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明星吸毒 > 评论与议论 > 正文
评论与议论
莫让影视作品成为“毒品亚文化”滋生的温床
2015-11-26 22:42:40 来自:豆丁网 作者:杜新忠转 阅读量:1

  悄然出现的毒品亚文化

  近年来吸食新型毒品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嗑药”日益成为慢摇吧、迪厅等娱乐场所的“新时尚”,通常 4人以上,为寻求刺激集体吸食,互相影响;对比之下,过去吸食海洛因更像是一种个人行为。

  有关专家分析说,当前新型毒品泛滥背后的一个重要诱因就是“毒品亚文化”——冰毒、 K粉、摇头丸、大麻等新型毒品已经形成消费圈子,其吸食者甚至把一起“嗑药”当成一种交流方式,从中追求一种特殊的“集体意识”。

  当今中国一些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衣食无忧,缺乏社会责任感,更难应对教育、就业、择偶等方面的重压和挫折。他们喜欢追求自我、标榜个性,在海量文化信息面前,又往往缺乏判断能力,因而很容易堕入吸毒成瘾的深渊。

  有关专家认为,一些文学作品(如《在路上》《赤裸午餐》)、影视剧(如《猜火车》)、摇滚音乐(如甲壳虫的音乐、滚石的音乐)以及明星吸毒现象,都在客观上为毒品亚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一些带有暗示作用的负面信息,往往被一些青少年错误地拔高到“经典”、“悲壮”、“英雄主义”的高度。抵御毒品亚文化的侵袭已经迫在眉捷。

  分析

  吸毒娱乐化——毒品亚文化的核心

  传统意义上的毒品亚文化,是指吸毒人群的一种人生观和生活态度。然而当人类社会进入到二十世纪末期新型毒品逐步替代传统毒品以后,毒品亚文化的内涵也因此产生了巨大变化。

  这一次变化是具有颠覆性的,仿佛一夜之间,毒品的特质和消费方式完全改变了——吸毒过程的“去技术化”、简易化和无痛感;吸毒者的心态不再像先前那样具有严重的罪恶感……所有这些,导致新型毒品使用者呈现低龄化趋势。

  在这次剧变中,“吸毒娱乐化”成为一个最显着的特征。我们时常能够看到在一些影视作品里,吸毒不再是一个丑恶的、沮丧的内在药力体验过程,而是一下子变身成为所谓时尚的、亢奋的外在娱乐过程,它不再是一种隐秘的私人行为,而是公然成了一种群体联合行动。

  毒品亚文化的核心,实际上是与吸毒娱乐化紧密相连的。青少年的人生哲学如果是“游戏人生”,那么他们的生活就必然以“玩”为中心。一旦孩子们看到并相信,过去被老师说成是最丑恶的那种东西,实际上是可以用来“玩”的,是可以让自己 HAPPY的,那么要阻止孩子们接触新型毒品就变得难上加难。

  然而吸毒毕竟绝非娱乐,它之所以被当成娱乐,是因为被一些影视作品的轻描淡写或歪曲展示给“娱乐化”了,对此文艺工作者应当认真思考。(文:李桦)

  观点

  请站在孩子的    角度想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皮艺军

  毒品亚文化对孩子的吸引是感官上的,就好像是毒贩为孩子们量身定做的一般。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影视编剧、文艺工作者、老师和社工们,甚至不如毒贩了解孩子。因为,多少年来,我们给感性的孩子灌输的只是一些冰凉的理性的口号和规则,是一条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走的正道。

  所以我认为,既然毒品已经出现了颠覆性的蜕变,禁毒宣传教育也理应突破原有的传统模式。作为影视和文化产业从业者,我们不妨用马克斯·韦伯的移情式理解方法,把自己的思维切换到孩子的立场,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观察世界,要敏于理解学生的心灵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以此来对他们的动机、情感和行为做出新的判断和评估。

  移情式理解可以看做是刚柔相济中的“柔”;是绵里藏针中的“绵”;是刚性制度下的宣泄渠道。但在移情式理解中也存在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其一,理解是为了引导,而不是被同化。影视作品不能打着理解的旗号助长毒品亚文化的传播,纵容青少年的不良生活方式。

  其二,宽容应该有底线,宽大而无主见的人充其量只是一个好人,而不是一个好的帮教工作者。同样,体现宽容和理解的影视作品,还必须同时表明批判的立场和明确的是非判断。

  其三,注意影视作品中人格魅力的运用。人格魅力对观众思维的影响往往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移情式理解只能算是解决毒品亚文化问题的一个步骤,而不是全部。当孩子对作品产生了信任之后,文艺创作者还必须运用有足够的智慧,用作品来打动孩子,根据孩子们的需求,运用孩子们的语言,对影视作品进行重新设计。使影视作品成为禁毒宣传的有效手段,让青少年自己在对与错、优与劣、好与坏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

  影视创作的社会责任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主任王瑞鸿

  从目前种种研究数据来看,年轻人逐渐成为毒品的主要购买者和消费者。而吸毒青少年对于毒品的第一次接纳,更多的是通过影视有意无意的暗示引发好奇而达成。在这里,影视作品成了他们的“新型教科书”。因此我认为,对影视这本教科书的审定和监管应该是预防青少年吸毒的第一道防线。

  大体来说,目前影视作品对于毒品问题的反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一是过于详细地图解吸毒具体过程。对毒品吸食过程事无巨细地渲染,必然会诱发青少年跃跃欲试的好奇心。

  二是对毒品吸食效果的过分炫耀。滥用毒品本质是反社会的自伤行为,但在许多影视作品中,吸食毒品反而成了一种可资炫耀的资本,成了自我权力、自我魅力甚至是挑战社会的一种“正向宣示”。

  第三,禁毒宣传简单化。一些融入了禁毒宣传内容的影视作品,禁毒宣传形式过于单一,不能抓住青少年的心理,使之发自内心地为之动容。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单向信息最容易引发怀疑;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高压式强迫最容易激发逆反。因而这样的宣传也起不到良好的效果。

  禁毒是一个系统工程,禁毒是一场人民战争。作为影视和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在追逐经济利益和市场效益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加大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提高禁毒宣传手段的科学性。同时有关文化市场管理部门,应该加大管制力度,一方面尽快出台和完善影视作品分级管理机制,另一方面强化网络管理,避免国外一些限制级影视作品在青少年中隐秘扩散,造成不良影响。

  在不良影视作品面前家长如何引导孩子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孟卫国

  现代的世界是一个媒体丰富的世界,青少年也被电视、音乐、电影、录像和电脑游戏,以及其他形式的媒体包围着。父母应该认识到这一点,把这些传媒和影视作品当作了解青少年内心世界的窗口。作为父母,不仅要知道你的孩子在看什么电影,而且紧好也要亲自看一看同一部电影,这样父母和孩子之间才有对话的题材和机会。当父母看到影视作品中的不良信息时,才能及时通过沟通和对话,消除这些不良信息可能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也就是说,父母有必要对孩子利用媒体的过程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监督,通过交流,帮助孩子提高对不良信息的鉴别抵制能力。

  当然,在与孩子进行沟通时,父母也应该掌握一些必要的技巧,不能让孩子觉得是在说教,从而产生抵触情绪。

  首先,为了使孩子愿意把心中所想讲给父母听,父母应该营造出温馨的家庭氛围。从我接手的一些案例来看,很多孩子经常外出看电影、泡网吧、打游戏,有想法不愿意跟父母讲,而是跟社会上的一些“哥们儿”聊,这往往是家庭氛围不和谐造成的。父母之间的争吵或冷战,对孩子心理上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当孩子经常不着家,在外面跟一些不良少年接触的时候,父母应该首先检讨一下——“我的家出了什么问题?”。这时父母一定要注意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务必让孩子知道,无论父母之间发生了什么,家还是温暖的,父母对他的爱仍然一如既往。这样孩子有什么心里话才愿意跟父母讲。

  其次,要学会倾听。当孩子兴高采烈地给你讲,刚看的一部电话有多么多么“酷”的时候,作为家长,你一定要认真倾听,不要打断孩子的话。为了做到这一点,沟通最好选择在安静的地方进行,排除可能使人分心的干扰。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能使你了解孩子的问题和观点,有助于澄清事实,避免对孩子的误解。

  此外,父母在听到孩子的倾诉后,应尽可能避免过激反应。对孩子言行的反应过于激烈往往会导致争吵,使交谈无法继续。现代青少年崇尚个性,喜欢自我表现,追逐新鲜事物。因此,他们对影视作品的看法,很可能会跟思维比较传统的父母的观点发生冲突,这很正常。但无论孩子给你的刺激有多大,作为父母,你最好保持平静。为了使交谈保持友好的气氛,父母绝对不要带着焦虑和情绪与孩子交谈。同时为了体现尊重和避免引起反感,父母在提出问题时,最好采用平和的、启发式的问句,如“你觉得这样做值得欣赏吗”、“让我们来想象一下,你觉得电影中张三将来的生活会怎么样呢”,这样一来,孩子大多能在与父母的交谈中,慢慢理清自己的思路,对是非做出正确的判断。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