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医疗资讯 > 戒毒与宗教 > 正文
戒毒与宗教
一位佛门弟子眼中的宗教信仰
2012-08-28 09:21:56 来自:杜新忠戒毒网转 作者:杜新忠转 阅读量:1

  其实,所谓“科学”主要是一种态度,而不是某种具体的学问。你有真理精神,就是“科学的”。我讲了关于信仰的类型和看法。信仰是什么?怎么进入信仰?这是要分析的。

  §⒈信仰是什么?

  信仰是什么?是精神原则,也就是古今东西宗教所说的学道修道的“道”,我们佛教叫菩提。

  信仰作为精神原则,是什么?就是生命原则,是人心、心性中最高的存在,其特征表现为善良性、纯洁性、崇高性、超越性。我把它们统称为“圣善性”。其中,精神领域有许多超常识的东西,就表现为神秘性,就是你说所感到难以相信的那样东西了,如奇迹感应。

  信仰究竟是怎么回事?就是我们人格的一种趣向,按内明的思路内化一点,用哲学的话说,就是精神生命的取向,或具体一点,用心理哲学的语言说,就是心灵,特别是精神活动的趣向性。精神是人的最高存在,是纯洁、善良、正直、崇高、向上的,一句话,是正性的,而非负面的。一个人,愿意坚持某种生命原则,他就变得有信仰了,至于是哪种宗教或什么形式,那只是环境,特别是文化环境的问题。但是,这只是就宗教信仰的本位来说的,因为宗教的本来是在精神领域,而现实的宗教作为一种人生的现实活动和社会性存在,要复杂得多。

  我理解宗教,除了早年从佛教学习和宗教学、其他哲学、人文思想学说学习之外,有大量的思考,主要是自己借鉴一些比较新的思维模式去组织自己的眼睛和思维,进行观察和思考得出的看法。

  是的,“信仰≠宗教,但宗教里一定有信仰。”信仰与宗教的内涵是互含的,真正的宗教一定是纯洁的信仰。我估计,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事物,因此,最复杂的学问无过于关于人自身的学问,佛法是关于人自身的学问,所以佛教的学问显得特别博大精深,浩若烟海,无有边际,不可穷尽。要理解信仰和宗教就能理解人,包括理解人性,理解人的结构,而不只是任主观取一点一面。我看到人的属性是复合的结构,而且是有层次的。

  我首先看到,人具有生物属性,如食色睡眠和安全需要,都是生物性的需求,大多数是刚性需求。我看到人有社群性,很多高级动物都有社群性,但达到人文意义上的社会性这个高度,恐怕只有人类。可以人是有社会性的。

  我们还可以看到人有主体性、有道德,有尊严感,有正义感,会自觉自愿地坚持一些东西,甚至为些牺牲也在所不惜,这些都是精神的活动,主体性主要是通过精神来实现的,这就是人类的精神属性。

  我理解,人的生物性、社会性、精神性,是人性的基本结构,是一种层次性的结构,而且有某种程度上的建构关系。在传统佛教中,这就是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这是三界的存在啊。

  我们每个人内部都有这样的结构,但发展可能并不一定都完善、充分、均衡。三界有或三种属性发育良好或不好,会出现些什么现象呢?

  首先,生物属性或欲界有,如果发展充分,就会在物质受用和身体健康上,知饱知足;相反,若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匮乏性需求的心理趋势变态鸱长,形成贪婪、多欲等不良习惯。如果社会属性或色界有的发展充分,就会在认知智力和人际社会关系上,比较充分或成熟;相反,或出现问题,就会知识不足,智能偏低,偏见无知,对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缺乏足够的理解,对团体、组织、社会方面缺乏真正的认识,形成以自己我为中心,导致无知臆断等病态的主观,导致自我为中心,导致人际社会能力低下。

  我理解,人的生物性、社会性、精神性,是人性的基本结构,是一种层次性的结构,而且有某种程度上的建构关系。在传统佛教中,这就是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这是三界的存在啊。

  精神属性或无色界有的发育若比较充分,主体性发展较为充分,自知自觉性较强,就能超越自我,能坚持人性中的正面的东西,就是我们佛教所说的“佛性”,它主要是是精神的自觉性、悟性、道德性、正直、崇高性、超脱性等。如果发育不充分,就容易形态主体方面的缺陷,甚至人格变态,浅则自觉性低,深则精神变异成病,如道德感受性低下,不能坚持道德原则和人格原则,行为不正不义,或者明显的精神病等。

  在人的属性结构中,宗教在什么位置呢?无疑,在精神层面上,所以宗教信仰,实际上是精神属性成长的标志。反过来说,宗教的本位就在精神世界。精神活动是宗教的本质所在。

  以上是讲宗教信仰在人性结构中的位置。

  §⒉宗教信仰的类型

  第二、我所知道的宗教信仰的类型。不是“宗教类型”,也不是“信仰的类型”,而是“宗教信仰”的类型。

  宗教信仰的类型,佛教古有“信行”和“法行”两大类,所谓信行,就是是虔诚信仰,信就信,崇拜就崇拜,不用思考什么可靠性和深层原理的,因此是感性的信仰。

  所谓法行,就是理性信仰,要以正知正见为先导,要观察和研究所信仰的法可靠不可靠,要考察所信仰的教和宗教师是否在道德精神、人格上立得起来,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要信仰,信仰的是些什么,信仰后要做些什么,因此,这种信仰是明明白白地信,明明白白地修行。这就是属于理性信仰。西方也有类型的分类,叫做虔诚派和理信派。

  坦率地说,我过去认为这种分类法很好,但后来发现是二分法,应当有局限性,我自己虽然接近第二种,但更多是精神成长性的,因此我发现应当建立第三个大类——精神成长型信仰,而且我更看重第三种类型。也就是精神生命的张力,要求开拓和强化精神性存在,从而把自己推进到精神生命领域,这在传统精神文化中,其代表就是宗教了。例如,参禅,就不是属于上述的信行,也不是属于法行,而是精神性的。我自己也不简单地是感性信仰和理解思辩,而是觉得精神生命之路。

  这是根本古典和心性结构而谈到的宗教信仰的三大类型:感性信仰性、理性信仰性、精神成长信仰型。那么现实宗教中的信仰确实是这种几种类型吗?

  我早年学宗教是没有信仰背景的,因此学过多种宗教,实践过不同法门,甚至当年还是从批判入手的,可以说是近似于“法行”的,相当理性,甚至更高,因为我要参透生命,誓死悟道,如释迦佛、六祖那样悟道。心想:他也是人我也是人,为什么他们能悟道我就不能?是啊,可以说是书生气很重,而且有点对生命的追求有一种近乎狂妄的固执。但是,出家后特别是在寺庙里看到的宗教实态,与自己的信仰之路是不同的,这促使我重新思考宗教信仰的类型。现实的宗教,特别是在香火庙,容易看到,许多人来寺院敬香拜佛是有所求的,是功利性目的,如求病愈啊、发财呀、开智慧啊、升官啊、求子啊等等,例如在高考前半年左右就有很多父母来为子女祈祷升学考试顺利。包括心理寄托,也是安全性需求的一种形式,这种信仰是功利性或“功能性”的信仰,希望有一个神圣的存在,保佑他们实现某种需求或欲望。这并非不对,而是需求的延伸,是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的呐喊。这是直接的宗教,古今东西无异。

  第二种是在中性文化背景下,理智地看到宗教和一切传统文化,从中吸收营养,作为修身养性的学问,作为人文修养的功课,作为充实和提升内涵素质的一条道路,作为提高境界的途径,这是人文素质性的信仰。我是从这两三个方面发现这个类型的:

  第一.中国儒家传统的知识分子以开明客观的方面对待佛教,虽然积极从佛教中吸取营养,但不标明自己的宗教归属,即便我自己,虽然身为比丘,也常常以为自己首先是一名儒家知识分子,然后才是学佛修道者。第二.我们中国人文学者,特别是研究传统文化的学者,等视三教,而把儒佛道看成文化,而不是宗教,甚至在佛教内部都出来“佛教非宗教”的怪论。第三.许多在经济、仕途、治学上已做出较高成绩的中年人在37~45之间出来一个心理困惑期,不知道自己已经拥有的究竟有什么价值,更奇怪地是突然不知怎么与别人打交道,不知怎么与社会打交道了。我想了好久,原理是社会和人文的基础上出现了较大缺失,因此现出了社会文化功能障碍。他们需要的是报四重恩和儒家纲常八德之类的指引,而且这些老生常谈常常让他们如中梦中醒来,非常受用。我过去就发现,一些知识分子学佛,是来寻求认同和理解的,至此才明白原来是一种人文信仰性的精神文化认同,所以知道这种类型的。

  第三种信仰是我自身的经验和在古代高僧传,特别是“灯录”类禅宗祖师的典故中发现并得到确证的。有些人奇怪得很,根本不知道“道”是什么,但是就要学道求道,最近碰得头破血流也不回头。这就是一种参究性的精神追求。这是纯粹精神追求型的信仰,会把信仰看得非常神神圣,同时对别人和别的容易都比较开明和包容。这种信仰也有变态的,如詹姆斯所说的“圣徒病”。这种信仰一定是倾向于“出世高蹈”的,会遗世而独立,至少能够慎独,不会说什么“入世”,顶多不过在顺缘时随缘“化世”而已。

  所以,大众性的信仰,多数是需求性的信仰,这是信仰基本形成,也是宗教赖以立世的社会基础,不是“低级”,而是基础形态,与其生命的层次和活动领域有关,具体地说与馈乏性需求不能完全得到满足有关。人文性信仰,理性最充分,但是宗教性最薄,但它容易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对形成国家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是至关重要的。纯粹精神性信仰的不太多,但是宗教的本位,也是生命最高存在的反应。我们佛教的“无上菩提”就是这个类型。

  真正的发菩提心修菩萨道,就是纯粹精神信仰,参禅求道的更是其中的典型。

  这就是我所知道的宗教信仰的三个类型。其中第一类是基础,第三类是中坚。没有第三类,宗教就没有灵魂。

  以上是我关于宗教信仰类型的看法。

  §⒊信仰后做什么

  据我所知,真正的宗教是崇尚和教化(上崇下化)的精神文化体系,信仰则是精神生命的确立。例如我一直对皈依仪典很重视,就是因为看到信仰的庄重性、严肃性。

  佛教的信仰确立,不仅要在观念上自觉确认,而且要通过仪典为标志,进行行为意义上的确认。它的价值很大。我们把履行这种信仰确认的仪典称为“皈依仪典”。

  佛教的皈依是“自皈依”,而不允许“异皈依”。释迦牟尼佛在遗教中说“汝等要自依毋异依”就是强调这个意思。我们通过皈依宣誓而自我确立:我是有精神生命信仰的人,要会坚持信仰的原则不断行进于精神生命之道,永不退转!

  我们皈依后要修行,不仅按特定的修道法门修行,还要把信仰的原则用到生活、工作、事业中去,用精神原则动强化和净化物物享、事业、社会关系等为人做事的行为,从而提升自己的生命和事业品质,进而实现更高、更大的价值,甚至成为一种能够在活动中完善生命的主客贯通的价值——我们佛教把它称为“功德”。我当时对卢居士说:您说到的神通、感应,这些事,不能简单凭物理科学(即自然科学)的常识去看待,生命领域、自然领域还有许多现象,目前的自然科学还没有解释能力,我们不能因为科学的进程所限而不能正视自己的局限性甚至武断地否认自己不知道或不懂的事情吧。

  神通问题,佛教经书和论典中都一直说,主要是宿业所得,现世修得的比较少(道友插入经据:“神通本宿因,何关法分别”)。即便是按现代科学来讲,也只能说是遗传,甚至是“返祖”现象,不能否认有些人的感知范围大一些吧。至于奇迹,更不是佛教特有的,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也有奇迹啊,但是,佛教论书明确指出:通过神通奇迹而信仰都属于下根。为什么呢,一旦理性开发,就会对其真实性发生怀疑,信仰的精神作用就会受到干扰而下降;或者由于精神之心的开发,而知道它价值不高,就不再重视。奇迹常常有,不见得都要去作为宗教吧,所以您既不必因为证实或相信奇怪而就把它归之于佛而信仰佛教,也不必因为未能见证奇怪而否认精神信仰的必要性和抉择意志,否则会不重视自己的精神人格的培养,如果这样,也是一种自己玩忽呢。感应更不奇怪,精神世界的秘密还多着呢,现在科学在精神领域研究了多少呢,连普遍心理活动也刚从“黑箱”转化成“灰箱”,要把精神世界的事情变成“白箱”恐怕还很远吧。

  精神是超物质超信仰的存在,它的作用也能够表现为物质和信仰,因此,如果精神活动力量足够强大,或者足够专心,或者足够纯一,发生一些感应是很正常的。电磁波不是“质体物”吧,也不一定是“信息符号”,但能说它不存在吗?我们心理活动是有电磁波产生的,是吧。现在有理论物理学家提出一种意识的纽力波理论,就是用纽力波理论解释意识现象。精神活动产生一些特殊效应,只不过精确控制方面不能象工业化那样成熟,但作为事实是难理解的。但是,也不必对它太过重视。

  信仰主要是精神生命的修养和奉守,是自己的是,是自己主体性成长的标志,是自己精神生命成长的标志,这才是其本位。明白了这些。并自觉地作出选择,不论是否履行了皈依仪典,它已经在本质上就是一位佛教千徒了。所以我们不会劝你皈依佛教成为佛教徒,只鼓励您从佛教中获得一些知识,获得一些启示,增长一些智慧,得到一些精神力量,从而使您的人生品质得到提升。至于佛教本身,请您放心,不会因为您还不是皈依过的信徒就不给您说真法,我们佛教觉得,只要佛教的东西对您有价值,我们佛教就实现了其价值了,所以你不必为此而担心,在教外学习佛法、吸收佛法、运用佛法,我们照样欢迎,你可以放心地当作一种公共资料去学去用。祝愿佛法给你带去更丰沛的精神文化资源,神化佛法和代表佛法本质的佛菩萨给你送于护念、保佑、祥和和成就!

  §⒋结语

  我对宗教信仰问题进行过长期的观察和思考,虽然没有写成论文,但事实上比做学位论文还做得辛苦。理论上对宗教、信仰、宗教信仰之类的术语的实际内涵进行过长期的思索和澄清,所以对宗教信仰有了一点比较明晰的认识。我发现,凡是信仰,都是有主体原则性的取向的;凡是宗教,都是有神圣性的取向的;违背了这两条的宗教信仰都恐怕都会偏离其本质。建立信仰,是人格树立的表现,是生命意识成熟的表现,是自觉划分行为底线的表现,因此,人是要有信仰,更重要的是要有正信。我们作为佛教信仰者,主要是遵循释迦佛的圣谛原则:一是真实性,二是圣善性,这应当成为宗教的原则和我们选择信仰的标准,也应当是我们抉择生命道路的标准。我们佛教是因真谛而信仰,不是因信仰而真谛,所以,我们的信仰是对全人类具有普遍价值的精神文化体系,而不是宗派门户的党同伐异。我们的信仰,要经得起道德的考验、理性的考验、历史的考验,特别是要考虑到经得起未来文明的考验,我如此抉择信仰,所以选择了佛教。正因为如此,我看重的是佛教的圣善性真谛性和慧命(精神生命)的修养锻炼,而不看得神通感应之类奇迹,如果只以好奇心来看待宗教的事,人家会嘲笑我们的信仰太幼稚,是吧?

  各位佛友,那天我主要讲了这些,今晚也有点补充。那天还在抽签、占卜方面讲过一些,太长了,就省略了。但在具体表述上,今天是书面打字,当然就可能比那天更正式一些。我的谈话当天得到过上海北京居士的正面回应,今天的转述也希大家批判指正。关于占卜那个问题,理论性太强。据我的观察和推断,占卜是如何通过随机事件而去转化不确定的未来,这个理论问题很深的。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