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禁毒综合 > 禁毒社工 > 正文
禁毒社工
禁毒社工:即使无法帮助 也请给予善意的微笑
2017-08-14 22:17:18 来自:解放日报 作者:简工博 阅读量:1
  成为社工之前,杨晓云曾有8年的外企职场经验,一路从普通职员晋升到经理级。闲暇时间,她参与各类志愿者活动,2005年就拿到社工师的资质,也曾接触过吸毒康复人员。2010年,杨晓云决定全身心投入这份“自己非常有兴趣又能帮助别人”的事业,“我当时想,自己30多岁了,再不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可能就来不及了。”
  
  “谢谢组织者们,这次亲子活动我们全家都很开心!”中午时分,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徐汇区长桥街道社工点的社工杨晓云打开手机,朋友圈正被一组组“九宫格”照片刷屏,照片里满是灿烂的笑容。
  
  这些在朋友圈分享欢乐的人,曾有过一段吸毒经历,是杨晓云和同事帮教服务的对象。7年前,杨晓云从一名外企经理转型成专业禁毒社工,初遇这些帮教服务对象,正是他们人生挣扎浮沉之际。7年后,他们有了稳定工作,有的已结婚生子。
  
  干社工这行要有一颗真心
  
  2010年,刚转型成为社工的杨晓云,预备上门会见第一个帮教服务对象时,有资深社工告诉她:“这个小娜强制戒毒好几次,之前社工多次上门,她连门都不开。”果然,杨晓云也吃了“闭门羹”,但她没有灰心,到居委会了解小娜的家庭情况。小娜父亲有文化,明事理,杨晓云打算从他身上寻找突破口。首次见面,杨晓云承认自己第一次做社工,没有经验,但很希望能帮助小娜。老人听闻,表示感谢。约好时间,杨晓云再次上门,老人把她迎进屋,并叫女儿跟杨晓云聊聊。
  
  可小娜脸拗向一边,一副拒人千里的样子。杨晓云以孩子为话题,竟意外打开小娜的话匣子,小娜正为叛逆期的儿子头痛,她说:“摊上我这样的母亲、这样的家庭,孩子怎么办?”杨晓云拿自己同孩子相处的经验教训,和小娜探讨,引导小娜对家庭负责。
  
  在杨晓云转型成为社工的前一年,比她大一岁的夏苹成为青浦区夏阳街道的禁毒社工。大学就是学社会学专业的夏苹,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一次陪朋友应征禁毒社工,让他发现了这个领域。
  
  夏苹记得遇见老张的场景。那是2009年9月2日,刚刚结束又一次强制戒毒的老张坐在街道办公室里“要出路”。染毒后的他希望“老婆带着孩子好好过”,选择离婚,净身出户。夏苹走到老张面前,第一句话就问:“你回来啦?吃过饭没有?”接着做起自我介绍。听完这样的开场白,老张一愣,没再吱声。
  
  “禁毒社工脚要快,有事无事多联系,来往多了自然有感情。”夏苹经常往老张的新住址跑,连邻居都注意到了。夏苹知道老张好面子,就跟邻居说自己是“卖保险的”。2012年,老张再婚,一度十分焦虑。夏苹就劝他把过去的事跟妻子交代清楚。不久后,夏苹接到老张妻子的电话:“我以为你只是他的好朋友,没想到你是一直帮他的人。我们夫妻都感谢你!”
  
  夏苹心里一块石头落地了。“干社工这行,耐心也好细心也罢,没有考核标准。但你是不是真心,帮教服务对象心中有杆秤。”
  
  防止他们回到原来的圈子
  
  杨晓云非常强调“专业”。帮助小娜时,她像在外企做项目时使用EXCEL表格一样,很快理清小娜的现实需求和客观条件:第一,小娜需要一份稳定的职业养孩子,她很聪明又有财会经验;第二,小娜母亲身体不好,最好找到疗养机构;第三,小娜孩子进入叛逆期,亲子关系需要修复。
  
  “‘整合资源’是社工专业能力之一。”杨晓云说:“我们必须熟悉各级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公共政策,还有各类社会资源,把这些资源与我们的帮教服务对象对应起来。”很快,杨晓云就带着小娜参加了街道提供的职业培训,随后为她找到一份稳定工作;寻求专业机构帮助,在小娜家附近一家疗养机构为其母解决了床位;她还以母亲的身份与小娜共同学习探讨亲子关系修复问题。
  
  在许多禁毒社工看来,“就业”是社工为帮教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的关键一环。“一些帮教服务对象如果没有合适的工作来重新构造社会交往关系,就会在社会生活中‘退化’。”在杨晓云看来,无法融入新的社会关系,是很多戒毒康复人员复吸的重要因素,“我们的工作就是要防止他们再回到原来的圈子。”
  
  希望社会态度改变再大些
  
  成为社工之前,杨晓云曾有8年的外企职场经验,一路从普通职员晋升到经理级。闲暇时间,她参与各类志愿者活动,2005年就拿到社工师的资质,也曾接触过吸毒康复人员。2010年,杨晓云决定全身心投入这份“自己非常有兴趣又能帮助别人”的事业,“我当时想,自己30多岁了,再不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可能就来不及了。”
  
  杨晓云不讳言收入上的巨大差距。但这并没有对她造成困扰:“我可以不买名牌包名牌鞋,可我收获到精神上的满足!”这不仅来源于帮助别人,同样来源于自己的转变。从事社工工作7年,杨晓云越来越理解这份工作“关怀、尊重、接纳、同理”的基本要求,更感激这份工作影响了她对周围人的态度。如今,杨晓云每天坚持等女儿共进晚餐,母女俩聊天交流“雷打不动”,“我女儿跟我说今后也要做社工。”
  
  从事社工这些年,杨晓云和夏苹都感到社会对吸毒康复人员态度的逐渐改变。但他们仍希望这样的改变能再大一些、再快一些,“即使无法帮助他们,也请给他们一个善意的微笑。”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