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要闻 > 社区戒毒与康复 > 正文
社区戒毒与康复
宁夏吴忠戒毒康复中心探索社区式戒毒康复新模式
2010-06-27 21:15:35 来自:新华社 作者:张钦、耿欣、张倩 阅读量:1

  在宁夏苦水河畔的一个万亩庄园里,十多名民警正转变思路,探索“社区式戒毒康复”的新模式,试图解答一个世界性难题:如何有效降低复吸率,彻底戒断毒瘾。

  寻得“桃源”好戒毒

  这是一对被强制戒毒接近10次、决心白头偕老的情侣。女方任某吸毒已有13年;男方姜某则因长期吸毒被辞退。2009年9月,任某再次被收戒。这次,她被送到一个农庄:吴忠市戒毒康复中心。

  这里和戒毒所有很大不同。除为生理脱毒而设立的强制戒毒区外,其他地方并没有铁门铁窗。教学区、生活区、工作区,一望无际的农场……眼前的一切更像一个社区。

  闻听消息,任某的男友姜某赶来自愿戒毒。如今,即将戒毒期满的两个人正商量着,承包戒毒康复中心的圈舍,养鹅、兔子。“环境太重要了!”任某感慨,“戒毒时悔恨莫及,发誓再不沾染海洛因了,但出去后又会碰见那些狐朋狗友,没多久就复吸了。”

  姜某告诉记者,他怕戒毒期满直接回家又忍不住,就商量着“先守在这里搞养殖”,边做生意边重新融入社会,“一下子回去周围的人会另眼相看,自己抬不起头又会钻进原来的圈子。”

  “我们鼓励他们留场就业,目的是营造一个彻底摆脱原有圈子的空间,让他们‘绕道’重新融入社会。”吴忠戒毒康复中心主任朱玉说。

  任某和姜某不是个案。11年来,吴忠戒毒康复中心共收戒吸毒者4000多人次,一项跟踪调查显示,有60多人回归社会后不再吸毒,这些人都成家立业,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截至2009年底,还有42人自愿留场就业,有20对在此成家。

  100:4000,这个数据看起来不起眼,但与过去的高复吸率相比,已是不小的收获。

  学会一技之长,挺起胸膛回归社会

  创立“朱玉戒毒法”的朱玉告诉记者,教会戒毒学员们一技之长,是戒毒康复中心为让他们回归社会做的又一准备性工程。

  记者在宁夏采访发现,海洛因吸食者中青少年占相当比例,他们中多数人过早离开学校,文化程度低,缺乏谋生技能。不少人强制戒毒后,从事盗窃、抢夺、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逐渐陷入“以盗养吸,以抢养吸”的恶性循环,使这一社会问题更加复杂。

  为改变这一现状,吴忠市戒毒康复中心探索一套旨在教会学员一技之长的戒毒模式。朱玉介绍,每位戒毒学员来到戒毒康复中心后,先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生理脱毒,再进行3个月的康复、治疗,使身体普遍虚弱的学员身体重新健康、健壮。而后边补习文化知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边按照各自所好学习劳动技能,通过劳动实践巩固劳动技能。

  参加劳动的学员每天有10元零花钱,每月可以获得600多元的工资。“不过,这些工资拿不到手,而是存在各自的账号上,戒毒期满后会交给家人。”

  王某夫妇曾因多次吸毒被强制收戒。经过一年多的培训,他们学会了种西瓜。2009年,两人结婚并承包了戒毒康复中心的30亩地,种起了压膜西瓜,每亩地年承包费只有70元。去年,西瓜丰收,收获5万公斤。

  “每公斤均价0.8元,挣了4万多元。”王某说,“最重的西瓜有25公斤重呢。种西瓜容易,种大西瓜得有技术呢!”

  能否建成戒毒村?

  “我们还要继续探索。”朱玉坦言,戒毒康复中心还是会出现熟面孔。自治区公安厅禁毒总队民警周海林说,毒品从生理毒瘾和“心瘾”两个角度困扰着吸毒人员,如何进一步降低复吸率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朱玉和周海林设想,进一步将戒毒康复中心社区化。在戒毒康复中心的生活区设立储蓄所等机构,方便留场就业者、戒毒学员的生活。

  “我们甚至设想,今后在这个社区里设立派出所,负责社区的治安,而戒毒康复中心则只进行治疗、教育和转化。”周海林说。

  “现有的劳动技能培训,主要围绕农业展开。我在想,能否引进更多项目,让学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更广的出路。”行将退休的朱玉还在苦思冥想。

  记者了解到,海南三亚、云南开远等地也在探索建设“医院化治疗,学校化教育,劳动化康复”的戒毒康复中心。公安部也表示将全力推进戒毒康复场所建设。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