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医疗资讯 > 医学科普 > 正文
医学科普
各种食物中毒及一些急救方法
急诊医学
2007-07-08 18:50:08 来自:杜新忠戒毒、禁毒专业网 作者: 阅读量:1

    1.砷食物中毒
     
    元素砷不溶于水,无毒性。但其化合物一般都有毒,最常见的为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亦称白砒。不纯的三氧化二砷含有少量硫化砷,俗称红砒。三氧化二砷和一些砷的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农业杀虫。由于保管不当,农村曾发生误食拌过农药的种子而引起中毒。三氧化二砷是白色粉状物质,无臭无味,也曾因误食而发生砷中毒。
 
    砒霜中毒的抢救方法如下:
             
    (1)尽快予以洗胃,即使服毒已超过4小时,也应洗胃。对神志清醒者,可先予催吐。洗胃可用温开水、生理盐水、1 :2000~5000的高锰酸钾液或1%碳酸氢钠液,每次200~300毫升。催吐、洗胃应反复多次进行。洗胃后可给予0.5%活性炭悬液200~300毫升(或用烧焦的馒头未溶液),以吸附去胃内残余的砷化剂。
             
    (2)催吐、洗胃后,应予导泻,可用蜂蜜水或硫酸镁20 ~30毫升等。
             
    (3)民间解砒霜中毒方有:①经霜过的胡萝卜缨1000 克,煎汤饮。②绿豆150克捣碎,鸡蛋清5个,调后服下。③甘草、绿豆粉各50~100克,水煎,洗胃后饮服。④硫黄12 克、绿豆粉15克,共研为细未,冷水调服,缓缓服之。中毒症状严重者应尽快送医院抢救。

    2.亚硝酸盐食物中毒

  亚硝酸盐在自然界普遍存在。食物及饮水中常有一定量的硝酸盐。当硝酸盐在某些情况下,如硝酸盐还原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产气杆菌等)还原为亚硝酸盐后,这时食物被食入后就可引起中毒。有人认为其中毒量为0.3~0.5g,致死量为3g。

  ◆病因及发病机理

  (1)食入含大量亚硝酸盐蔬菜,一般是叶菜类,如小白菜、芹菜、韭菜、甜菜叶、萝卜叶、莴苣等含有较多的硝酸盐,当这些蔬菜贮存时间长,一旦开始腐烂,亚硝酸盐含量就会明显增高。蔬菜腐烂越重,亚硝酸盐增高就更明显。

  (2)新掩制的蔬菜,在腌制2~4天后亚硝酸盐含量增高,7~8天达到最高。同时与食盐浓度及掩制的温度也有一定关系。(如5%浓度的食盐在37℃左右时所产生亚硝酸盐浓度最高;如15%盐水则无明显变化)。因此腌制蔬菜在8天以内,食盐浓度在15%以下时,易引起亚硝酸盐中毒。变质腌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最高。

  (3)烹调后的熟菜放在不洁的容器中,存放过久,在硝酸盐还原菌的作用下,熟菜中的硝酸盐被还原成亚硝酸盐。

  (4)在一个时期内,集中吃大量叶菜类蔬菜,如菠菜、小白菜(未腐败变质),但当消化功能紊乱,胃酸浓度低下时,大量食用硝酸盐含量较高的蔬菜,且肠内硝酸盐还原菌大量繁殖,致使胃肠道内亚硝酸盐产生速度加快,体内又不能及时的将大量的亚硝酸盐分解成氨,这时亚硝酸盐大量吸收入血而引起中毒,常称为肠原性青紫。

  (5)某些地区的井水中也含有较多的硝酸盐及亚硝酸盐(一般称苦井水)。使用这些水煮饭(粥),存放不当,时间过久,也会引起中毒。其他如奶制品,腌制品加工过程处理不当,均能造成中毒。

  亚硝酸盐中毒的原理是其与血红蛋白作用,使正常的二价铁被氧化成三价铁,形成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能抑制正常的血红蛋白携带氧和释放氧的功能,因而致使组织缺氧,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缺氧更为敏感。

  ◆临床表现

  潜伏期,纯亚硝酸盐中毒,一般为10~15分钟。由于大量食入青菜类引起亚硝酸盐中毒的潜伏期为l~3小时,长者可达20小时。

  中毒的一般表现为精神萎糜、头晕、头痛、乏力、心悸、嗜睡、烦燥不安、呼吸困难;伴有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本病的特征表现是青紫。口唇、指甲和全身皮肤出现青紫。严重时神志不清,抽搐,昏迷,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甚至发生循环衰竭及肺水种,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现场急救

  使患者处于空气新鲜,通风良好的环境中注意保暖。进食时间短者可催吐。用筷子或其它相似物品轻轻刺激咽喉部,诱发呕吐。或大量饮温水也能产生反射性的呕吐。如病情严重,且中毒时间较长者,应速送到医院进行抢救。

  到医院后,可根据病情进行洗胃和导泻。美蓝溶液以25%葡萄糖溶液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每千克体重用量为l~2毫克),必要时可重复应用。维生素B12、辅酶A等也可应用。大剂量维生C,也可收到好的疗效。必要时应吸氧,使用呼吸兴奋剂,输新鲜血或换血等治疗。

    3.锌食物中毒

    锌的中毒量为0.2~0.4克,氯化锌致死量为3克~5克,硫酸锌致死量为5克~15克。国内由锌引起的食物中毒,大都是由于用镀锌的白铁桶、白铁壶制作或存放清凉饮料(酸梅汤)及醋而引起,也有用镀锌器皿煮海棠、苹果、山楂而引起中毒的事例。用镀锌容器配制酸性饮料,即制即饮用无妨,但在容器中盛放一曰后再饮用即可发生程度不等的中毒症状。

    4.发芽马铃薯食物中毒

    马铃薯的主要有毒成分是生物碱龙葵素,它不易溶于水,性质较稳定,烹调时不易去除或破坏,它在马铃薯中的正常含量为2~13毫克/100克鲜重;发绿部分可含80~100毫克/100克鲜重;马铃薯芽含量可达500毫克/100克鲜重。一般以每百克鲜马铃薯含20毫克龙葵素作为食用的安全界限,因此对已发绿或发芽部分应彻底削除,否则会引起食物中毒。

    中毒症状为上腹部绞痛,恶心、腹泻、呕吐(严重吐泻可致脱水及血压下降),体温升高可达38℃~40℃,脉搏频速,头痛、嗜睡、感觉迟钝以至昏迷,严重病例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发芽马铃薯中毒的急救方法如下:
             
    (1)中毒较轻者,可大量饮用淡盐水、绿豆浊汤、甘草汤等解毒。

    (2)中毒较严重者,应立即用手指、筷子等刺激咽后壁催吐,然后用浓茶水或l:5000高锰酸钾液、2%~5%鞣酸反复洗胄;再予口服硫酸镁20克升导泻。
             
    (3)适当饮用一些食醋,也有解毒作用。
             
    (4)呼吸衰竭者、应进行人工呼吸;昏迷时可针刺人中、涌泉穴急救。 经过上述处理后,中毒严重者应进快送往医院进一步救治。

    5.河豚鱼中毒

  河豚鱼常见的有星点东方河豚、豹纹东方豚、虫纹东方豚等品种。分布于我国沿海大江河口,是一种肉味鲜美但含有剧毒的鱼类。河豚鱼的毒素主要有河豚毒及河豚酸两种,集中在卵巢、睾丸、肝、肠等组织和血液中。河豚的毒素毒性稳定,经盐腌、日晒和烧煮均不能被破坏。有人认为毒性强,较剧毒的氰化钾还要大1000多倍。

  河豚毒素能使神经麻痹,阻断神经肌肉的传导、感觉、运动,主要是使脑干中枢和神经末梢麻痹,其毒素经胃肠道及口腔粘膜均可吸收。

  ◆临床表现

  河豚毒素中毒的特点是发病急剧。一般可在食后半小时至三小时内迅速发病,病情进展快,发病后4~6小时可发生死亡。典型病例是开始全身乏力,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继之出现口唇、手指、舌尖麻木,随之病情继续进展,四肢肌肉麻痹,共济失调,丧失运动能力,导致瘫痪状态。重者吞咽困难,言语不清,呼吸困难,心律失常,昏睡昏迷,最后引起呼吸中枢麻痹和血管运动中枢麻痹而死亡。

    一旦发生河豚鱼中毒,可按如下方法抢救:

    (1)中毒早期应以催吐、洗胄和导泻为主。抢驹贿立即用手指或筷子、鹅毛等刺激中毒者舌后根、咽后壁催吐,亦可灌麻油催吐;然后用0.5%活性炭悬液或1:5000高锰酸钾液反夏洗胃;最后给中毒者口服硫酸镁或硫酸钠20毫升导泻。

    (2)中毒者出现呼吸衰竭时,应进行人工呼吸,有条件的可予吸氧。

    (3)民间解河豚毒验方:鲜橄搅和鲜芦根各200克,洗净后捣汁口服。南瓜根1000克,洗净切片,用清水4大碗煎取浓汁2大碗,1吹饮服。经过上述初步处理后(或同时),尽快将中毒者送往医院抢救。

    (4)及时补液,并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促进毒物排泄。

    (5)肌肉麻痹用番木鳖硷2mg肌肉或皮下注射。

    (6)呼吸困难者可用洛贝林等肌肉注射。一般认为尽早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收到良好的疗效。

  应禁止出售和食用河豚鱼,必须严格加工生产过程,经鉴定合格,证明无毒,方能出售。河豚鱼死后,毒素可渗入肌肉中,所以更不要吃未经加工处理的河豚鱼。同时加强宣教“河豚鱼有毒,不能食用”。

    6.木薯和苦杏仁中毒

    木薯又名树薯、葛薯等,我国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等地均有种植。生食木薯或食用前未经合理加工处理,可引起中毒。苦杏仁系蔷薇科山杏种子的核仁,我国河北、山东、山西及湖北各地均有出产。杏仁分苦、甜两种,甜杏仁可食,苦杏仁常发儿童误食而中毒。其他如桃、枇杷、樱桃及李等的核仁,也可因生食而中毒。

    它们的有毒物质是氰甙,在酸或适当水解酶的作用下,可分解产生氢氰酸,因而具有很强的毒性。苦杏仁须经水浸泡1~2天后,煮透或炒熟方可食用。木薯含氰甙量以皮中最高,鲜薯应先去皮切片,浸水3~5天后捞出晒干;或去皮切开后煮熟,在水中浸48小时以上,然后蒸煮食用,比较安全。

    7. 毒蕈食物中毒

    蕈类通称蘑菇,为大型真菌,可分为食蕈、条件可食蕈和毒蕈三类。食蕈味道鲜美,有一定营养价值,我国约有300多种;条件可食蕈,主要指通过加热、水洗或晒干等方法处理后方可食用的蕈类(如白乳菇等);毒蕈指食后可引起中毒的蕈类,我国有100余种,其中剧毒者10多种。毒蕈中毒常由于个人或家庭采集野生鲜蕈食用,缺乏经验,误食毒蕈引起。

    毒蕈的有毒成分比较复杂,一种毒蕈常可含多种毒素。几种毒素同时存在时,有的互相拮抗,有的互相协同,而且毒蕈含毒素量又因地区、季节和生长条件不同而不同,因而患者症状也较为复杂。个人的体质、烹调方法和饮食习惯等均与能否引起中毒或中毒的轻重有密切关系。

    毒蕈中毒的抢救方法是:

    (1)立即催吐、洗胃、导泻。对食毒蕈不久而无明显呕吐者,可先用手指、筷子等刺激其舌根部催吐;而对呕吐明显者则不必催吐。然后用1:2000~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浓茶水、0.5%活性炭混悬液等反复洗胃。无腹泻者,于洗胃后用硫酸镁20~30克或蓖麻油30~60毫升导泻。

    (2)民间单验方:①空心菜洗净,切碎绞汁频饮。②紫苏(全株)10克,甘草15克,水煎服。③生甘草50~100克,绿豆50~200克,水煎服。④鲜鱼腥草根、叶50~100克,水煎服。⑤绿豆120克,蒲公英60克,金银花(干)30克,紫草根50克,大青叶50克,甘草15克,每曰剂水煎服。

    经上述处理后,中毒症状未见好转或逐渐加重者,应及时送医院抢救。

    8.动物甲状腺中毒

    甲状腺,俗称“粒子肉”含有大量的甲状腺激素。屠宰时,动物甲状腺未搞除干净,可因误食而中毒,有毒成分为甲状腺激素。由于甲状腺激素的性能比较稳定,一般的烧煮烹调不能将它破坏;动物甲状腺中毒的潜伏期为1天左右。人吃了以后可引起类似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中毒反应,出现头晕、头痛、烦躁、抽搐、心悸、发热、多汗、失眠、气短、四肢酸痛、疲乏无力、腹痛、恶心及呕吐等症状;有些人还可出现皮疹、水泡、下肢水肿、手指震颤和精神失常。

    9.毒蜂蜜中毒

    通常的峰蜜益人体是有益无害的,但当蜜源植物花粉有毒(如雷公藤、断肠草、毛地黄)时,蜜蜂采集花粉所酿的蜜也会因此而含毒。用有毒蜜源酿成的蜂蜜,一般色泽较深,或呈棕色糖浆状,有苦味或涩味。人们食用这种有毒的蜂蜜后即可发生中毒。
     
    有毒蜂蜜中毒的症状随蜜源植物的毒性和摄入量的多少而异。潸伏期最短的30分钟左右,最长5天以上,一般1~3天。中毒早期有而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伴有低热、乏力、头晕、四肢麻木等。轻症中毒者仅有口干、口苦、唇舌发麻、食欲减退等;较重中毒者除有腹污、血便外,还可出现肝脏损害症状,但无黄疸。有的还有胥功能损害表现,
     
    如尿频、少尿、血尿、蛋白尿等。严重者出现寒战、高热、尿闭、休克、昏迷,可因循环中枢和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一旦发生食蜂夤中毒,可按如下方法抢救:
             
    (1)早期应立即进行催吐、洗胃、导泻。洗胃可用淡盐水1:5000高锰酸液,导泻可用硫酸镁或硫酸钠20毫升。
             
    (2)口服“通用解毒剂”(活性炭2份、氧化镁1份、鞣酿1份)20克、混悬于水1杯饮服,以吸附毒物。中毒严重者应尽快送往院抢救。

    10.四季豆中毒
             
    四季豆因地区不同又称为豆角、莱豆、梅豆角、芸扁豆等,是人们普遍爱吃的蔬菜。但因烹调方法不当,食用四季豆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
     
    四季豆中含有一种叫皂素的生物碱,这种物质对消化道粘膜有较强的刺激性,会引起胃肠道局部充血、肿胀及出血性炎症。此外,皂素还能破坏红钿胞,引起溶血症状。皂素主要在四季豆的外皮内,只要加热至100℃以上,使四季豆车彻底煮熟,就能破坏其毒性。四季豆中毒的潜伏期为数十分钟至数小时。中毒症状主要为胄肠炎表现,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污、排无脓血的水样便。呕吐少则数次,多者可过10余次。多数中毒者有四肢麻木,胃烧灼感、心慌和背疼等感觉。此外还有头晕、失痛、胸闷、出冷汗和畏寒等神经系统症状。四季豆中毒的病程较短,一般在1~2天内,甚至数小时内就可恢夏健康。

    四季豆中毒的处理方法如下:
             
    (1)轻症中毒者,只须静卧休息,少量多次地饮服糖开水或浓茶水,必要时可服镇静剂如安定、利眠宁等。
             
    (2)中毒严重者,若呕吐不止,造成脱水,或有溶血表现,应及时送医院治疗。
             
    (3)民间方用甘草、绿豆适量煎汤当茶饮,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11.白果中毒

    白果又称银杏、公孙树等,果肉鲜嫩可食,有祛痰、止咳、润肺、定喘等功效,但核仁中含有银杏酸及银杏酚等有害物质,对胃肠粘膜有刺激作用,吸收后可作用于神经系统,
     
    使中枢神经先兴奋后抑制,还可引起末梢神经障碍。生食或食用加热不透的白果达一定量时,可发生急性中毒,年龄愈小,中毒机率愈高。白果中毒的潜伏期约1~4小时,先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接着出现头痛、惊厥、烦躁不安、肢体强直、发热等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昏迷、意识丧失、瞳孔散大、呼吸困难,1~2天内可死亡。

    白果中毒的处理方法如下:
             
    (1)立即催吐、洗胃、导泻;洗胃用温开水,导泻可用硫酸镁或番泻叶。
             
    (2)口服鸡蛋清或0.5%活性炭混悬液,可保护胃粘膜,减少对毒物的继续吸收。
     
    (3)保持室内安静,避免光线、音响刺激,酌情使用镇静剂。
             
    (4)多饮糖开水、茶水、以促进利尿,加速毒物排出。
             
    (5)民间用甘草15~30克煎服或频饮绿豆汤,可解白果中毒严重者应尽快转送医院治。
      
    12.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

  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由一群革兰氏阴性杆菌组成的尤其是对人和动物都能导致疾病的病菌,其中以鼠伤寒、肠炎和猪霍乱杆菌最常见。

  ◆临床表现

  中毒发生的原因主要是食品被沙门氏菌污染、繁殖,再加上处理不当,未能杀死沙门氏菌。在加工被污染的猪肉及内脏时,常因加热不够或切块太大,食品中心部分仍有存活的细菌,食后可致中毒。另外,在患病的牛乳中,如加热不彻底也可中毒。生、熟肉食在加工及储存过程中,如刀具、菜板、储存容器再次被感染。虽然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大多数发生在5~10月间,其中7~8月份最多,通过苍蝇、鼠类等污染食品、水源等,也可造成中毒。沙门氏菌属的发病机理主要是由于大量活的沙门氏菌随食物进入消化道,并在肠道繁殖,以后经肠系膜淋巴组织进入血循环,出现菌血症,引起全身感染。当细菌被肠系膜、淋巴结和网状内皮细胞破坏时,沙门氏菌体就释放出内毒素,导致人体中毒,并随之出现临床症状。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潜伏期最短2小时,长者可达72小时,平均为12~24小时。主要有三种表现类型,即胃肠型、伤寒型、败血症型。以胃肠型最为常见。前驱症状有寒战、头痛、头晕、恶心与痉挛性腹痛,继之出现呕吐、腹泻、全身酸痛或发热。每天腹泻可达7~8次。体温在38~40℃之间,病程约3~5天,一般2~3天腹泻停止,体温恢复正常,一般情况好转。严重者,特别是儿童,老年人和体弱者常因脱水、酸中毒、无尿、心力衰竭等,急救不及时而危及生命。

  本病可根据病史,发病中的表现,进一步做细菌学及血清学检验,即可确定诊断。

  ◆防治

  首先应禁止食用病畜、病禽,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对肉、禽、奶、蛋类食品加工,储存应严防污染。

  (1)食用时要煮熟、煮透;存放,加工时生熟食物要分开。

  (2)重症者应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给予大量维生素C,腹痛者可给予颠茄、阿托品等治疗,抗菌素可给予氟派酸、氟嗪酸或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常能收到很好的疗效。

  13.副溶血性弧菌(嗜盐性)食物中毒

  副溶血性弧菌(嗜盐性)广泛生存在近岸海水中,海底沉积物和鱼贝类中。本病在沿海常多见,不过由于人们生活提高,交通方面,目前,在内陆各大城市也成为一种很常见的食物中毒。

  病原体为一种嗜盐性细菌,主要在夏秋季流行,多因进食被污染的海产品,最常见为带鱼、螃蟹、墨鱼等,其次为被污染的蛋品、肉类、蔬菜、腌制品等引起中毒。本病的发病机理一般认为是随食物摄入大量活菌引起感染性中毒,内毒素在发病中起次要作用,也有人认为该菌可能产生一种肠毒素所致。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较短,最短2~3小时,长者可达3~4天不等,多为10小时左右。起病急骤,腹痛、腹泻、呕吐、畏寒及发热。腹痛多为上腹部,脐周部位呈阵发性腹痛,腹泻每日5~6次,多达20多次。大便多呈黄水样或黄糊便,有时也呈洗肉水样血水便,部分有浓血样或粘液样便,与细菌性痢疾有区别的是很少有里急后重或有也不明显。由于吐泻,常有脱水现象,重度脱水可伴有声音嘶哑和肌痉挛,少数病人出现意识不清,面色苍白或发绀以及发生休克。临床类型多样,可呈典型的胃肠炎型、菌痢型、中毒休克型等。

  本病病程1~6日不等,一般预后较好。

  ◆诊断

  本病流行季节7~9月份,根据进食可疑食品(腌渍品、海产品),集体发病,潜伏期短,起病急,发热,腹痛,较其他肠道传染病病情严重,明显失水及腹泻呈血水样便等特点,对可疑食品进行培养,有条件可做细菌分离检验。

  ◆防治措施

  (1)动物性食品应煮熟,不吃生的和未彻底煮熟鱼是等海产品。

  (2)避免生熟食品交叉感染。

  (3)生吃海蜇等凉伴菜,应在切好后加入食醋浸泡10分钟,因为副溶血性弧菌不耐酸,在稀释一倍的食醋中、经 1分钟即可死亡。

  (4)对发病者要给予支持及对症治疗,腹痛者给予颠茄或阿托品,纠正水与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及时补液,有人认为口服补液对治疗急性感染性腹泻造成的脱水是一种经济、安全、方便、有效的治疗措施。治愈率在95%以上。

  (5)血压下降者,应进行补容、引酸、扩管抗休克治疗。

  (6)抗菌素可给氟派酸、氟唪酸等。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