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治疗 > 心理治疗 > 正文
心理治疗
吸毒人群的心理及对策研究综述
2010-01-01 09:15:44 来自:杜新忠戒毒网 作者:郑振发 阅读量:1

  由此看来,突出对戒毒效果考核,势在必行。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1)先对戒毒行业人员进行一次全员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在此基础上实行戒毒行业准入制度。(2)每个戒毒所都配备心理卫生专业人员。正如前述所论证,吸毒的主要原因在于心理,要提高戒毒效果就得从心理角度入手。(3)建立戒毒效果的考核制度。管理部门应深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来。(4)适当地引入竞争机制,如在吸毒者生理脱瘾后,由吸毒者家属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强制或劳教戒毒的场所。

  在解决了人员和机制的问题后,我们可以将国外的治疗社区(TC)模式引入强制戒毒所和劳教戒毒所。美国的凤凰村、日顶村和中国云南的戴托普运用治疗社区模式取得巨大的成功。TC模式将戒毒者看做居住者,每个人在社区内有自己的工作,通过居住治疗重新审视自己的人格、行为、情绪、精神等方面的问题,在这期间,戒毒者接受了心理、职业等一系列的辅导,学习各种知识并接受多种技能培训,其治疗过程就是帮助吸毒者重新社会化的过程[89]。TC模式也有自身的不足之处,由于没有强制约束力,TC治疗管理难度大,一年脱失率达70-90%[82],而我国的强制戒毒人员、劳教戒毒人员身就是被强制约束的,TC模式与我国现有的戒毒模式联姻,简直是天作佳偶。

  5.4 建立遏制毒品网络和"社工"队伍,落实帮教工作

  据吸毒者自述,复吸的主要原因是打发无聊时间、解除烦恼、总想再吸一口[90],而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的最大难题是职业和生活来源问题[91],安排正当职业,使得他们脱离毒品环境和吸毒朋友,充实自己,找到另外的精神寄托和对自己家庭责任,其成效不言而喻[92-94]。

  在国外及我国的香港、澳门地区,帮教工作都是由社会义工负责,在我国各级政府中一般设有禁毒办,负责落实帮教工作。这也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中国特色。但帮教的效果并不理想,为此笔者建议:(1)建立全国性的遏制吸毒计算机网络。以解决当今社会人、财、物大流动背景下帮教落实难的问题。发给每位戒毒出所人员一张帮教卡,将每个戒毒人员的基本情况录入网络服务器,出所的戒毒人员可以自由的流动,但必须定期到帮教网点接受帮教和尿检。(2)成立"社工"队伍。吸收专职禁毒社工和禁毒志愿者,经培训后让他们走进千家万户:一方面帮助吸毒者,一方面提高全民的拒毒能力。上海做了这一方面的尝试,收到良好效果[95-96]。(3)向吸毒者家属灌输戒毒知识。吸毒者家属是戒毒帮教的中坚力量,应该与其家属进行沟通。

  5.5 树立减少毒品危害的理念

  由于吸毒现象将长期存在,而吸毒也为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尤其吸毒使得艾滋病高速传播,我国40.8%的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为静脉吸毒者,毒品的泛滥将公共卫生会出巨大的代价[97-98]。目前国际社会普通采取减少吸毒危害的政策,澳大利严为吸毒者提供了针具交换、药物替代治疗、发放安全套等服务,取得良好成效[99]。我国政府也于2005年在浙江等地开展美沙酮替代维持的试点工作,但愿此项工作能健康地发展。

  6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从研究主体的角度看,戒毒机构的工作人员与吸毒人员长时间相处,对吸毒人员最为了解。但我国戒毒机构内尤其缺乏心理学专业人员,多数工作人员对心理学知之甚少。对吸毒人员进行心理学调查时,一般只是由专业研究者对吸毒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而戒毒机构工作人员只是扮演配合的角色。

  从研究客体的角度看,由于正在吸毒者不愿接受研究者的调查,当前研究的对象均为强制戒毒所或自愿戒毒机构内的在戒的吸毒人员,导致研究取样的不全面,难免有以偏概全的嫌疑。同时对于那些在社会上偶尔吸一二次毒品,而最终依靠自己的力量而没有上瘾的人,研究者也未能发现他们。我们期待着勇敢的研究者深入吸毒人群,取得掌握翔实的材料,以填补心理学研究在这一方面的空白。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看,我国研究者对吸毒者进行研究时,一般运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卡特尔十六人格问卷、防御机制问卷等方式,但吸毒者这一特殊的人群,在答卷时非常地不认真,较难得到其真实的情况。笔者曾用心瘾量表对在戒吸毒人员进行测查,根据量表测查结果,绝大多数在戒吸毒人员的心瘾较轻,个别甚至没有心瘾,但笔者在对他们进行管理、心理治疗过程中却发现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瘾,多数人的心瘾还是较重。这一现象也证明了用心理量表对吸毒人员进行测查的难度。同时对于吸毒者的一般情况问卷,没有统一的标准,均由研究者自行设计,难免出现自行其是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纪康宝主编. 毒品危害与禁毒执法全书. 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2002:3-242,1225

  2 陈存仪. 国务院办公室新闻发布会的讲话. 人民公安报,2006.6.22

  3 王柏艳. 脱毒后社会照管模式的初步思考.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1999,6:41-43

  4 Jordi Cami,Magi Farre. Mechanisms of disease drug addiction. N Engl J Med ,2003:975-986

  5 师建国主编. 成瘾医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40-89

  6 高觉敷主编 .西方近代心理学史.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56

  7 王学铭主编. 精神与精神病的生物化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66-269

  8 郝伟.吗啡依赖的神经可塑性. 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3,30(2):68-70

  9 Laorden, Milanes. Effects of u-50.488H and u-50.488H withdrawal on catecholaminergic neurons of the rat hapothalamus. Life Sci,2000,66 :803-815

  10 Laorden,Fuerts,Gonzalez,et al. Changes in catecholaminergic pathways innervating paraven tricular nucleus and pituitary-adrenal axis response during morphine dependence. J Pharmacol Expther,2000, 293:578-584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