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治疗 > 心理治疗 > 正文
心理治疗
吸毒人群的心理及对策研究综述
2010-01-01 09:15:44 来自:杜新忠戒毒网 作者:郑振发 阅读量:1

  综合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对吸毒者进行调查的报告材料,吸毒者具有以下一种或几种人格特征:(1)依赖性个性:对别人要求过多,当别人对他提出要求时则感到不满,常有压抑的敌对情绪,易激怒。(2)攻击性及反社会性:经常表现为躁狂、易怒、粗暴、外向、能量很大、常有冲动攻击行为;自我中心,对个人的渴求不能推迟,常撒谎、诈骗。(3)偏执:敏感多疑,偏执任性、以及紧张、焦虑、缺乏自信。(4)癔症:有明显的内感性不适或疑病观念,常夸大各种疼痛与不适,同时伴有情绪的爆发;人际关系肤浅,幼稚。此组人格特征以女性患者更为明显。(5)抑郁:常出现紧张、焦虑、抑郁,甚至自杀、自伤[61-64]。

  谭剑辉等人用卡特尔十六项人格因素(16PF)对吸毒人员进行测试后报告,吸毒者有较高的敢为性、低乐群性和低兴奋性,表明吸毒人员均具有做事鲁莽,冒险敢为、主动任性、少有顾虑、喜欢探求新事物的人格特征;同时又具有孤独、冷淡、寡言的性格特点;男性实验性分值最高,说明其更激进,思想更自由。吸毒人员的恃强性,怀疑性,世故性因子数亦低于正常成人,表明吸毒人员率直,依赖性强,易顺从,随群附和,易上当,加上他们的低聪慧性和低稳定性,反映他们思想迟钝,学识浅薄,抽象思考能力弱,情绪易激动,易烦恼,在困难面前表现对挫折的耐受性差,这些都进一步证明吸毒人员辨认事非能力差,学习能力差,易受他人怂勇,易被教唆。在有恒性,自律性方面,吸毒人员的因子分数低于正常人,说明吸毒人员做事敷衍,不顾大体,缺乏奉公守法的精神,他们敢于以身试法。另外吸毒人员的低敏感性和紧张性,说明吸毒人员自持固执,冷酷,安于自足,由于过于满足而导致懒惰和效率低下[65]。汪小琴等人对女性吸毒劳教人员进行16PF测量后报告,女吸毒人员的基本人格为情绪不稳定、依附顺从、外向敏感、狂放幻想、直率幼稚[66]。

  骆建忠等人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对绍兴市196例戒毒人员进行调查,周祖木等人也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对温州市强制戒毒所1497名戒毒人员进行调查,他们一致报告吸毒者的P分数偏高,这表明吸毒者可能较为倔强,难以适应环境,易行为异常,喜干奇特事情,不顾危险。但对于内外向因子E和情绪稳定因子N,两份报告相反。骆建忠等人报告E、N也偏高,而周祖木等人则报告E、N偏低[37,67]。

  谭剑辉等人和曲洪芳等人用SCL-90对吸毒者进行测试,一致报告吸毒者的SCL-90的各项得分远高于全国常模[51,55]。朱伟俊等人报告海洛因依赖者神经质倾向明显[52]。

  3.7 不良交友与吸毒

  不良交友是导致吸毒最重要的因素[42,68]。绝大多数的吸毒者在吸毒之前,交际伙伴中不同程度地具有吸毒行为[32,40]。宁波强制戒毒所调查显示,初次吸毒参与人数二人以上的占94.5%。有60%的人将受同伴影响,43.5%的人将被人劝说做为吸毒原因,84.1%的人初次吸毒与朋友在一起[31]。初次吸毒一般是在与吸毒者交往的过程中,或者是在其生活环境中存在的吸毒现象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而感染吸毒行为。影响力最强的是所谓的"朋友",其次家庭成员和亲属;再次是同事、邻居、生意伙伴等[1]。

  吸毒行为的获得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学习的结果。吸毒行为的传播是以人际关系为主,而人际关系的建立一般取决于两个方面的条件: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和时空上的接近。人际关系建立的目的在于满足个体的动机,这也说明结交朋友与个人的人格特征有密切的关系。吸毒行为之所以感染速度非常惊人,是由于它使得人们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更加方便,具有更强的诱惑力和其骗性,并且随着人际关系和不良观念的交叉和延伸,感染的范围呈几何发展,形成非常强的墨渍效应[1,5]。

  3.8 家庭不良影响与吸毒

  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健康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关系重大。李新英等人及杨禹龙分别利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对吸毒人员进行调查后报告,吸毒人群的父母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及母亲的过分干涉分值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而父亲的情感温暧理解、过度保护因分值明显低于正常人群,并且不完整家庭结构的比例也大于正常人群。[40,69-70]。赵子慧通过对1000例云南戴托普治疗中心病历的检查,报告仅有3.37%的吸毒者将自己所受家庭教育方式描述为良好,27%的吸毒者认为自己被过分溺爱,56%认为自己父母对其过分严厉[68]。

  因家庭内部成员、亲属、恋人的影响而吸毒的现象并非罕见,一个家庭中全部或一部分成员吸毒的情况也时常出现[40]。宁波强制戒毒所调查显示,15.9%的吸毒打工妹第一次吸毒与男友在一起[31]。

  4 国外关于吸毒原因的理论

  国外关于关于吸毒原因的理论较多。在这些理论中,有的强调吸毒时内心感受--"高峰体验",有的重视对毒品的态度观念,有的着眼于个体因素,有的着眼于社会环境因素,还有的着眼于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与关系,有的格外注重对毒品的第一次使用,有的非常重视毒品的持续使用以及吸毒习惯的形成。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吸毒问题作出一定诠释,无疑有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一问题。

  4.1 遗传基因观

  这种观点认为,个体的基因要构成影响其滥用毒品的倾向。某些基因的组合影响着人体内与毒品使用密切相关的特殊生理机制。但几乎所有的这类研究者都主张,遗传基因所提供的只是一种可能性,并不能单独决定个体是否滥用毒品[1,5]。

  4.2 新陈代谢平衡学说

  这一学说认为海洛因上瘾就像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的依赖,毒品在机体中充当平衡器的作用,毒品的重复使用使得机体的新陈代谢一直进行下去。临床上的美沙酮替代疗法正是建立在这种学说上[1,5]。

  4.3 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直接源于华生的行为主义和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主张人类的行为是在外部刺激的持续作用下逐渐形成的,而不承认心理或个性因素对行为的影响作用。关于使用和滥用毒品的强化理论指出,有关实验研究发现,尽管这种愿望随着不断吸食而变得愈加强烈,这表明吸毒毒品行为可能是人类对毒品的自然反应,与人类的个性因素并无态大的关系。因此,至少就吸毒的某些方面而言,个性变量可以不作考虑。当然也应该看到毒品的自然反应在强度上因人而异。

  在强化理论中,用于解释人们吸毒成瘾行为如何形成的强化机制有两种,即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机制。所谓积极强化,是指某种行为给个体带来的快乐感受和体验促使其再次实施这种行为。就吸毒而言,积极强化是指吸毒所带来的快感。"舒适感"和高峰体验驱使吸毒者复新吸毒。其中毒品带给吸毒者的快乐具有强大无比的威力,是驱使吸毒者一再吸毒的直接驱动力。积极强化更多地属于心理依赖的范畴,或者是心理与生理依赖的综合体,而不仅仅是一种生理依赖。临床发现,吸毒的初始阶段,尽管许多吸毒者身体对毒品的生理依赖还没有形成,但他们从吸毒中所获得的快乐却驱使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吸毒;这种快乐随着吸毒的持久入日趋强烈,进而使得吸毒行为的驱动力也变得越来越强。可见,吸毒带来的积极情绪体验如愉快、舒适等强化着个体的吸毒行为。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