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要闻 > 强制隔离戒毒 > 正文
强制隔离戒毒
十里坪强制隔离戒毒所:无声世界里的无界交流
2010-05-27 20:51:39 来自:浙江法制报 作者:蔡亮 阅读量:1

  自从《禁毒法》正式实施后,戒毒所收治对象也包括了聋哑吸毒人员。浙江十里坪强制隔离戒毒所从2008年10月起开始正式收治聋哑吸毒人员。如何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帮助其安心戒毒,成了摆在十里坪所民警面前最棘手的问题。

  无声的交流让民警不再傻眼

  两名聋哑戒毒人员因为争夺一个脸盆打了起来。值班民警将两人带到办公室准备做笔录,可那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手势却让一旁的民警彻底傻了眼。

  这样的情况,在收治聋哑戒毒人员之初是常有的事。

  那段时间,民警毛建峰经常得把妻子叫到所里来,因为妻子在残联工作,看得懂手语。可长此以往总不是办法,民警必须自己与戒毒人员直接交流。

  2009年,十里坪所先后两次邀请衢州市聋哑学校老师组织了无障碍手语培训。通过培训,民警们才知道手语与地方方言一样,来自不同地域的聋哑戒毒人员“说”的话也大有区别,而同样的手势加上不同的面部表情,表达的内心感受也是迥然不同的。

  一股学手语的热潮在十里坪所的民警间掀起。

  此后,无论是在习艺车间还是在宿舍,常常可以看见民警与聋哑戒毒人员无声交流的情景。一个请坐的手势,一个轻拍肩膀、竖起大拇指的动作,很简单,却总能换来双方会心的微笑。尽管民警们的手势不是很标准,动作也不够娴熟,但是好几次交流后,民警都会发现,聋哑戒毒人员眼眶是湿润的。

  “心桥周记”拉近心灵间的距离

  “最近在医院检查出我有‘乙肝’病毒,我发现其他人都在避着我,都不肯和我一桌吃饭。我不会说话,本来就很难和其他人沟通,现在我感到更加孤独。我真的好难过,也好担心。”

  “现在大家疏远你,是因为他们对你的病情并不了解。我很理解你现在的处境。你放心,至少我不会回避你,还会找机会向大家说明乙肝的情况。只要有需要,你就来找我‘聊’。希望你能振作起来,用一颗阳光的心去面对自己和身边的人。”

  这是在“心桥周记”上的一段民警与聋哑戒毒人员的交流。在工作中,民警们发现,对于聋哑戒毒人员来说,尽管他们生活在无声的世界,但他们的内心同样渴望交流。不能说,听不见,那就写下来,让纸笔成为交流的工具。“心桥周记”因此应运而生。

  聋哑戒毒人员的“心桥周记”,往往都写得满满当当的,有的甚至长达好几页。每一篇周记,民警们都会细心阅读,从中了解聋哑戒毒人员的喜怒哀乐,同时写下自己的评语。

  每个礼拜的周记发放日成了聋哑戒毒人员最开心的日子。从民警写下的充满真情的评语中,他们体会到了友好、尊重、理解和期望,不少人的苦恼和困惑也在这种通过纸笔的交流中得以化解消融。

  聋哑戒毒人员也能“打”亲情电话了

  每周六是戒毒人员拨打亲情电话的时间。起先,在安排亲情电话时,并没有聋哑戒毒人员的份———电话毕竟只是语音交流工具。

  可后来,每次看到其他戒毒人员在电话里与家人聊得欢,而一旁的聋哑戒毒人员却只能投去羡慕的目光时,民警们的心里就不是滋味。

  毕竟,他们也有亲人,同样需要得到家人的关怀和鼓励。

  后来,再安排亲情电话时,就出现了这样的情景———民警坐在电话前,与边上聋哑戒毒人员打一番手势,拿起话筒说上几句。“您儿子说,他在这里很好,让您放心。”“您丈夫说,要您注意身体,带好孩子。”

  这是十里坪所民警创造出来帮助聋哑戒毒人员打亲情电话的方式。四指握拳,大姆指上下反复弯曲,这是手语中“谢谢”的意思。每次电话结束,聋哑戒毒人员都会反复对民警做着这个动作。聋哑戒毒人员更需要一种人文关怀,这成了十里坪所的共识。

  张旭(化名)是一名健全的戒毒人员,曾经学过手语。看到民警们在平时工作过程中利用各种机会努力与聋哑戒毒人员进行沟通交流,他深受感动,在征得民警同意后,担当起了“翻译”的角色。既然这样,为何不在戒毒人员中开展互帮互助呢?最后在民警的鼓励下,像张旭这样愿意为聋哑戒毒人员提供帮助的戒毒人员“志愿者”一下子增加了几十名。他们结成对子,互帮互助,为着共同的戒毒目标而努力。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