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治疗 > 心理治疗 > 正文
心理治疗
探析“认知疗法”在戒毒中的应用
吸毒成瘾的心理、行为治疗
2009-05-25 08:10:10 来自:东海劳动教养管理所 李清 作者: 阅读量:1

  对吸毒者而言,其对毒品的认知、对吸毒的认知将影响其是否产生戒毒或继续吸食毒品的行为。笔者认为,在众多的戒毒方法中,“认知疗法”(cognitivetherapy)不失为一种重要而又切实可行的方法。所谓“认知疗法”,就是根据人们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其不良行为心理的治疗方法。本文试就此进行粗浅分析。

  一、心理学研究对人类的重要贡献之一,是科学地揭示了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

    所谓“认知疗法”,就是根据人们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其不良行为心理的治疗方法。认知疗法吸取了行为科学的理论和分析性心理治疗技术而日趋完善和系统化。认知与行为不仅常常结伴而行,也可互为因果。认知是依靠各种精神活动,如概念化、感知、判断或想象获得知识的过程,指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认识过程。认识活动包括人的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与想象。认识过程可分为接受和评价信息的过程,产生应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的过程,预测和评估结果的过程。所有的行为治疗都包含着认知的改变,差别只是程度不一而已。适应不良行为是错误学习的结果,所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是可以弃除不良旧习的。对吸毒者而言,其对毒品的认知,对吸毒的认知将影响其是否产生戒毒或继续吸食毒品的行为。显而易见,认知疗法的主要着眼点在于吸毒者的非功能性认知问题。这一方法企图通过改变吸毒者对己(自己对毒品的依赖性)、对人(因吸毒给家人、他人带来的影响)或对事(吸毒行为的违法性)的看法和态度来改变并改善吸毒者呈现的(人格变异等)心理问题和吸食毒品的行为表现。

  心理学告诉我们,所谓“认知”,是指个体对人或事的认识和看法,包括思想、态度、信念以及对行为的知觉等。由于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和个体文化、知识水平的不同,人们对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认知和理解。例如对“毒品”,有人认为“毒品猛如虎”、是“白魔”,而有人则认为它是使人欲仙欲醉的“人间极品”,也有人认为毒品是治病良药。因此,关键不在于“毒品”客观上是什么,而是被不同的人认知或看作是什么。不同的认知就会滋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正因如此,认知疗法强调,一个人非适应或非功能性心理行为,常常是受不正确的扭曲的认知影响而产生的。如果更改或修正其扭曲了的认知,则可改善其心理与行为。认知疗法是建立在领悟基础和自主基础上的,其作用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知道了症状的意义便可使症状消失”,所以认知的改变必须以吸毒者的内心改变为基础。故而,心理治疗的重心在于更改或修正扭曲的认知而不是适应不良的行为。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F·Beck)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因此,行为矫正疗法不如认知矫正疗法”。

  从吸毒引起人格变异这一角度来看,认知疗法乃是针对心理分析疗法的缺陷而发展起来的。因为心理分析疗法常着重于心理与行为的潜意识和情感症结,而这种潜意识的欲望或情感,往往只是施治者的分析推测,不容易向患者解释而被其所接受,更不易作为治疗的着眼点来操作。但认知疗法把着眼点放在认知上,不必理会看不到、摸不着的潜意识,只需更正那些可用语言描述的观点、想法、信念,亦即“认知”。这样既明显又具体,很容易让吸毒者理解、接受并获得其协作。

  二、人是具有生物和社会双重属性的高等动物,但人之所以为人,重要的还是其社会属性。

    尽管从人的生物属性来讲,人能对麻醉药品产生瘾癖(根据药物学介绍,这种药物成瘾性实际上是由反复应用某种药物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中毒症状,而成瘾性则是毒品最基本的特征),但从人的社会属性来看,毒瘾是完全可以戒断的。因为社会的人至少应是理性的人。对好与坏,利与弊都有自己的认知;同时,按照哲学上的“内因外因规律”所言,“戒毒”是否成功,关键仍在于吸毒者对毒品、对吸毒的认知是否正确。因此,深刻理解“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归因理论和认知元素失调理论,对于我们正确操作认知疗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在吸毒过程中,吸毒者自觉不自觉地在为自己的行为或行为的结果寻找原因。由于感知方式和角度的不同,对吸毒者的行为影响也大不一样,因而正确的、积极的归因是极为重要的。无数心理学家都赞同这样一个观点,即行为和行为的原因一样重要,吸毒者若能正确分析自己行为的原因,则可大大地强化自己“戒毒”的激励水平,认知疗法也才可能在“戒毒”中发挥作用。认知归因论的研究最早始于美国心理学家海德(Heider,1958年),他认为,人的行为必有原因,每个人都会去寻找行为的因果关系,进行归因,如果认为行为的原因是外部因素(任务难度、运气等),叫外部归因;认为行为的原因是个人内部因素(能力、态度等),叫内部归因。后来,罗伯特(Rotter,1966年),把这种划分原因的维度称为“控制点”(LicusofControe)。1971年,维纳(B·Weiner)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在归因的内外源维度之外,还应增加一个“稳定的”维度,即把行为的原因分为稳定的原因(如能力、任务难度等)和不稳定的原因(如努力程度、运气等)。根据这些理论,我们不难理解吸毒者对自己的吸毒行为进行归因时,既有外部归因,也有内部归因;有些归因是稳定的,有些归因则不稳定。但就其归因对吸毒行为是否继续而言,则可分为正确归因与错误归因。错误的归因会强化其吸毒心理,增强吸毒动机,促使其由“新手”发展成为“老手”。

  很显然,认知归因论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自我感觉、自我思想、自我认识来达到改变人的行为的目的。不同的归因会引起不同的心理与行为的变化。吸毒者对其“吸毒”或“戒毒”行为的归因是否正确,将决定他是否吸食或继续吸食毒品。据报载,毒品在英国再次蔓延的原因除“供应充足,价廉物美”之外,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对毒品的认知不当,以及对吸毒行为的归因错误所致。正如英国内政部肃毒负责人基思·赫拉维尔所说,他对这样一个事实深表担忧,即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品尝毒品。许多吸毒者并不掩饰自己正在吸毒,他们甚至说“我为什么不能品尝毒品的滋味?”有些吸毒者根本不知道吸食海洛因以后会有什么样的恶果。还有些吸毒者甚至错误的认为,吸毒是他们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

  (二) 认知元素失调论认为,人有许多认知元素,有的相互独立,有的相互关联。例如:“小刘染上了毒瘾”与“我们不能选他当先进”这两个元素不仅是关联的,而且是协调的。相反,如果后一元素是“我们选小刘当先进”,那么,这两个认知元素就失调。认知元素之间失调,会使人感到不愉快(吸毒者凭什么可以当上先进),于是促使人去减轻或解除这种不协调状态,或重新审查小刘是否染上毒瘾,或坚决反对选他当先进。而当认知元素之间是协调状态时,人们就会设法保持它。所以,认知失调促进认知的变化,具有动机作用。

  认知元素失调论的启示在于,我们在运用认知疗法帮助吸毒者“戒毒”时,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惩罚、教育、宣传、谈心等)促使吸毒者原已协调的认知元素失调,在引导其正确归因的基础上,帮助他们重建正确的认知体系,达成新的认知元素之间的协调状态,一经如此,戒断毒瘾就成为现实。

  三、认知疗法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或称“精神治疗”)方法,在临床上适应于多种神经症,但主要用于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及有妄想倾向的病人。然笔者经过理论学习,认为认知疗法同样适用于对吸毒者的“戒毒”治疗。

  众所周知,药物成瘾性有三个主要特征:耐受性、身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耐受性是指为了产生相同效应需要加大剂量;身体依赖性是指机体对该药物产生适应,当突然断药会产生异常反应(称戒断症状);精神依赖性是指药物使人产生一种心满意足的愉快感觉,因而需要定期地或连续地使用它以保持那种舒适感或是为了避免不舒服。当然,具有成瘾性的药物,不一定就是毒品,如烟草、酒精。作为毒品,除具有成瘾性这一基本条件外,还必须具备另一重要条件——国家规定管制。因而,对吸毒者而言,一方面国家严格控制、严厉打击种植、制造、运输、贩卖毒品,导致毒品“物以稀为贵”,昂贵的价格使吸毒者散尽家产、债台高筑,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而另一方面,吸毒本身也属违法行为,见不得光,因而吸毒者也只能是在暗地里偷偷摸摸地吸食。因此,其草木皆兵、担惊受怕的心理压力也特别严重。调查表明,几乎所有吸毒者,因吸毒而引起生理和心理的特殊变化,在心理方面表现为轻者神经麻木、思想迟钝、注意散漫;重者导致人格变态,产生意识障碍、感觉障碍,乃至精神分裂。在操作上,认知疗法通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对于如何重建人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认知疗法的大师们提出了各自的看法。譬如艾利斯(Ellis)认为只有通过疏导、辩论来改善和重建不合理的认知信念,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而梅钦伯姆(Meichenbaum)则认为:人的行为和情绪由自我指令性语言控制。如果自我指令性语言在形成过程中有误,就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因而,治疗包括学习新的自我指令、使用想象技术来解决问题。著名的贝克则提出应尽量发现、挖掘求治者异常或歪曲的思维方式,加以分析、批判,再代之以合理、现实的思维方式。笔者认为,对吸毒者而言,其常见的心理障碍的中心问题是某些歪曲的、错误的思维(想法和看法)。如认为吸毒是有钱人身份的象征、是时髦的代名词;人的一生酸甜苦辣,吸毒能增加人生经历;也有的是在好奇心和叛逆性驱使下产生吸毒行为,认为“你们说吸毒有害,我就不信”等等。故而,认知疗法在“戒毒”中的运用主要在于向吸毒者提供有效的方法以克服其盲目、错误的认知。

  从广义的角度看,认知疗法包括所有能改变错误认知的方法,如通过影视、电台、图片、报刊杂志等多种途径向吸毒者进行宣传教育,使其树立戒毒的决心和信心,达到戒毒的目的。但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相应地有其特殊的方法、技术和程序。

  (一) 认知疗法用于“戒毒”的总要求

  一是施治者(包括戒毒所管教人员、心理医生、家庭成员等)要向吸毒者说明一个人的看法与态度是如何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二是帮助吸毒者去检讨他所持有的对毒品、对吸毒行为的看法,从中发现其不正确的认知,指出其错误认知的非功能性与病态性;三是督促吸毒者去练习更换这些看法和态度,重建功能性的、健康的看法与态度,以便借此看法和态度来产生健康的心理适应性行为,从而达到戒毒的目的。

  (二) 认知疗法在“戒毒”过程中常用的治疗技术如下:

  一是改变吸毒者对毒品的认知评价。众所周知,吸毒者在吸食毒品后,因毒品的药物作用使吸毒者的生理、心理产生变化。由于毒品的种类不同,反应也不尽相同,以鸦片类毒品为例:吸食(或注射)鸦片类毒品的即时效应表现为出现欣快感,忧愁尽扫,白日梦,全身温暖和酥软,瞳孔小、血压低。这些反应使吸毒者对鸦片类毒品的感知发生歪曲,其认知评价是“吸了舒服”,殊不知长期吸食鸦片类毒品会出现急性和慢性中毒,急性中毒者表现为烦躁不安、呕吐、出现谵妄状态,进而昏迷、休克,体温低,呼吸慢或潮式呼吸,出现针尖样瞳孔。而慢性中毒则表现为共济失调,神经损害和并发感染,出现神经症综合症,人格改变。

  因此,认知疗法要求施治者要让吸毒者充分认识到自己对毒品认知的局限性,尤其应使其理解毒品对人的身心危害的严重性。从而改变自己对吸毒行为的归因偏差,即从“吸了舒服”的归因到″吸了有害”的归因,进而戒断“毒瘾”。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