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研究 > 吸毒与青少年 > 正文
吸毒与青少年
青少年合成毒品滥用的群体效应及干预措施
2015-08-13 09:08:36 来自: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禁毒学系 作者:李晨 任桂秋 阅读量:1

  一、群体效应对青少年合成毒品滥用的影响

  群体效应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以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人群集合体。组织、群体和个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群体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个体在某一群体之中时,个体行为会被群体意志约束或引导,群体中个体之间的作用就会使群体中的人,在心理和行为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影响青少年吸毒的因素是很复杂的,既有社会、群体、家庭等外部因素,又有青少年本身人格特征等心理因素,但在众多学者的调查中,青少年吸食第一口毒品往往与群体成员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由于合成毒品滥用的特点以及青少年自身的特点,群体产生的效应对于青少年尚不成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群体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人们都需要对付外在压力、群求安全感和相互支持。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类在实现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之后,也需要社交、尊重以及自我实现,这些需求只有在群体生活中才能够被满足。青少年吸毒群体属于亚文化群体的一种,他们是由相同的爱好,即毒品滥用而组成了群体,经常在一起活动,大家能够彼此接受,而对于不认识的人则不愿意接纳,但是欢迎有同样爱好的成员加入,这种群体成员关系不确定,但是相对稳定。尤其是当群体成员的吸毒爱好,是被法律、道德所摒弃的,不被社会大众所接纳的时候,这种亚文化群体往往成员关系更加紧密。在青少年吸食新型毒品成瘾个案研究的调查中发现,吸毒青少年的朋友圈中有11%的人认为几乎所有朋友都在吸毒,56%的人成人大部分在吸毒,认为少量的人在吸的占26%,朋友中没有吸毒的仅占7%。可见群体效应对青少年吸食合成毒品的影响之大。

  群体效应对青少年合成毒品滥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众效应。人在群体中容易产生从众效应,从众效应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观点,在意见和行为上保持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致的现象。模仿与从众是青少年时期重要的心理特征。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尚未健全的阶段,往往对于群体保持一种依赖心理,且个体缺乏自信心,渴望在群体中获得归属感与认同,如果群体成员有人吸毒,其他青少年就会认为只有模仿他们的行为,一起吸毒才能够融入到这个圈子中来,与群体其他成员保持行为的一致性,否则会遭到排斥。二是社会致弱效应。群体效应对滥用毒品的青少年会起到社会致弱效应,影响他们自我能力的发挥。群体对于个体的行为能够带来积极的效应,同时也能够带来消极的效应,社会致弱效应是指群体成员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妨碍自身能力的发挥,降低自我认知以及对环境的认知能力。青少年在吸毒群体中,容易受到其他群体成员的影响,改变原本对于毒品的认知,丧失理性,削弱了其了防毒、拒毒的能力。三是社会趋同效应。社会趋同效应是指成员在群体规范的效应下,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缩短差距,趋向于相同意见、观点和行为倾向。在调研中发现有的青少年对于合成毒品的认知较少,他们虽然知道毒品是不能碰的,但是在群体成员的怂恿和引诱下,青少年会开始对自己的判断抱有怀疑,最终发展到随声附和,以求认同。有些青少年相信自己的判断,但是在群体的压力下,怕受到群体成员的排斥,而随大流的去吸食。另一种情况是,青少年对周围环境的认知能力不强,合成毒品以新的形式出现,如奶茶、浴盐等形式,导致青少年对合成毒品的防范意识较弱。如果一个群体的凝聚力强,并且有较强的权威人员,个体对于群体有一定的依赖性,则会服从权威,这也是社会趋同效应的一种,例如沈阳市高校教师贩毒案件,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一般都是权威的角色,教师吸、贩毒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四是社会惰化效应。当今社会复杂的社会环境导致很多人心理压力很大,青少年也不例外,在校青少年面临着学业、家庭、社交、就业等等诸多压力,生活中一旦出现负性事件,很容易使青少年产生逃避现实的消极心理,这时如果得不到正面的帮助,或者不能够自我调控,青少年在寻求放松的过程中很容易接触到不良群体,在群体的怂恿下借助毒品进行自我麻醉,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另外,已经沾染上毒品的青少年,一旦再次接触到吸毒群体往往无法抵抗,认为自己已经不能戒断,索性“破罐子破摔”。在群体中得吸毒青少年通常认为自己不具备足以改变的毅力,所以这种惰化心理就成了其逃避现实、拒绝努力戒毒的借口。

  二、青少年合成毒品滥用的干预措施

  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结合青少年合成毒品滥用的群体效应,笔者认为应该从宏观到微观全面的进行介入干预,增强青少年防毒、拒毒的能力,综合防治青少年合成毒品滥用。

  第一、构建早期预防体系,加大对青少年的毒品预防宣传教育

  毒品预防教育分为三级预防体系,一级预防是针对易感人群特别是青少年人群进行教育,他们尚未吸毒,但接触毒品的可能性最大,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很容易发展成为吸毒者。尤其是已有行为越轨的青少年,这些青少年可能已经接触到了不良群体,学校、家庭应及时干预,对他们进行防止吸毒的宣传和教育,增强能够主动避开毒品的能力。这一时期的毒品知识宣传和预防教育是最重要的,防止青少年接触到毒品以及吸毒群体。

  二级预防主要针对已经处于吸毒的初级阶段,但还未产生依赖性的人群。青少年涉毒以后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模式已经向药物滥用和依赖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偏移,也已经被吸毒群体所接纳,这些青少年很快就会成为瘾君子。 这一时期的预防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让他们自身理解吸毒的危害和严重后果,提高他们对吸毒的认识和戒毒的信心。这一时期必须切断青少年与吸毒群体的接触,并且对他们开展心理辅导以及行为偏差矫治,防止他们进一步发展为吸毒成瘾者。

  三级预防对象是吸毒成瘾者,对于已经吸毒成瘾的青少年,应采取强制隔离戒毒,或社区戒毒,必须有组织的进行脱瘾治疗和康复,帮助其摆脱生理依赖,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在这一时期,除了切断青少年原有的不良同辈群体之外,还应将青少年带入正常的社会群体中去,很多已经吸毒成瘾的人反映:“为什么会复吸,并不是因为脱离不了毒品,而是因为脱离不了吸毒的朋友圈子。”可见群体的力量足以将青少年重新拽回吸毒的深渊。

  第二、净化网络,加强监管,防止网络吸毒

  当前网络聚众吸食合成毒品现象也愈发突出,网络聚众吸毒人员近七成是18至35岁的青少年。网络聚众吸毒利用视频网络为吸毒者提供平台,通过摄像头展示吸毒过程,而且设置权限之后外人无法进入聊天室。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另一种不同形式的群体,这种群体之间的关系更为隐秘,组织群体紧密度较传统群体较低,来去比较自由,只需要一台电脑就可以形成一个虚拟的群体,青少年由于自制力不强,本身就容易沉溺于网络,一旦接触到网络吸毒群体,由于多重因素作用,而且外界不易发现其问题,往往会沉溺于其中,不能自拔。

  针对网络聚众吸毒,因为其一定的隐蔽性,警方应利用技侦手段严厉打击,并且联合网络监管部门加强监督管理,净化网络环境,一旦发现涉毒网站,必须出重拳打击。另外,在网络上,社会道德的约束较现实生活中薄弱许多,这就需要家长、老师以及同事、朋友等同伴群体的及时发现、尽早干预。

  第三、完善对吸毒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体系

  青少年在吸毒成瘾之后,往往脱离了正常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而吸毒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得不到资金支持的青少年十分容易走上以贩养吸、以盗养吸、以娼养吸的犯罪道路。控制青少年吸毒的同时也起到了控制青少年犯罪的作用,在一项调查中,有一位青少年向调查者这样说:“这些人都是不上学了,也没有工作,还没有自制力,在家闲着肯定就没好事。”

  而且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青少年在戒毒之后无法正常入学,正常就业,继续在社会上与不良群体接触,导致很多青少年复吸。内蒙古乌海市的先进经验是在建立无毒社区的过程中将戒毒人员安置纳入社保救助体系,投入大量资金,建立美沙酮药物替代治疗中心,并政府出资,帮助吸毒人员解决生活问题,帮助其自主创业;将家庭状况特别困难的吸毒人员纳入低保对象,为有一技之长的吸毒人员安排岗位,帮助其就业,经过重点整治,乌海市社会治安环境明显好转,新增吸毒人员低于3%。此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应在全国广泛推广。尤其是对于正处在人生成长、成熟阶段的青少年,这一阶段正是他们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应该为他们提供正常融入社会的机会,而不是将他们排斥在社会之外。

  第四、构建完整的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通常由家庭、社区、学校教师、班集体、同学朋友、学生社团组织等组成,参加工作的青少年的支持网络还包括工作中的同事、领导等。社会支持系统是非常广泛的,既包括青少年个人与社会所发生的客观的或者实际的联系,例如得到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关系网络支持;也包括在一定情境中主观体验到的或情绪上的支持,即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体验到的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和对生活环境满意与适应的程度;还包括青少年在生活中所获得的周围成员所给与的信息方面的支持。

  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以及在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心理冲突决定着他们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外在支持。吸毒问题作为一个严重的越轨行为,单凭青少年一己之力很难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且一旦沾染毒品,更是需要一个完善的社会网络帮助其走出困境。在矫正青少年的偏差行为的同时,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

  第五、正面激励,促进正常群体接纳

  正常、积极的群体对于成员有促进、提高能力的效应。群体活动中,成员的行为是在一定的氛围下产生的,群体成员一旦意识到这种行为涉及到群体的评价、监督和鼓励等因素,在竞争意识而成就需要的激发下,会调节自身的能力和积极性,会尽力完成任务,得到群体的肯定和尊重。吸毒青少年在戒毒过程中各方应积极促进其与正常群体的接纳,运用群体的力量激发青少年自身的能力,

  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社的品牌项目就有同伴教育这一项重要的戒毒康复项目,项目效果十分显著。 所谓同伴教育指的是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青少年尤其如此,特别是在一些敏感问题上,青少年往往能够听取或采纳同伴的建议。同伴教育就是利用了青少年群体的从众效应,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方式,同伴教育通常是首先对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青少年,即同伴教育者进行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巧,然后再由他们向周围的青少年同伴群体传播知识和技能,甚至向更广泛的传播,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同伴教育应用于戒毒最早是云南戴托普治疗社区,该社区充分发挥居住成员集体和小组力量,来实现戒毒人员生理脱毒后的心理预防、行为矫正、能力培养和人格重塑。同伴教育作为一种在国际上广泛应用的药物滥用阶段和预防的专业方法,现在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模式。在青少年的同伴教育活动中,要注重发挥滚雪球效应,形成一传十、十传百的宣传毒品预防教育功能。鼓励学校、社区、民间组织各方共同参与,组成正式与非正式的同伴教育小组,将群体的正向功能发挥出来。

  香港协青社的经验,他们的理念是开着车身满是涂鸦的“暴走车”吸引青少年的注意,主动上街寻找流浪的青少年,防止他们被不良的社会组织利用,在黑社会势力发现青少年之前,提前介入,将青少年带回协青社大楼,给他们提供有人监管的娱乐场所,如练歌房、网吧、台球室等。内地也应该吸取类似经验,主动为青少年提供所需的正常娱乐、社交场所,保证积极有益的休闲活动。

  对于已经吸毒成瘾的青少年,他们往往已经丧失了能够成功戒毒的信心,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所以积极地正面激励是十分必要的,同伴教育小组就是一种积极地心理治疗模式,通过有着相似经历的同辈群体,互相分享彼此的戒毒经验,培养他们的自尊心,鼓励其树立能够成功戒毒的自信心,同时将其带入到正常的社会群体之中,使之脱离原来的不良群体。

  对于在校、在工作岗位的青少年,学校、社区、企业或单位应积极承担起帮助戒毒青少年重回社会的机会,能够被正常的群体接纳,彻底摆脱吸毒群体才能够有成功戒毒的可能。在疯狂的群体个案研究中,一位吸毒者自述,吸毒者本身往往是没有自制力的群体,虽然他们中有人有戒毒意愿,并不想继续吸毒了,但是正常的社会不愿意接纳他们,只能又继续寻找不良群体的接纳。

  第六、加强教育,培养青少年意志力

  青少年期是一个人心理正在不断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青少年的心理是极不稳定的,因此这一阶段应该着重培养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具体包括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青少年抗压能力,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学会如何在群体中能够维持理性,建立自我保护意识,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会使他们不断陷入自我怀疑、矛盾、困惑的心理状态中,作为青少年的支持,学校、教师、社区、家长、同伴都应该及时发现问题,给予青少年关心,及时开导,以免青少年误入歧途,向不良群体靠拢。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