成就感、受到别人欢迎、自信、快乐等等,这些体验都属于是积极的情绪体验,也是多数沉迷于网络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很难体验到的快乐,所以前三个动机从根源上都可以归为这第四个动机——情绪体验。

    积极的情绪体验是指持续的肯定性情绪,包括快乐、热情等状态,这种快乐可诱导人重复某种行为的动机和活动的准备倾向。在网络游戏中,完成任务的时候虽然是在虚拟的状态下,但是在这个虚拟的社区中他获得了他人的承认,“社会”的接受以及证实、肯定了自己的能力,这对于孩子是一种真正的快乐,在网络中受到的称赞会使其更加努力的去做,更加想拥有成功所带来的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借用加里森.凯勒对沃比根湖的描述,因特网上的社区变成了这样一种地方,在那里所有的女人都是果断和爱好冒险的,所有的男人都是金发碧眼的25岁美男子,而所有的孩子都具有令人惊奇的创造力和超出他们年龄的成熟[20]。所以网络吸引未成年人的不是网络本身,而是他们在在网络中获得了在现实中难以获得的情绪体验,网络让寡言少语的孩子交到了朋友,感受到了归属感;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为游戏高手,感受到了成功感;让胆小的孩子变得勇敢;让自卑的孩子变得自信。网络对未成年人的这种情感上的满足,让他们沉迷于其中逐渐不能自拔。

    (三)家庭反应不当的结果

    对于迷上网络的少年,许多家庭一旦发现,其最初的反应往往是仓促的、被动的。这种仓促与被动的反应常常是武断、简单并且无效。

    据调查,许多家长发现孩子迷恋网络后,最初的反应不是耐心地了解孩子发生这类行为问题的原因,尤其是心理原因,而常常把问题简单地归结于电脑的存在或者网吧的出现。他们往往立即采取最简单的方式、即将电脑收藏起来,或者禁止孩子去网吧,即通过将网络与孩子分割开来的方式制止孩子的上网行为。伴随着这些行为的还有斥责,甚至打骂。问题在于这些行为基本无效。有的家长反映,在把孩子的电脑没收之后孩子就会欺骗家长,逃学去到网吧上网;有的孩子由于处在青春期,表现出明显的逆反心理,不仅不听劝告,还出现离家出走的行为。还有的家长对孩子也讲些道理,但孩子表面上听从,事实上仍旧偷偷出去上网。最后,多数的家长不得不面对失败,有的孩子最后就在家里上网不再上学,甚至休学或退学。调查表明,有休学、退学的孩子在调查的上网成瘾的少年中占到了三分之一。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红皮书"课题组针对父母的教育方式曾经作过一个调查[21],调查结果显示,未成年人发生违法犯罪之前,父母表现为不管不问的、即采取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的家庭也就占1成左右;而打骂孩子、即采取简单粗暴教育方式的平均占3成左右;另有六成的父母是采取说服教育的方式。问题在于,许多家长都反映,对于孩子上网成瘾现象进行“说服教育”后往往无效。笔者认为,这恰恰是许多家长虽然重视教育却不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不了解青春期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所导致。其结果是,爱孩子之心越切,制止行为越激烈,少年的逆反行为也就越严重。有的离家出走,甚至还有的少年选择自杀的方式予以解脱。因此,笔者呼吁,要特别重视对未成年人上网成瘾的心理原因进行了解,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而不是简单地教训、斥责,甚至限制外出时间,或者禁止其接触电脑等方式。前面已经分析了这类少年的心理问题。在此,笔者也提出几点建议供参考。

    三、矫正未成年人网瘾心态的几点建议
   
    (一)家长多和孩子沟通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成长环境,对其的影响是很大的。通过查阅资料笔者发现,网络成瘾的孩子往往出自以下家庭情况:家庭气氛不和谐,家庭中父母的工作繁忙,家人之间缺少沟通、交流。所以,当家长发现孩子开始沉溺于网络时,首先要调整的是家庭气氛,要创造时机,加强和孩子的沟通,例如,一起外出游玩,购物,让孩子陪父母工作,让孩子更多地了解父母谋生的不易;同时,父母也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苦闷,学习压力等,多给孩子一些人生的指导,并一起探讨解决家庭难题的方法,让少年形成一种责任意识,从而明确自己的人生任务来调整其行为。

    (二)家长要与孩子同步发展

    家长也应该主动学习一些网络知识,提高自身的指导能力,教给孩子正确如何正确的使用网络,承担起引导孩子上网的责任,要注意方式方法,不是一味的限制孩子上网,切实起到管理和监控的作用。如果父母们连如何开机都不知道,他们就无法了解网络如何运作,以及教孩子如何去正确使用它。将网络完全摒弃在家门之外,则剥夺了家长和孩子一起经历网络的一些新鲜体验以及可能共同进行学习的机会。对父母来说真正的挑战在于了解网络究竟是什么,以便他们能够积极地对网络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应处于什么样的恰当地位给予指导。不知道网络是如何运作的,就很难理解究竟是什么使这项技术如此令人沉醉,或怎么样控制孩子对网络的使用。

    (三)学校加强校园网络建设

    未成年人不喜欢在学校上网有些是因为学校的机器陈旧、速度慢,学校的电脑经常是无人使用,而网吧的生意却日益红火。目前很多学校开展了网络课程,但是似乎并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在石家庄团市委发放的问卷中有一道题目是“对学校所讲的网络知识的评价”,三个选项分别是“很好”、“内容单调”、“只是形式”。笔者从河北师大附中的1000份问卷中随机抽取了150份(有效问卷147份),其中认为很好的占23.3%,内容单调的占52%,只是形式的占24.7%。所以学校不仅要注意提高网络的硬件设备的条件,而且要把网络与教学结合起来,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网络,把互联网作为获取知识的学习工具,组织一些健康有益的网络活动,发挥网络的正向作用和教育功能。

    (四)网吧营造积极健康的环境

    未成年人进出网吧,接触暴力色情等不良环境是社会一直关注的一个问题。某报记者路过广州滨江东某网吧,该网吧恰好在举办“C S全国擂台赛”,比赛场内的大幅宣传海报上赫然写着“杀人,疯狂地杀人,你就是杀人魔王!”走进网吧,参赛者清一色都是十五六岁的青少年[22]。对北京市中小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情况作了一系列调查和研究发现[23],中小学生经常出入的网吧,多数是无照经营或非法经营的“黑网吧”。这些网吧存在的共同问题是:环境恶劣;场所隐蔽,老师和家长很难寻找到孩子;采用各种手段吸引、引诱中小学生;24小时开放,中小学生可以随意进入,甚至通宵滞留其中;以暴力、色情游戏吸引中小学生。近年来,国家对于网吧的管理力度在不断加大,各部门已经作了积极的工作,网吧的问题得到了重视,但是在政策的落实和执行上仍然存在问题,需要全社会对其加强监督。

    (五)开展对网瘾的心理干预工作

    目前部分欧美国家已成立网络成瘾研究中心,积极开展网络成瘾的研究,并且使用心理学方法治疗网络成瘾。相比之下,国内对网络成瘾现象关注者较多,系统研究较少,而进行专项工作的人更少。事实上,家庭教育的失败已经对社会提出要求,即专业干预与治疗也是解决少年网瘾的一种方式。陶宏开教授曾说过的一句话[24]让人深思:“成功了又反弹的,这是一种必然现象,所以每次我交谈以后,还要做相当的后续固化工作。因此,工作量越来越大,所以目前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发动全社会来关注这个问题。”我们相信在逐渐成熟的研究和社会的关注下,会有更多的未成年人脱离网络成瘾,让网络更好的服务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广州日报:警惕网络游戏正在教孩子走上犯罪不归道路  2003年7月4日  

    [2]广州日报:警惕网络游戏正在教孩子走上犯罪不归道路  2003年7月4日  

    [3]新安晚报网络版:15岁少年为偷钱上网 杀害一家三口制造灭门惨案2005年8月10日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2005年1月)》http://www.cnnic.net.cn

    [5]金伯利.S.杨:《网瘾的症状与康复策略》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年

    [6]名词解释:Goldberg最早提出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写为IAD,翻译成中文即网络成瘾障碍

    [7]名词解释:同:网络成瘾障碍,在中国的媒体报道中很多使用这个名称。

    [8]名词解释:KimberlyYoung从DSM—IV对病理性赌博的判断标准中提出Problematic Internet Use,简称PIU,翻译成中文为病态网络使用

    [9]金伯利.S.杨:《网瘾的症状与康复策略》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年

    [10]E-Social Journal 第二期:《台湾五六十万青少年患“网络成瘾症”》 2002.11

    [11]王有权  大连海事大学心理学教授 半岛晨报2005-08-04

    [1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2005年1月)》http://www.cnnic.net.cn

    [13]新华社电:爱“网”不能自拔青少年小心网络成瘾症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月1日

    [14]专家访谈: 多管齐下净化网络游戏  http://www.ccm.gov.cn

    [15]《搜狐网》2003年7 月28日

    [16]《搜狐网》2003年9月3日

    [17]新闻网:调查:未成年人犯的不良行为多始于初中  http://www.edu.cn

    [18]新闻网:调查:未成年人犯的不良行为多始于初中  http://www.edu.cn

    [19]孟昭兰:《情绪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

    [20] 金伯利.S.杨:《网瘾的症状与康复策略》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年

    [21]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红皮书"课题组:《预防闲散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研究报告》  2004年

    [22]广州日报:警惕 网络游戏正在教孩子走上犯罪不归道路  2003年7月4日

    [23]王铟、沈绮云:互联网对学生负面影响调查与分析  网易报道2005年7月7日

    [24]央视国际: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陶宏开教授在线网谈如何帮助孩子戒除网瘾  2004年11月15日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