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治疗 > 心理治疗 > 正文
心理治疗
吸毒人群的心理及对策研究综述
2010-01-01 09:15:44 来自:杜新忠戒毒网 作者:郑振发 阅读量:1

  所谓消极强化,是指由于某种行为能使个体的痛苦得以减轻甚至免除,因此为了减轻或免除痛苦,个体便再次实施这种行为。就吸毒而言,消极强化是指吸毒带一的个体痛苦感受的减轻或免除驱使吸毒者重复吸毒。其中,毒品带给吸毒者的痛苦感受的减轻或消失,是驱使吸毒者再次吸毒的直接驱动力。消极强化主要是针对对毒品形成生理依赖的吸毒者而言的。

  如果对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在人们吸毒成瘾行为形成中的作用机制作进一步分析,便可发现,在积极强化机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对愉悦感的追求,属于享乐驱动;而在消极强化机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对不良情绪体验如痛苦感的排除,属于去痛驱动。无疑,在这两种显然不同的驱动模式的作用下,吸毒者的心理与行为表现是非常不一样的。大体而言,以积极强化为主的吸毒者,他们的享乐驱动使得他们无节制地、不顾一切地滥用毒品花费极其昂贵,往往要靠大量的非法收入才能维持下去,同时,他们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与正规的工作活动格格不入,往往代之以违法犯罪活动,此外很难有人能够容忍他们的这种生活方式,因此他们常常没有婚姻和家庭,而且无节制的滥用毒品性欲衰退,进而连与异性的亲密关系也很难保持;与此明显不同,以消极强化为主的吸毒者,他们吸毒的目的主要在于消除异常感受以保持正常状态而不是去追求快乐,因此在吸毒时,只要毒品剂量能够达到缓解痛苦的目的就行了,在他们中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通过违法犯罪活动来获得更多的毒品,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认为,为此而付出失去工作、家庭甚至自由的代价是值得的。他们乐意靠工和勤奋刻苦来维持开支,尽管有时也会卷入一些违法犯罪活动,但所占比例要低得多,在大多时候,他们都保持较好地社会关系。

  需要指出,在现实生活时,任何一个吸毒成瘾现象中实际上都存在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两种机制,但两者的作用与地位则是不尽相同的,在一些吸毒成瘾现象中,消极强化是主要的;在另一些吸毒成瘾的现象中,积极强化的主要的,在吸毒成瘾的某一时期,积极强化占据优势,而在另一时期,消极强化占据优势[[1,5]。

  4.4 不完整个性理论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个体使用和滥用毒品是由于他们自身的某些变态、残缺或者不完整的个性性格特征所致。这些不完整个性特征有许多,如缺乏责任心、独立性不强、延尽满足的能力差、自我控制力弱等。在日常生活中,正是这些不完整的个性特征使得他们对使用和滥用毒品产生强大的兴趣,并逐渐将个体面临的问题和困惑暂时掩盖起来,并不能有效地消除它们,与此同时,使用和滥用毒品却为个体带来其他一些更为严重的问题。而具有完整个性特征的正常人,则通常不会采取使用和滥用毒品这种消极的应对方式,一方面,他们完整的个性特征使得他们不会为毒品所吸引;另一方面,即使由于社会压力等原因品尝了毒品,他们强大而完整的个性特征也会使他们迅速地戒断毒品,而不是滑向上瘾的末路。

  由此看来,吸毒是具有不完整个性特征的人体的一种防御机制,是他们保持情绪平衡的一种消极应对方式,目的是消除内心世界和外界现实带给个体的不良情绪反应。

  低自尊和自我否定的众多不完整个体特征的重要内容之一。心理学家认为,吸毒很大程度上源于个体的低自尊和自暴自弃。而低自尊和自暴自弃则产生于日常生活中的同伴拒绝、父母忽视、对成就的过高期望、学业失败、身体残疾、社会地位低下、性别角色紊乱、处理与应对能力差等消极经验。对具有低自尊和自我否定个性特征的个体来说,那些符合社会规范、受到社会赞许的活动常常使他们体验到痛苦和无归属感;而那些偏离社会规范、受到社会谴责的活动却往往使他们感受到自我价值和归属感。吸毒便作为后一类活动的典型代表,为低自尊和自我否定的个体找回自我、提高自我价值、摆脱痛苦提供了机会[1,5]。

  4.5 问题行为探测器理论

  这种理论将吸毒视为一种偏离、越轨或问题行为。这里,偏离或越轨行为并不包含贬义,它是指那些与大多数人不相一致的,且有可能为大众所责难的行为。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吸毒者和非吸毒者在某些态度、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研究表明,与非吸毒者相比,吸毒者更具有反叛精神和独立性,易于接受新事物,乐于冒险,更容易接纳违背道德和社会规范和偏离行为,更喜欢不确定性,有更强的享乐观,更注重同伴关系但不顺从,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吸毒者具有明显的非传统性。由于具有较强的非传统性,吸毒者在行为上表现出明显的过渡超前性。发展心理学认为,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存在从儿童到青少年,再从青少年到成年人的过渡,每次过渡都伴有一些外在的行为表现来作为标志,一般将更早地出现了下一发展阶段的标志性行为称为过渡超前性。例如,如果十几光的青少年从事饮酒和性行为则表明他们具有超前性,因为饮酒和性行为应当是年龄更大的青年和成年人的标志性行为。研究发现,青少年吸毒者往往表现出缺乏宗教信仰、松散的父母和家庭情结、过早发生性行为且有多个性伙伴、学业不良、轻微违法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和存在可用来预测和提示个体吸毒行为,因此,有些研究者便称这种理论为"问题行为探测器理论"

  研究人员发现,利用青少年的传统--非传统个性特征来预测其将来是否使用和滥用毒品具有相当高的准确性。就个性特征而言,那些不倾向品尝和使用毒品的青少年有较高的学业期望,不太关注独立性,用积极的眼光而不是批评的态度看社会,参加宗教活动活跃,不为问题行为及其后果所吸引。而那些倾向于品尝和使用毒品的青少年则表现出很强的非传统性:过分关注独立自主,对教堂和学校等正规机构失去兴趣,怨恨社会,对违背道德和违法行为持宽容态。归纳起来,在某种程度上,吸毒者和非吸毒者在个性方面的差别可以用传统--非传统性来加以说明。研究发现,青少年的非传统性特征与其使用毒品的可能性及使用毒品的严重程度成一定的正比例[1,5]。

  4.6 社会学习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吸毒行为是个体积极学习的产物,这种学习主要发生在与个体亲近的人际圈之中。个体与家庭成员、朋友、伙伴等的交往通常会影响彼此对日常事物的认识。如果在个体最密切的交往圈内,有人是吸毒者,尤其是当吸毒者是个体的重要他们(singnificant others)(指对个人具有影响力的他人,如个体所敬佩的长辈和朋友)时,则极有可能导致个体去认同吸毒者的价值观念和处事态,学习并模仿吸毒行为,最后走上吸毒的道路。其中,只有当一个所接角的人和事综合起来表明吸毒行为的结果利大于弊时,他才会去吸毒。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