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治疗 > 护理 > 正文
护理
糖皮质激素对美沙酮抑制海洛因依赖大鼠戒断反应的影响
戒毒治疗与护理
2008-04-03 08:39:06 来自:郑春兰 赵永娜 张肇玖等 作者: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阅读量:1

  摘要 目的:探讨海洛因依赖大鼠催促戒断反应强度与应激反应程度的关系和糖皮质激素对美沙酮抑制海洛因依赖大鼠催促戒断反应的影响。方法:用海洛因建立大鼠身体依赖模型,以体重下降百分率、戒断症状评分为成瘾强度指标并分别测定给药前及给药后不同时间的血浆ACTH和血清皮质酮作为应激程度指标。 结果:在戒断反应程度随用药时间延长而增强的同时,血中与应激有关的主要激素ACTH、皮质酮也呈渐增趋势,提示戒断反应出现时伴有应激反应并与之呈正相关;美沙酮20mg·kg-1加地塞米松10mg·kg-1控制大鼠催促戒断症状的效果不仅优于单用美沙酮20mg·kg-1或地塞米松10mg·kg-1(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有协同美沙酮抑制海洛因依赖大鼠催促戒断反应的作用,可提高美沙酮的脱毒治疗效果。

  关键词 海洛因依赖大鼠 催促戒断反应 应激反应 皮质酮 地塞米松 美沙酮

  对海洛因等阿片类物质依赖的脱毒治疗,自60年代以来,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美沙酮替代递减疗法或维持疗法。美沙酮(methadone,MTD)在控制戒断症状效果明显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和吗啡、海洛因一样也具有成瘾性,且MTD的戒断症状持续时间比海洛因更长,可达数月,有的患者甚至不能戒除MTD而需要长期维持用药。一些研究还发现长期使用MTD对机体会造成一定的损害[1]。本室两批海洛因依赖猴实验结果也表明,长期使用MTD同样对内源性阿片肽及3个下丘脑-垂体-靶腺轴有抑制作用,使其功能紊乱难以恢复。可见麻醉性镇痛药替代法用于脱毒治疗有其难以避免的缺憾。非阿片类药物虽具有无成瘾性的优点,但控制戒断症状效果不如阿片类,且不良反应也较明显,有的甚至很严重。由此可见,现有的脱毒药物和疗法都不尽理想。有必要寻求某些药物与MTD配伍使用,以协同MTD缓解戒断症状,提高MTD的疗效,减少MTD的用量或用药时间,以降低MTD等麻醉性镇痛药抑制β-内啡肽合成继而对机体产生的损害,这不失为一条拓展药物脱毒治疗方法的新途径。本室在实验中发现,海洛因依赖猴在戒断早期伴有ACTH和皮质酮增高,文献亦见类似报道[2]。由此,我们推想:戒断症状可能伴有应激反应,并想探索作为应激反应强度指标的ACTH、糖皮质激素的升高程度是否与戒断症状强度相关。还推想由于海洛因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A)的抑制,可能造成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故海洛因依赖大鼠的应激能力可能降低。若在戒断治疗之前或治疗早期,短期补充适量的糖皮质激素,可能有助于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增强机体对戒断反应的耐受性,有利于缓解戒断症状,提高MTD的疗效。本课题旨在建立海洛因依赖大鼠模型的基础上,探索、考察、验证以上推想。若设想得以证实,有可能为临床脱毒治疗方法提供新的有价值的参考,具有一定的临床和社会意义。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健康Wistar大鼠,体重200g ± s 20g,♀♂兼用。由云南省天然药物药理重点实验室提供,标准实验动物证号《云动管A11号》。

  1.2 药品与试剂

  1.2.1 药品 海洛因(纯度88.16%),昆明市公安局提供;盐酸纳洛酮粉剂,北京四环制药厂生产,批号:950906;美沙酮粉剂,天津中央制药厂生产,批号:950506。以上药物均于临用时用灭菌双蒸水溶解。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江苏天晴制药总厂生产,批号:9609242。

  1.2.2 试剂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检测药盒,由中国医学科学院核医学技术中心提供。大鼠皮质酮检测药盒:由中美合资天津德普(DPC)生物技术和医学产品有限公司提供。

  2 实验方法

  2.1 大鼠催促戒断反应强度与血浆ACTH、血清皮质酮变化的关系

  2.1.1 建立海洛因依赖大鼠模型 健康成年Wistar大鼠20只,♀♂各半,体重200g ± s 20g,随机分为2组:催促组和非催促组,每组10只。2组大鼠均以剂量递增法sc海洛因溶液,每天3次。首日给药剂量3mg·kg-1,以后每天剂量逐日按0.45mg·kg-1的倍数依次递增至d15,建立海洛因身体依赖大鼠模型。

  2.1.2 催促试验方法及戒断反应强度观测评价指标催促组大鼠注射海洛因后每3d进行一次纳洛酮催促试验(共5次)。每次均于上午8:00注射海洛因3h后,ip纳洛酮6mg·kg-1进行催促戒断,观察1h,记录各项戒断症状及体重变化情况,并对所出现的戒断症状按改进后的柳田知司评分标准[3]评分,以体重下降百分率及戒断症状得分为判断成瘾强度的指标。

  2.1.3 外周血激素测定两组动物在建模型前及注射海洛因后,每3d于固定时间各取血1次(共6次)。催瘾组动物在催瘾1h后、不催瘾组在相同时间,以硫喷妥钠(40mg·kg-1,ip)麻醉后,于眼眶后静脉丛取血[4]。分别制备血浆及血清,-30℃冻存。全部标本收集齐后,整批用包被抗体计数法检测血浆ACTH及血清皮质酮。

  2.2 糖皮质激素对美沙酮抑制催促戒断反应的影响

  2.2.1 建立模型:Wistar大鼠50只,体重200g±s20g,♀♂兼用。按上述第一步实验方法得出的最佳给药天数(9d)sc海洛因,每天3次。建立海洛因依赖大鼠模型。

  2.2.2 戒断治疗分组及用药将已成瘾的5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⑴美沙酮高剂量组(有效治疗量组);⑵美沙酮低剂量组(未达有效治疗量组);⑶美沙酮低剂量加地塞米松组;⑷地塞米松组;⑸对照组(不治疗组)。1-4组大鼠于d9末次注射海洛因2h后分别sc下述药物:MTD30mg·kg-1(美沙酮高剂量组);MTD20mg·kg-1(美沙酮低剂量组);MTD20mg·kg-1加地塞米松10mg·kg-1(美沙酮低剂量加地塞米松组);地塞米松10mg·kg-1(地塞米松组);对照组于同一时间sc灭菌双蒸水2ml·kg-1。

  2.2.3 观测方法及指标

  催促戒断试验:5组大鼠分别在给予相应药物或双蒸水1h后,ip纳洛酮4mg·kg-1催瘾,观察1h。对各组动物出现的戒断症状观测评分及成瘾强度评定指标与上述第一步实验相同。

  外周血激素测定:各组动物于催瘾观察1h后,用硫喷妥钠(40mg·kg-1)麻醉后,眼眶后静脉丛取血,分别制成血浆及血清,-30℃冻存,全部标本收集齐后,整批用包被抗体计数法测定血浆ACTH、血清皮质酮。

  2.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经方差齐性检验,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显著性检验。戒断瓜强度和应激反应程度的时效关系作直线相关分析并进行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3 实验结果

  3.1 催促戒断反应强度与血中ACTH、皮质酮变化的关系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海徊因给药时间的延长,催促组大鼠的戒断反应强度逐渐加重。与此同时,催促组血清皮质酮也呈逐渐升高趋势(见表1),与峪戒断反应的时效关系变化一致。经直线相关分析表明,催促戒断反应强度与血清皮质酮呈明显下相关(P<0.001),血浆ACTH在前6d也呈随用药时间延长而升高的趋势,但升高幅度不如皮质酮明显(见表2).非催促组血浆ACTH、血清皮质酮均姑且给药时间延长而呈逐渐下降趋势(见表1,2),与文献报道一致[5]。经直线相关分析得出ACTH、皮质酮与约药时间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和-0.93,表明海劣因用药时间与血ACTH、皮质酮呈显著负相关(P<0.001)。

[[image1]]

  3.2 糖皮质激素对美沙酮抑制海洛因依赖大鼠催促戒断反应的影响

  3.2.1 对戒断症状的影响 实验结果(见表3)显示,MTD高剂量组能较好地抑制戒断症状,体重下降百分率和戒断症状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1),美沙酮低剂量组对戒断症状也有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效果不如MTD高剂量组,体重下降百分率高于MTD高剂量组(P<0.05);地塞米松组体重下降百分率和戒断症状评分值比对照组低,但差异未见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单独应用地塞米松对控制戒断症状无效;MTD低剂量加地塞米松组与对照组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药合用抑制戒断症状效果明显,优于单用地塞米松组(P<0.01)或MTD低剂量组(P<0.05),接近MTD高剂量组(P<0.05)。

  3.2.2 对ACTH、皮质酮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在5个实验组中,对照组(不治疗组)血中ACTH、皮质酮水平最高。其他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ACTH和皮质酮均有降低,其中MTD低剂量加地塞米松组降低幅度最大(P<0.001),地塞米松组次之(P<0.001),MTD高剂量组也明显降低(P<0.01及P<0.05),MTD低剂量组略下降(P<0.05)。

  4 讨论

  4.1 海洛因依赖大鼠催促戒断反应与应激反应的关系

  应激是机体受到各种强烈有害刺激后出现的以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反应和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反应为主的适应性、保护性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应激时有很多激素参与作用,如醛固酮、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β-内啡肽、抗利尿激素等,但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多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是最重要的,可以作为应激的标志。由于糖皮质激素检测较方便,故常用作判断应激程度的客观指标[6]。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到:在戒断反应强度随海洛因用药时间延长而加重的同时,血中ACTH、皮质酮亦相应增加,提示戒断反应出现时伴随有应激反应。催促组海洛因依赖大鼠在使用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后,激发出突然的强烈的戒断症状,对机体是一种强烈的伤害刺激,导致应激反应出现。给海洛因时间越长,成瘾程度越高,戒断反应也越强烈,对机体的伤害性刺激就越大,因而引起的应激反应也就越强烈,表现为ACTH和皮质酮水平也随用药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而作为对照的非催促组,未用纳洛酮,因而不出现戒断症状,也就不会导致机体产生应激反应而致ACTH、皮质酮升高。相反却出现ACTH、皮质酮逐渐降低的趋势,表明长期使用海洛因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A)有抑制作用。这是由于海洛因长期大量进入机体后,竞争性取代了内源性阿片受体配基如β-内啡肽,导致通过β-内啡肽的细调节作用处于稳态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发生改变,使β-内啡肽的前体物质前阿黑皮素(POMC)的合成和分解减少,这种对内源性阿片系统的抑制作用可视为原发损害。而POMC是ACTH、β-内啡肽及β-促脂素(β-LPH)的共同前体,因而体内β-内啡肽下降并引起ACTH含量亦降低,继而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糖皮质激素分泌减少,但这种继发损害与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严重反馈抑制ACTH所造成的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相比程度要轻。因此海洛因依赖者应激能力可能较正常为低,对伤害刺激适应能力、抗损害能力减弱。因此,在使用脱毒药物对海洛因依赖者进行脱毒治疗之前或早期,短期给予适量糖皮质激素,有助于增强应激能力,提高机体对伤害刺激的适应性和耐受力,抵御和减轻戒断症状对机体造成的损害,可能有利于缓解戒断症状,提高脱毒治疗药物的疗效,减少脱毒药物的用量。

  4.2 糖皮质激素对美沙酮抑制海洛因依赖大鼠催促戒断反应的影响

  4.2.1 对戒断症状的影响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到:把MTD的量减少1/3,能够抑制部分戒断症状,但疗效不如MTD高剂量组(P<0.05)。若美沙酮减量后配伍糖皮质激素,则抑制戒断症状可达用足量美沙酮的效果(P<0.05)。与单用地塞米松组和对照组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及P<0.001),提示糖皮质激素对美沙酮抑制海洛因依赖大鼠催促戒断反应有协同作用,能减少美沙酮脱毒治疗的用量,提高美沙酮的疗效。推测其机理可能是:补充了足够的糖皮质激素后,可弥补使用海洛因造成的HPAA受抑制,糖皮质激素分泌减少,应激能力低下的不足,并满足应激时机体对糖皮质激素需要量的增加。应激时糖皮质激素超过正常量很大,这是应激最重要的一个反应,能增强机体的保护机制和提高抗病能力,对机体适应、抵抗强烈的有害刺激,维持生命至关重要[7-9]。因此,临床上重度应激反应,如严重感染、中毒性休克等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是必要的,因而对HPAA受抑制,应激能力低于正常的海洛因依赖者在脱毒治疗时辅以糖皮质激素实属必要。能增强机体的应激能力,帮助机体抵御、耐受强烈戒断反应对机体造成的种种危害,有利于病人较平稳地度过戒断极期。

  4.2.2 对应激激素的影响 美沙酮高剂量组ACTH和皮质酮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降低。ACTH的降低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皮质酮降低有显著意义(P<0.05)。可能是由于美沙酮控制了大部分戒断症状,伤害刺激减小,应激反应随之减弱,因而应激激素水平下降。对照组未给治疗药物,戒断反应最重,导致的应激反应最强,故应激激素水平最高。美沙酮低剂量加地塞米松组和地塞米松组的ACTH和皮质酮水平下降幅度最大,可能是因为加入了大剂量的外源性地塞米松,反馈性抑制ACTH的分泌,继而使皮质酮分泌减少之故。美沙酮低剂量加地塞米松组除了负反馈机制外,还加上美沙酮对戒断症状的控制,减轻了伴随的应激反应,因此ACTH和皮质酮的下降比单用地塞米松更显著(P<0.01)。这从另一个角度提示,戒断反应伴有应激反应,减轻戒断反应,应激反应也随之减轻,作为应激程度客观指标的糖皮质激素亦呈相应变化。由此启示我们:血中糖皮质激素水平有可能作为海洛因依赖程度、戒断反应强度、脱毒治疗疗效判定的客观指标。这是一个极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值得重视和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A·G吉尔曼,L·S戈特曼,A吉尔曼,主编.谭世杰,主译.治疗学的药理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522-523.

  2 刘萍,宋长杰,席正雄.吗啡依赖大鼠和小鼠戒断后应激行为和激素水平的观察.中国药物依赖性通报,1997,6:18-21.

  3 杨藻宸,主编.药理学总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433.

  4 徐叔云,卞如濂,陈修,主编.药理实验方法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64.

  5 李红,杨良,徐仕文,等.海洛因依赖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改变.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5,11:86-87.

  6 李楚杰,卢兴,赵修竹,主编.临床病理生理学.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0.111.

  7 王迪浔,主编.病理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98-101.

  8 缪明,主编.内分泌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66.

  9 金惠铭,主编.病理生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98-107.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