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医疗资讯 > 精神科相关 > 正文
精神科相关
2017哈佛精神分裂症治疗规范解析
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
2017-09-13 17:00:12 来自:医脉通 作者:郝伟 阅读量:1
  哈佛指南将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分为初始起点及五个治疗阶段:初始起点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合并症情况;治疗的第一阶段即初始选药阶段应避免使用氯氮平、奥氮平或喹硫平,可能是出于对代谢副作用的考虑;此后应根据患者的应答及耐受情况制定后续治疗计划。具体如下:
  
  一、初始起点
  
  考虑合并症
  
  需考虑的合并症包括以下:自杀、敌意和攻击行为;需要快速控制的激越症状;继发性阴性症状;抑郁症;原发性阴性症状;怀孕的女性患者;活性物质滥用;心脏疾病/延长QTc间期的药物;老年患者。
  
  合并症用药建议
  
  1、自杀:氯氮平是控制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行为的最佳选择,推荐早期使用氯氮平。
  
  2、攻击行为:建议使用氯氮平或奥氮平,而氯氮平的疗效优于奥氮平。
  
  3、激越:氟哌啶醇联合劳拉西泮的肌注治疗方案疗效最佳,也推荐齐拉西酮肌注。
  
  4、原发性阴性症状:可添加抗抑郁药治疗。目前尚无一种抗抑郁药获批治疗原发性阴性症状,此举属于超适应证应用,基于证据可试用,但存在风险。精神科的超适应证用药有待进一步探讨。
  
  5、抑郁症:可使用SSRIs类抗抑郁药治疗精神病后抑郁。
  
  6、怀孕:妊娠前3个月尽可能避免用药,尤其是碳酸锂、抗惊厥剂等,这些药物的致畸作用较确切。新一代抗精神病药致畸性证据似是而非。3个月后胎儿神经管发育基本完善,用药风险相对较低。分娩前应减量,降低婴儿停药反应的风险。另外,药物和疾病均可影响后代,两害取其轻。避免常规使用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LAT)。
  
  7、药物滥用:与抗精神病药治疗结局差相关。
  
  8、QT间期增加:水电解质紊乱患者尤其应提高警惕。阿立哌唑相对安全。
  
  9、老年患者:发生迟发性运动障碍、锥体外系反应、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更大,需谨慎控制用药剂量。
  
  二、第一阶段治疗方案
  
  1. 一线药物:氨磺必利、阿立哌唑、利培酮、齐拉西酮。2017哈佛精神分裂症指南推荐增加了鲁拉西酮(2010年FDA批准鲁拉西酮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
  
  2. 避免使用奥氮平、氯氮平、喹硫平。低于常规剂量的应用有助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以及改善治疗的可接受度。用药需维持2-6周的时间。
  
  3. 如果无法使用所选的药物进行充分治疗,可从首次治疗尝试的选项中选择另一个药物,直到进行充分治疗。
  
  答疑
  
  ▲ 首次治疗尝试为何选择这些药物?
  
  针对新发患者,首先需要考虑以副作用风险较低的抗精神病药物起始治疗:相比于慢性复发患者,这些患者对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疗效更敏感,对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也更敏感。急性期采取积极的药物治疗,争取缓解症状,预防病情的不稳定性,尽可能选用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便于长期治疗的抗精神病药物,一旦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后,将复发风险最小化提到优先考虑。
  
  ▲ 抗精神病药血药浓度的价值?
  
  血药浓度测定为治疗是否充分的佐证,并有助于确认依从性和药物代谢型。
  
  1、阿立哌唑最佳范围:150-220ng/ml。
  
  2、其他可能的范围:利培酮20-60ng/ml,氨磺必利200-320 ng/ml。
  
  3、奥氮平(不推荐在第一阶段使用)20-40ng/ml,超过80 ng/ml可能出现毒性。
  
  ▲ 第一阶段治疗方案为何不使用第一代抗精神病药(FGAs)?
  
  研究显示,使用FGAs治疗精神分裂症时脱落率更高,维持症状缓解的时间更短;使用FGAs 时需合并更多的抗胆碱能药物,更容易引起认知及外周不良反应;此外,FGAs的锥体外系反应(EPS)风险更高,尤其是迟发性运动障碍。然而,若患者的经济条件不允许,也可试用FGAs。
  
  ▲ 一线药物为何未包括帕利哌酮?
  
  帕利哌酮是利培酮的活性代谢产物,在亚洲人群(如中国人群)中的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疗效及安全性较为确切,但本指南纳入的中国人群数据相对较少。缺乏中国人群的数据将减弱对中国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事实上在今年年初,国内的一组研究者开展了中国常见8种抗精神病药物的网络meta分析,旨在探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氨磺必利、阿立哌唑、氯氮平、奥氮平、帕利哌酮、喹硫平、利培酮及齐拉西酮针对中国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的疗效、可接受度及耐受性等级,该研究发表于Schizophrenia Research。
  
  结果显示,就疗效而言,奥氮平、帕利哌酮及氨磺必利优于其他抗精神病药;可接受度方面,治疗中断率最低的三种药物依次为帕利哌酮、奥氮平及利培酮。在我国,帕利哌酮缓释剂型可以取代利培酮的位置;2015年中国指南已将帕利哌酮纳入至首发患者的一线用药选择。
  
  总结
  
  1. 利培酮起效相对较快,疗效较强。相比于奥氮平和喹硫平,利培酮的长期不良反应更少,或更易于处理。
  
  2. 阿立哌唑和鲁拉西酮总体不良反应良好,对延长QTc间期的影响较小。
  
  3. 由于严重的体重增加和代谢副作用,不推荐使用奥氮平治疗首发患者。
  
  4. 不推荐使用氯氮平。
  
  三、第二阶段治疗方案
  
  1. 建议从疗效角度优选:利培酮、奥氮平、FGAs。
  
  2. 依从性差是阻碍首次和第二次充分治疗的普遍问题,可考虑使用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
  
  ▲ 基本原则
  
  首先考虑利培酮、奥氮平或FGAs,如果在首次尝试中充分使用了三者其中之一,可以在第二次尝试中选择任何SGA或FGAs(氯氮平除外)。若患者在第一次充分治疗中失败了,就要选择这些药物进行第二次治疗尝试。
  
  ▲ 依从性问题
  
  在服药依从性问题上,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会“欺骗”医生。一项基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药浓度的研究显示:通过计算药片数量测得的治疗依从的患者比例为40%,自我报告治疗依从的患者比例为55%,而血药浓度检测得到的比例仅23%。该研究结果表明,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的依从性较差。同时,患者自我报告治疗依从的比例高于其他两种方式的检测结果,也说明患者“欺骗”了医生。
  
  精神分裂症患者更难依从,还可归因于自知力受损。自知力受损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是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损伤,可能通过干扰自我监督而导致患者对症状无自知力,而右侧DLPFC体积的减少与自知力的损伤密切相关;
  
  ▲ 长效针剂
  
  依从性差是阻碍首次和第二次充分治疗的普遍问题。患者通常接受口服药物治疗,但治疗不依从可能是失败的一个原因,因此可能需要使用长效针剂(LAT)来确保患者得到充分治疗。换言之,如果患者治疗不依从性明显,且不是因为对不良反应的不耐受,应考虑使用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以完成充分的治疗。
  
  相关研究也已证明,长效针剂可显着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此外,长效针剂使患者的血药浓度保持平稳且持久,可为患者带来持续的症状改善,大幅降低复发风险。
  
  四、第三至五个阶段的尝试
  
  第三阶段的治疗尝试:转换氯氮平单药治疗。
  
  有力的、一致的数据显示,氯氮平比FGAs或其他第二代抗精神病药(SGAs)更能有效地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第三阶段应逐渐去除其他抗精神病药物,以达成单一药物治疗,实现最佳效果;对具有明显攻击行为、敌对行为和自杀行为的患者,氯氮平的疗效也更优。
  
  首先应考虑氯氮平单药治疗。此时需注意:
  
  1、血浆水平高于350-450 ng/ml为最佳。
  
  2、水平> 600 ng/ml与毒性增加相关。
  
  3、CYP1A2抑制剂:氟伏沙明,可提高氯氮平血药浓度达500%,需警惕。
  
  4、西酞普兰可提高氯氮平血药浓度,机制不明。
  
  5、CYP1A2诱导剂:吸烟,可降低氯氮平血药浓度达50%以上。
  
  6、考虑到呼吸抑制的风险,尽量避免或减少联用苯二氮类药物。
  
  第四阶段治疗尝试:充分的氯氮平治疗仍疗效不佳或不令人满意时,需选择增效治疗。
  
  1. 有关利培酮和拉莫三嗪的研究最为充分,每个药物均有5个安慰剂对照的RCT。
  
  2. 利培酮在剂量≥4mg、持续使用数月后疗效最好;在一项研究中,使用低剂量时的疗效劣于安慰剂。
  
  3. 五项研究中拉莫三嗪增效治疗的症状改善总效应值0.32,仅用于尝试,作为非氯氮平类抗精神病药的一种增效治疗时未显示出临床获益。另外,拉莫三嗪加量时应格外注意,警惕皮肤不良反应。
  
  4. 电休克疗法(ECT)虽然缺乏对照研究数据,但存在一项支持性的病例报告研究;可以试用,但未必收到理想的疗效。
  
  第五阶段的治疗尝试:氯氮平增效治疗仍疗效不佳或不令人满意时,需添加其他药物或换药。
  
  到了第五阶段的治疗尝试,需要:
  
  1. 尝试阶段四的三种增效剂中的另外一种。
  
  2. 维持氯氮平治疗:添加美金刚或ω-3脂肪酸(O3FA)。
  
  3. 不用氯氮平:尝试另一种抗精神病药单药治疗,如阿立哌唑。氯氮平减量务必缓慢,以避免撤药症状,停药时间最好在一个月以上。
  
  4. 不用氯氮平:尝试使用FGAs+米氮平或SGAs+塞来昔布组合;精神分裂症可能与炎症有关,可试用抗炎药物。
  
  5. 不用氯氮平:尝试其他抗精神病药联合治疗(除外已有阴性证据的组合),如阿立哌唑+喹硫平或利培酮。
  
  结论
  
  1、第一次治疗尝试/首发:利培酮或齐拉西酮,氨磺必利、阿立哌唑、鲁拉西酮;帕利哌酮在中国人群中可能比利培酮更优,可弥补《规范》缺乏中国人群数据的不足。
  
  2、第二次充分治疗:利培酮、奥氮平、FGAs。
  
  3、依从性差是阻碍首次和第二次充分治疗的普遍问题,可考虑使用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