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站长视点 > 观点视点 > 正文
观点视点
“只关注女儿的安全和计划”——一位普通美籍华人父亲的育儿经
观点视点
2007-07-08 15:33:51 来自:晶报 作者:王卓芬 阅读量:1

    潘彼得(PeterPoon),美籍华人,祖籍广东澄海,上世纪80年代初移民美国,现就职于美国商务部属下的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局(NIST),居住在美国东部的马里兰州洛克维尔市。潘先生在美国育有两女——现年17岁的丽塔(Rita)和13岁的贝米塔(Bemeta)。久居美国的他,在教育孩子方面已基本被同化,但他同时也承认保持一些中国传统更有益于孩子的成长。从与他的访谈,我们可以窥见普通美国家庭的教育。

品质,比成绩重要

    尽管平时对女儿感到十分骄傲,潘先生在接受采访前强调,他接受采访并不是为了鼓吹女儿如何优秀,而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美国的青少年教育。他说,虽然现在媒体发达,资讯传播得很快,但他偶尔回乡,仍感觉到很多人对普通的美国人生活并不了解。

    据潘先生介绍,大女儿丽塔现就读于洛克维尔市的理查德·蒙哥马利高中,是该中学的学生会主席和亚洲学生会会长,学校辩论队的队长,成绩数一数二。据理查德·蒙哥马利高中的网站介绍,该校曾被美国《新闻周刊》评为美国最优秀的100所中学之一,也是美国教育部授予蓝带奖的学校(“蓝带计划”是美国教育部为了奖励在办学方面成绩突出的公、私立中小学校而设立的)。

    潘先生的小女儿贝米塔也不逊色于她的姐姐,在校在家一样表现优秀。但他强调说,其实他周围的美国家长都不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他们更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品质。

肯定,让孩子“特别”

    潘先生说,他的孩子十几岁了,但他从来没有骂过孩子一次,更多的是给予肯定和鼓励。他经常对女儿说::Youaremyherogirl(你是我的英雄女儿)。他说,不仅家庭教育如此,学校教育也是如此。学校的老师每月都会给他发一封信,报告女儿在校情况,其中大部分为褒扬。而小女儿贝米塔的老师更是每个星期给他发信,表扬女儿。

    肯定和鼓励让孩子更自信。他举例说,有一次他与女儿到海里捉海螺,他用工具耙到了一只大海螺,但由于海水深及胸口,体胖的他又弯不下腰去掏出海螺,这时女儿自告奋勇潜水去捉。掏出巨大的海螺后,女儿兴奋地对他说:“爸爸,我知道我能捉到,因为我是特别的女孩。”遇到问题,他总是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

尊重,给女儿隐私

    说起隐私,似乎都是成年人的事,但潘先生说,孩子也有孩子的秘密和隐私,而且同样是应该被尊重的。他对孩子说,如果你们有什么事不想让爸爸知道,那爸爸不会想知道这些事情。他说,他只关注孩子的安全和计划,只要确保她们不要走错路就可以了。

    3年前的一个夏天,潘先生和朋友们举行了家庭聚会,大人们都在屋里聊天,而孩子们则在游泳池里玩耍。后来,一名小女孩把一名大块头但不会游泳的男孩骗到深水区附近,并把他推下了水。孩子们马上把男孩救了上来,并开起了“会议”,而这时,只有男孩的家长出来确认孩子是否安全,然后又回去聊天,而小女孩的父母当时没有出席这个聚会。

    后来,女儿告诉他,小朋友们七嘴八舌批评那名小女孩,让她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小女孩央求大家不要把这件事告诉自己的父母。

    3年过去了,无论大人、小孩都没有说出这个秘密。这件事似乎感动了潘先生。他说,爱护子女之心人皆有之,但在当时的情况下,男孩的家长没有斥责小女孩,而所有家长也没有参与到这件事中来,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并尊重孩子的秘密。

平等,从小就培养

    像尊重大人的秘密一样尊重小孩的秘密,这是潘先生所说的培养孩子平等意识的做法之一。除此之外,在家庭生活方面,就是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让他们深刻理解自己是家庭的一分子。

    据潘先生介绍,他的小女儿贝米塔从10岁起就开始帮助家庭理财。她负责将每次购物的单据收好,到月底时结算出家庭的开支情况。另外,女儿学跆拳道和萨克斯管,都是自己选择的。当时他问女儿:“你在学习之余能处理这么多的事情吗?你考虑好再告诉我。”女儿后来给了他肯定的答案,事实也证明她处理得很好。

    学校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平等观念。在女儿的学校里,每个学生的午餐费都是2美元,家庭经济好的为自费,而在一定标准下的家庭,可以凭证明到学校申请免费。这样一来,无论穷人的孩子或富人的孩子,都吃着一样的午餐,这可以避免学生产生尊卑的情绪,也避免攀比风气的滋长。

平常心看待孩子未来

    丽塔的理想是当一名医生,而贝米塔则想当一名律师,为在美国的中美洲移民打官司。为了实现这一理想,贝米塔甚至已选修了西班牙语(中美洲移民多讲西班牙语),目前已学会基本对话。

    对于孩子的将来,潘先生说,他很高兴女儿有这样的理想,相比之下,这些理想能否实现倒显得次要。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且永远走在正道上。

潘先生的中西教育观,“肯定”教育过犹不及

    从幼儿园到中学,从家庭到学校,每个人都在给孩子灌输一个概念:你是特别的。对于美国人这种“肯定”教育,潘先生看得比较辨证,他说,肯定教育让孩子自信,但美国人似乎在这方面做得过了头,过度强调“特别”让孩子不知深浅:明知毒品的危害,仍自信可以一试而不上瘾;有时对不安全的性,也心存侥幸。

    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潘先生觉得保持一些中国传统有助于他教育孩子。其中包括家庭观念,他说,尽管美国人也很强调家庭荣耀(familyglory),但在现实中,由于父母管得比较松,孩子也很强调“自我”和“个体”,他们的家庭凝聚力一般都不强,孩子也容易走上歧途。而中国传统强调家庭责任和家庭凝聚力,这让孩子和家庭走得更近,也相对更安全。

    其次还有理财观念。据潘先生介绍,尽管他的同事都收入可观,但假如其中有人存折中有3000美元,已可算是小富翁一个。由于社会福利好,他们没有养老和就医的忧患,所以也没什么积蓄的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大人小孩都比较能挥霍。而潘先生仍教育他的孩子要勤俭节约。有一次小女儿生日,潘先生许诺让她自由挑选礼物,体贴的小女儿小小年纪已知老父艰辛,竟把他带到了一元店,随便挑了个小礼物。

初到美国闹“黄色”笑话

    回忆起上世纪初刚到美国的时候,潘先生记忆犹新的是自己蹩脚的英语。他基本没有受过正规的英语教育,只是出国前自学了一些,到了美国之后,交流障碍很大,还曾被美国同事开了一个善意的玩笑。

    有一次,一个同事叫他到一名女同事那里要4磅的油灰(腻子),并告诉他油灰叫“pussy”。当他跑到女同事前说出这个词时,女同事顿时羞红了脸,然后趴到桌上哈哈大笑。潘先生顿时一头雾水。后来,他才明白自己被人耍了一回。原来,油灰其实叫“Putty”,而“Pussy”则是一个隐讳语,是“女阴”的意思。由此他还被同事起了一个外号,叫“四磅”。他说,他周围的美国平民都非常友好,但相当保守。尽管住得离首都华盛顿非常近,但他们中有很多人几十年都没去过华盛顿。

    如今的潘先生,用英语口头交流已完全没有问题,但涉及书面的东西,有时仍不甚规范。需要写比较长的书面报道时,他会让他的女儿帮忙校对。他说,谁懂得多谁就是老师。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