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杜新忠文集 > 报道 > 正文
报道
《让我们的孩子远离毒品》写作手记
媒体报道
2007-07-08 12:21:13 来自:法律出版社 作者:范丽丽 阅读量:1
    最初有这个想法要追溯到去年世界艾滋病日。 
  在那个日子,我们欣喜的看到全世界、全国有数以亿计的人在关注艾滋病这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当时的我不禁感慨万千:我们在关注艾滋病的同时,是否也一样关注导致艾滋病的主要原因——吸毒问题?抱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我查阅了相关资料。 
  在奔走国家图书馆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可以用“震惊”二字来形容,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的吸毒问题已经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而吸毒队伍中青少年的比重已经达到了让世人担忧的程度。带着对这些问题的忧虑,我翻遍了国家图书馆所有有关禁毒教育的图书,并对它们进行了分类整理,最后总结出了这些书从编著单位、教育对象、内容安排、案例特点、写作方法到装帧设计、价格定位以及目标读者使用情况等各方面特点,发现已有的三十余禁毒教育书籍,可以分为全民教育、青少年教育、理论著作等几种类型,而在禁毒教育这一块,存在几个共同的特点: 
  (1)科普内容相差无几,医学名词众多,通俗性不够;(2)案例选择基本趋同,普遍采用记者采访形式,难以深入吸毒人群内心;(3)对青少年进行禁毒教育的科普读本针对性不强,三个层次的禁毒教育混杂,重点不突出,而且内容落后于吸毒问题发展的社会现状;(4)装帧设计、写作方法简单、粗糙,难以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尤其是难以吸引青少年阅读。 
  有了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我心中萌发了一个想法,我要自己动手编写一本专门针对青少年的禁毒教育书籍,要编写一本能让青少年真正爱读,而不是躺在国家图书馆的禁毒教育书籍。有在这个想法的促使下,我开始了更大量的资料搜集工作。 
  在资料搜集过程中,我结识了杜新忠、文国英等禁毒专家和社会志愿人士,认识了吴荣、何媛等有吸毒史而正在公开戒毒的志愿者,通过论坛认识了大量正在吸毒或者正在戒毒的青少年。在和他们的交流和讨论中,我看见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吸毒者的内心世界,我听到了很多只有亲历苦痛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语,我了解到了一个复杂的、孤寂的、绝望的、充满重生渴求的社会人群,我听到了来自专家的很多见解、评价、议论,听到了禁毒志愿者的忧虑和无奈。震惊、惶恐、同情、忧虑、无奈也同样充斥了我的内心。我感觉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在敦促着我:我应该总结出无数失足者的遭遇、无数不幸家庭的遭遇、无数青少年的真挚心声,编写出一本对青少年来说极具针对性的教育书籍,从劝诫、挽救青少年开始,尽一份我对社会的责任。 
  一个从来没有涉及禁毒教育的人,要编写一本禁毒教育的书籍,难度可想而知。但是,我在无数次的徘徊中坚持了下来,这个过程中,我和杜新忠老师、文国英老师、余定宇老师、吴荣志愿者、众多网友保持了紧密的联系,得到了他们的全力支持(文国英老师为我提供了很多真实案例,杜新忠老师为本书做了精彩点评并担任了最后的审定工作,网友也志愿将他们的真心话和经历提供给我,以警示同龄人)。可以说,没有他们对我的支持和鼓励,就没有今天这本书的问世。我从心底感谢所有这些为中国禁毒事业尽心尽力的人,也感谢他们对我的支持。 
  为了编好本书,责任编辑吴剑虹女士、美术编辑乔智炜先生以及众多的制作人员也和我一起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牺牲了无数个休息日,整本书的诞生过程就是一个群策群力的合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虽然勤劳,但是快乐。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两句诗不光是对我们为之付出辛勤劳动的书的美好祝愿,也是对中国禁毒事业的美好祝愿。又一个国际禁毒日即将到来,我真诚的希望,有更多的青少年能够看到这本书,更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中国禁毒事业。 
                    2005-6-2   
   
  作者简介: 
  范丽丽,女,清华大学法学学士,现为法律出版社编辑。翻译作品:《拯救亚当•斯密》、《抓狂之心灵手册》、《精神恢复力的神奇》,参与写作《会学习》。 
  邮箱:seagull0060@163.com 
  个人网站:http://www.fanlili.blogchina.com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