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研究 > 吸毒与青少年 > 正文
吸毒与青少年
涉毒违法低龄低收入化
2015-08-01 10:54:09 来自:中国禁毒报 作者:梁建雄 阅读量:1

  首先,吸毒者的年龄下降当然是与禁毒教育不足有关。对于低龄及并非处于一线城市的儿童,学校、地方政府及传媒需要给出直接的毒品信息教育。像‘毒品害人,万万不能’这种虚空的口号,对于连毒品是什么都未能分辨的孩子而言根本没影响力。教育当局应该规定所有学校必须以合适的教材,在课程中教导学生主要的毒品类型及其危害,再加上一些相关视频甚至禁毒公益电视节目的播放,为打好对毒品引诱的心理防疫针。如果有官员或老师以为不向学生提及毒品就能阻止他们对毒品好奇,我认为不过是掩耳盗铃的自欺欺人。

  其实青少年人吸毒,大多原因就是为了好玩和同辈认同。部份大城市中的流浪儿童,因为没人管教或因生活必须而参与了不良份子伙团,在贪一时之快或要逃避痛苦迷失的情况下,用了毒品多年也不知道其坏处。十年前我就曾接触过一些在深圳流浪的孩子,他们都是多种毒品的用家,而他们甚至不知道那些物质是什么。而另一些成长于大城市的青少年,他们对毒品其实不是不认识,甚至在其朋辈中间已经有人在使用毒品,问题是他们见到的都只是毒品带来的乐子而不见其坏处(青少年身体素质好,毒品的坏影响并非立竿见影),加上青少年爱比拼胆量和追求同辈认同的特性,令毒品在同一朋辈圈中更易流行。有时,毒贩或青少年会给毒品改个好玩的名字,例如‘XX糖’之类,而青少年用家又会自创一些所谓‘解毒’的方法说能减害,就造就了毒品问题进一步蔓延。近年在香港,有社工就会以邀请青少年作免费身体检查作诱,让青年得知毒品对他们身体已经造成的危害。

  此外,吸毒问题是有地域传染性的,我多年前就曾处理一个家庭两青少年兄弟都吸食海洛因的个案,在调查他们的背景时,我赫然发现原来他们所住的乡村中(香港还有少量只聚居几百人的乡村)有几十人都是吸毒者,而单是他们家族中就有四名海洛因毒友,这如果不是说明了部份心理学家所说的‘嗜毒体质会遗传’,就是说明了吸毒者会其所在地域范围内(尤其是相对封闭的地域)透过社交撞击影响其他人。因此如果要防止吸毒人员低龄化,当某区域出现比较多成年吸毒者时,将后者带离小区治疗并加强区内的禁毒宣传整治工作,对防止下一代沉沦毒海也是非常很重要的。

  至于吸毒人员的低收入化趋势,在以前基本上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因为如海洛因等的毒品价钱本来就极高,如非本身有余钱的人根本不能应付(香港以前的海洛因毒友部份甚至是风光一时的黑社会大哥),但时至今日当像‘摇头丸’这种廉价、配方并非专利的复合型毒品出现时,毒品自然就能走向社会下游人群作恶。然而这种所谓‘毒向下流’的情况,一般不会发展至赤贫的区域,一是因为那些赤贫户根本连温饱都未能顾,不会想到或有余钱去购买毒品,二就是毒贩在那种地方做生意根本亦是无利可图。因此所谓吸毒人员低收入化,其实是指那些有收入、但收入不高的人掉进了毒海。

  对于经济低下阶层人员堕入毒海,我看到的大约就是因为他们生活不快乐。不论是单纯对于物质渴求的不满足,以至于对电视中大千世界的仰望(却又可望而不可即),社会低下阶层的生活无助感都会令他们更易受毒品引诱。从某些大型工厂的连环自杀事件的调查报告中我们会知道,当厂工每月的工资让他们不敢想象结婚、回乡和生孩子时,他们可以寻求的除了死,可能就是廉价毒品能给的片刻快乐。而在大型厂区有保安把守,毒品或者容易进去小小区,但在整体居民收入低的区域或某阶层,廉价毒品对于生活不如意、不满足、或期望高者就是个吸引力,何况贩毒本身也是个致富的途径,在低收入人士中的的吸引力也是不能忽视。

  社会经济发展令贫富和知识两极化,造就了毒品填充缝隙的机会,各地政府对于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又不一致,要防止毒品向无知和无助的青少年以至贫穷人口进侵,禁毒政策必须更细致和到位,并渗透到教育、传播、司法和社工等范畴,否则以现时的割片式应对,问题的蔓延可能比我们能想象的还要快, 还要不受控制。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