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医疗资讯 > 精神科相关 > 正文
精神科相关
精神科医生和护士是最合格的心理治疗师
2018-11-15 22:50:51 来自:医脉通 作者:梅其一 阅读量:1
  一、引言
  
  精神科的心理治疗是一个古老而又使人纠结的话题。这个话题看起来很容易回答,但是脱离了历史和现实,脱离了临床实践,泛泛而谈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我在精神专科医院临床第一线工作了36年,担任过精神大科主任,也担任过心身科主任。作为临床精神科医生,我也是心理治疗中德班的早期学员。许多年前,我们团队在国内首先开展对强迫症病人的森田治疗,获得日本东京大会发言的机会,研究成果被评为一等奖。随后,森田疗法用于强迫症的治疗得到国际学界认同并被写入了世界各国的强迫症治疗指南。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在坚持使用包括心理治疗在内的多种方法进行治疗,使许多精神障碍患者脱离了痛苦。
  
  精神科治疗除了药物治疗以外不可能不使用心理治疗方法。大量实践使我们真正的认识到:“ 精神科医生和护士是最合格的心理治疗师,健康教育工作是对病人最有效的心理治疗方式。”
  
  这个观点或许会引起反对的声音,个人也无力改变许多专家同道早已形成的学术倾向。但是本人深信这一脱离了形而上学,被大量事实证明了的结论。
  
  二、治疗精神障碍病人,心理学不能取代精神医学
  
  心理学所建立的一些概念和技术也是精神医学的一部分。但是针对治疗病人来说,心理学不能取代精神医学。
  
  18世纪末开始,心理学研究的是一些基本现象,例如感觉、知觉、反应时间、智能记忆、学习和其他的技能,这些问题大多与精神疾病无关。所以当时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确实是两个领域的事。上个世纪初,当人格、个性、本能和情绪等比较复杂的现象开始被研究的时候,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的研究对象出现了交集,但除了若干接触点以外,很少有交流意见,双方对对方的问题和困难都不感兴趣。心理学家根据一些哲学理论和自创理论进行探讨,而精神病学家根据临床现象进行研究。由于科学的发展,后来的心理学和精神病学逐渐接轨,如1947年Page,1950年Landis和Bolles编写了变态心理学的教本。之后智力测验的方法,特别是关于认识过程的方法,已经和精神科融为一体。最近心理学家对大脑的一些改变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发现心理治疗可以有大脑影像学和神经递质的改变。尽管如此,心理学家仍无法代替医生的工作,因为不管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两者多么接近,今天我们仍然不能把精神病学单纯的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
  
  精神科疾病分类是从医学中获得的,它和心理动力学派有很多区别,是要研究疾病的。而疾病是什么呢?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引发一系列代谢、功能、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 这些症状群有很大的恒定性,如果机体自我修复或及时治疗干预,可能恢复到正常,如果疾病发展得比较严重,可以完全不能恢复,甚至有生命危险。事实上,无论每一个具体病人的素质和人格怎么样,患病模式和预后基本是一样的。疾病在王子和乞丐身上可以同样出现。
  
  精神病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特殊任务在于研究各种原因、各种类型和不同程度精神疾患的预防和治疗。如果认为每个人都会产生焦虑、抑郁,所以焦虑障碍和抑郁症是不存在的,那么许多患者就无法得到正确的救治。精神疾病涉及到生物、心理和环境因素,把精神医学简单的说成是人类行为学的研究,把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影像学、遗传学和其他研究方法一概抛弃,是不恰当的,对患者将会造成重大的损害。
  
  有一种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存在的理解,一方面认为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其中不包含任何精神性的东西,另一方面认为精神的本质只是思维,其中不包含任何物质性的东西。这样就把世界划分为两个相互对立的体系,无视客观存在的物质改变和疾病现象,而认为这只是贴标签,这就是所谓的认识论,后人称之为形而上学。形而上学仅仅在自己框定的范围内通过推理来认识世界,任何物理学、生物学,医学和现象学的实践和经验都必须搁置起来。这对病人而言实在不是什么好兆头。19世纪的神经病学家弗洛伊德试图把精神病学从医学中拉出去,它的理论根据是身心二元论,甚至把疾病当作罪恶。但实践证明,他的这些努力并没有像他的潜意识、本能理论一样产生重大影响和积极作用。
  
  有一种精神失常原因的假说,认为人与人之间情感关系的紊乱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该假说否认精神失常是一种疾病,认为只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精神失常就自然好了。这种假说最要命的是会耽误病人的病情。我们知道很多精神障碍是大脑进行性发展的损害,发作一次加重一次,发作多了没法治。只有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药物治疗才是控制疾病发展和患者功能衰退的重要措施,才是患者最终走向康复的重要保证。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精神障碍、冲动行为和自伤伤人行为都是社会逼出来的,甚至认为焦虑和抑郁的情绪也是社会逼出来的。曾经有位病人前来求治,称自己曾经求助于某大师,大师认为他这个不是疾病,不应该找精神科医生。并且大师有一句话让他决定不找精神科医生,“我住五十平方,你住一百平方,我抑郁了,我焦虑了,找精神科医生吃点药有用吗? ”几个月之后患者准备自杀了,才来找精神科医生试试看。我告诉他:“你住一百平方,我住五十平方,我一定不抑郁,我一定不焦虑。即使是社会环境因素导致的抑郁焦虑,也是有办法治疗的。” 这类常见的精神障碍诊断治疗并无特别的困难,经治疗后一般都会迅速好转,这位患者当然也不例外。
  
  精神病学对于家庭生活、社会环境、政治生活以及犯罪等诸多方面与疾病的关系研究了一百多年,过分地强调社会环境因素导致精神疾病是有问题的。我们把许多自杀看成是被逼死的,反复强调社会因素会带来相反的作用。这样不仅不能减少自杀,反而会导致许多自杀者学习和模仿。预防自杀最重要的一步是精神科的诊断和治疗。任何有意或无意忽视精神医学在预防自杀和治疗疾病方面的关键作用,都可能给自杀者和家属带来不可挽回的遗憾。理由十分简单,即70%到90% 以上的自杀者患有精神疾病,大多数自杀与精神疾病关系密切,精神疾病是产生自杀相关问题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综上所述,严重的精神障碍是不适合单一心理治疗的,心理学不能取代精神医学。
  
  三、对病人进行心理治疗,精神科医生和护士是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治疗师
  
  在今天的精神科,医患沟通、治疗联盟的建立和疾病健康教育的实施,远没有当年弗洛伊德精神动力学治疗来得复杂和深入。但是,这种简单很可能恰恰是一种进步,而不是落后。
  
  针对病人而言,精神科医生、护士和其他临床精神卫生工作者是心理治疗最重要的力量。临床精神科医生,每天除了药物治疗以外,还要处理大量心理障碍的患者,要和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沟通。为了提高治疗依从性,精神科医生努力使自己能够和患者及家属建立治疗联盟,进行疾病教育和心理疏导,有时还需要进行短程认知行为治疗,情绪心理治疗和支持性心理治疗。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健康教育、家庭教育、技能培训、团体心理治疗和康复心理治疗,这是精神科医生经常做的工作。整合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其他治疗后,患者的好转率远远大于单一药物治疗和单一心理治疗。
  
  几乎没有人认为心理治疗不需要医生参与,但是有人认为,精神科治疗和心理治疗是两个领域的问题。更有甚者认为,精神科治疗就是药物治疗,只有严重的病人才需要服药,心理治疗无法解决的问题,才需要找精神科。如果我们的治疗原则是以病人而不是学术倾向为中心的话,那就不会看到两个中心,当然也就没有两个领域。把精神科医生描述成只会开药的医生显然与事实不符。许多严重的精神疾病,在早期都表现为心理问题,如果不能给予正确的诊断,就不能进行及时、正确的治疗。若无早期药物治疗,很可能造成怠误,使病人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造成终身遗憾。
  
  精神科从来没有说只是用药为治疗手段,医患沟通技巧亦是精神科医生的基本技能之一。良好的人文理念也绝非心理学专属概念,一个挂牌治疗师不一定具有,而医生不一定没有。美国精神科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 抑郁症治疗指南明确指出:严重的抑郁症不适合单一心理治疗,而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联合是非常好的选择(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0)。那么谁来实施这样的联合治疗呢?精神科医生当仁不让。精神科医生大多会合并药物治疗和聚焦于抑郁症的心理治疗,对有些病人也可以使用电疗或是经颅磁刺激治疗。心理治疗在预防抑郁症自杀方面可以起重大作用,但应该只是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的辅助性治疗,否则风险极大。三年前的苏格兰第23届世界心身医学大会上关于这个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德国的Linden医生阐述,Fava教授主持点评,结论是:没有医疗设置(medical settings)的心理治疗至少作用有限,需慎重。
  
  治疗病人经常不是用一种方法就可以解决的。精神科医生的任务是把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社会科学、普通内科和神经病学之间错综复杂的各种理论和技术综合起来,只要对病人有利我们就采纳。因此精神科医生在治疗病人的心理障碍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因为他们掌握了医学知识,如若又认真学习了心理学,积极参与和主持心理治疗,那么医生一定会成为心理治疗队伍的领队。
  
  但是有些精神科医师不认为自己有必要给病人做心理治疗,也没有认真学习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这样的医生则是不适合做心理治疗的。精神科医生和护士是需要经过心理学正规培训的,并非医学院校毕业后,就自然而然成为心理治疗从业者了。从业者的管理,还要学习西方的心理治疗进阶管理法,即无论是什么专业都要接受严谨的心理治疗培训与督导。这些问题对精神科来说不是什么难题,只要重视起来就很容易解决。精神科医生和护士学习心理学知识,比心理咨询师学习精神科和医学知识要容易得多,门槛也低得多。
  
  我做了几十年精神科临床工作,学习和实践过许多心理治疗方法,亲眼看到许多大师的理论和方法如云卷云舒渐渐消逝了,但是精神科医生在心理治疗领域的地位却越来越高。真正卓有成就的心理学家,只要曾经有过精神科的工作经历,绝对愿意称自己为精神科医生,而鲜有人称自己为心理大师。
  
  四、对许多病人来说,疾病健康教育是最佳的心理治疗方式
  
  一些非精神科医生的心理学家认为疾病健康教育不是心理治疗方式。作为长期对大量病人进行心理治疗团队的领队,我非常理解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想。他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宣教,可能引起反感,会面对阻抗和关系冲突;认为精神科医生只是看到了病人凸显的行为语言偏态,看到了精神生化的失衡,施以药物只是改善了外显的偏态,减少了痛苦和危险,而不能解决内在的问题。他们更愿意花费很多时间去和咨客及咨客家庭(通常不愿意称其为患者)讨论成长、冲突和关系。他们看到了“咨客” 的人格、被遗忘的潜抑和被忽视的冲突,统一到心理过程的要素上即人格冲突和关系。学过心理学的精神科医生,对这些心理学的理论都很熟悉,然而面对病人时,把疾病看成是成长中的冲突,是有悖科学精神的。例如,有位很有成就的心理学家把精神分裂症说成是原生家庭母亲的教养方式所导致的,这样的说法非常容易误导患者和家属,使很多病人得不到正确治疗而病情加重。精神分裂症是进行性发展的,神经发育不良性的,会导致大脑神经细胞丢失的疾病。最佳的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最佳的辅助心理治疗方法是精神科疾病健康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精神障碍患者心理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治疗依从性,让患者能够坚持服药,坚持治疗,坚持到康复。让病人识别自己出现了哪些症状,认识这是什么性质的疾病,这是什么性质的治疗,应该怎么防治和怎样回归社会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精神疾病是一种高复发、高致残率的疾病,使家庭生活和社会功能受到严重影响。疾病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病人走向康复的重要医疗护理手段,核心是为患者提供有关疾病与治疗的知识和信息,帮助病人树立健康意识,加强对前驱症状的早期识别与干预;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健康教育活动,使患者改变不良行为方式,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以降低疾病残疾提高治疗依从性,防止疾病复发。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的范围已经扩展到试图改善治疗结果,提高社会功能的领域。实践表明,接受过疾病健康教育的病人,能较好的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有较好的治疗依从性,较少的疾病复发率。
  
  心理健康教育,是最早介入双相障碍等精神疾病的心理治疗方法。其关注的内容是具有普遍性的,其主要内容是为患者提供有关疾病及药物治疗的知识。目的就是告知患者,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障碍是一种生理功能的紊乱,治疗的焦点是药物,以此来提高患者对疾病和不同治疗的理解与接受。
  
  就双相障碍而言,心理教育,特别是疾病健康教育是最佳的心理治疗方式。双相障碍患者每当自己感觉到精力充沛,信心满满,恰恰就是发病的时候;每当自己感觉到带着淡淡的忧伤,静静的快乐,甚至笨笨的脑袋,懒懒的身体,恰恰是正常的时候。如果按照常规的心理治疗方式很可能是南辕北辙,越治越重。在过去的30 多年,有相当数量关于心理教育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应用的研究,Cochran 在1984年完成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比对照组的高30%,而且住院率与复发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Cochran, 1984)。2012 年加拿大的一个研究团队发现,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进行6 次团体健康教育与进行20 次聚焦于双相情感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bipolar-specific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bipolar specific CBT)具有差不多的效果。甚至团体心理教育只是由受过训练的护士主持进行的,而bipolar-specific CBT 由CBT 专家进行。2018 年3 月,加拿大心境和焦虑治疗网络(Canadian Network for Mood and Anxiety Treatments,CANMAT)联合国际双相情感障碍联盟(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Bipolar Disorders,ISBD)更新发布了双相障碍患者的管理指南,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双相障碍维持期的一线治疗方法(Yatham, et al, 2018)。
  
  说了这么多我的个人见解,文末再强调一遍:精神科医生和护士是最合格的心理治疗师,健康教育工作是对病人最有效的心理治疗方式。疾病健康教育的作用至少可以扩展到以下三个方面:  
  (1)提高治疗依从性;  
  (2)加强对前驱症状的早期识别与干预;  
  (3)建立规律的生活模式与健康的行为习惯。辅以心理治疗的精神科治疗才是对患者最好的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 第23届世界心身医学大会会议纪要(2015). 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身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七届( 第26次学术会议) 心身医学新进展论坛。  
  2.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10).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Cochran,S. D. (1984). Preventing medical noncompliance in the outpatient treatment of 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s. J Consult Clin Psychol, 52(5), 873-878.  
  3. Yatham, L. N, Kennedy, S. H, Parikh, S. V,Schaffer, A, Bond, D. J,& Frey, B. N, et al. (2018). Canadian Networkfor Mood and Anxiety Treatments (CANMAT) and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Bipolar Disorders (ISBD) 2018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Bipolar Disorders, 20(2), 97-170. doi: 10.1111/bdi.12655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