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禁毒综合 > 人物访谈 > 正文
人物访谈
如何充分认识毒品对女性的特殊危害?
2010-03-15 08:00:40 来自:禁毒周刊 作者:刘丽 阅读量:1

   嘉宾:

  刘志民 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副所长

  李建华 云南省药物依赖性研究所副所长

  刘志民:根据公安部禁毒局对2009年全国吸毒人员情况的统计分析,截至2009年底,全国登记上网的吸毒人员数量为133.6万,其中女性吸毒人员20.6万人,占吸毒人员总数的15.4%。根据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调查和监测,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女性吸毒者约占吸毒人群的10-15%,其中女性吸食滥用新型毒品所占比例略高于女性滥用海洛因的比例。就总体和流行趋势而言,近年来海洛因滥用呈现扼制、而新型毒品滥用流行蔓延加快,因此,女性吸毒人数也呈相对增加的势头。

  李建华:正如刘所长所说,从发展趋势来看,近年来我国吸食冰毒、氯胺酮等新型毒品、使用烟草和饮酒的女性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我国女性吸毒人群表现出以下的特点:一、有低龄化倾向;二、有由无业人员和社会闲散人员向大中学生、企事业员工、个体老板、演艺界人士蔓延发展的趋势。

  记者:有人说,女性吸毒者已经成为我国艾滋病传播中最危险的因素,您怎么看?

  李建华:从我国艾滋病流行的监测数据来看,女性吸毒者中存在的高危险行为是我国艾滋病传播中的危险因素之一。首先,女性注射毒品者大多会与吸毒的同伴(包括男性吸毒者)有共用注射器的行为,这样她们就有可能通过共用注射器感染上或者是传播艾滋病病毒。其次,女性吸毒者长期吸毒后,由于毒瘾的需要和缺乏毒资,她们中的一部分人可能会通过性去换取毒品或者是毒资,这种高危险行为也是传播艾滋病病毒和其他性传播疾病的重要因素。再次,年青人中吸食新型毒品的男性和女性常常喜欢聚集在一起吸食毒品,在新型毒品的药理作用下,他们可能会出现“集体淫乱”行为,而女性吸毒者由于自身生殖系统的脆弱性,与男性相比较,她们更容易感染上艾滋病病毒或性传播疾病。

  记者:为什么说女性吸毒比男性吸毒的危害性更大?表现在哪些方面?

  刘志民:同男性比较,女性吸毒在某种程度上对个体身心健康、家庭和社会危害更大。大量的事实表明,一旦一个家庭出现了吸毒者,无论该吸毒者在家庭成员中是子女、丈夫还是妻子,都意味着一场家庭劫难的开始,而妻子或母亲吸毒造成的危害和后果则更为严重。首先,吸毒成瘾导致的心理障碍、个性扭曲和丧失责任心的母亲会成为孩子和家庭的最大灾难。其次,吸毒妇女一旦妊娠将对胎儿产生多方面影响:一方面,毒品对胎儿可产生直接毒害作用,导致胎儿发育障碍、畸形和出生后的戒断症状发作;另一方面,如果母亲因吸毒感染上艾滋病病毒(HIV)或其他传染病,则就有可能通过母婴传播而将病毒传染给下一代,这种传播可发生在妊娠期、分娩时和分娩后哺乳3个时期,即有些婴儿在刚出生时就已在子宫内感染HIV,有些则可能在出生后被感染艾滋病病毒。第三,许多女性吸毒者靠卖淫等色情服务获取毒资维持吸毒,不但败坏社会风气,也成为性病、艾滋病在社会上和家庭里传播双重、高危感染源。

  李建华: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使用毒品后造成的危害都是非常巨大的,只不过是由于女性和男性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生活背景、受教育背景、所承受社会压力的差异,导致使用毒品后出现的危害有所不同。例如:使用阿片类毒品(海洛因、鸦片、杜冷丁等)的女性,如果在使用毒品期间怀孕,这些毒品会影响子宫中胎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低体重儿、胎儿宫内窒息、死胎或者是早产等严重问题。又如,患有情绪障碍疾病的女性,无论她使用的是阿片类毒品还是新型毒品,都会导致她的情绪问题更加严重。女性由于社会性别不平等、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社会歧视和偏见等因素的作用,一旦吸毒成瘾,对毒品可能更加具有心理依赖性,更加难以戒断。

  记者:在妊娠期间,吸毒会对女性造成哪些特殊伤害?如何减轻这种伤害?

  刘志民:有研究表明,妇女在妊娠期间不遵医嘱滥用药物,特别是具有成瘾性的麻醉药品、精神药物以及酒精不但会损害本人身体,也可能因滥用药物而导致胎儿中毒并发生畸形、发育障碍、流产、早产和死胎。如果母亲在妊娠期间吸毒、酗酒,那么其胎儿在出生后也往往会出现戒断症状,这样的新生儿刚刚来到世界上就会无辜地遭受戒断症状的折磨。美国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海洛因、可卡因、大麻等成瘾性物质对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尤其严重,并会持续至青少年时期,对下一代的学习、心理、认知和行为产生严重不良后果。有鉴于近年来毒品流行发生的新情况和吸毒人群中的社会人口学特征的一些变化,有必要加强对妇女,特别是一些特殊行业和场所的女性从业人员的禁毒宣传教育;在各类戒毒机构,应对女性吸/戒毒人员进行专门的相关医学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