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治疗 > 心理治疗 > 正文
心理治疗
有暴力行为的女性吸毒劳教人员心理防御机制分析
吸毒成瘾的心理、行为治疗
2009-02-25 09:09:30 来自:倪晓东,徐雯 作者:中国民康医学 阅读量:1

  心理防御机制是人们为了应对心理压力或挫折及适应环境而使用的一种策略,它能反映人的人格特征,几乎每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使用它,为了了解有暴力行为的女性吸毒劳教人员的心理防御机制状况,我们采用《防御方式问卷》对96例有暴力行为的女性吸毒劳教人员进行测评分析,并与无暴力行为的女性劳教人员做了比较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所有病例均为近三年入所的女性吸毒劳教人员,选择同期入所的88例无暴力行为的吸毒劳教人员做对照组,两组人员在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方面基本相似。

  1.2 方法

  所有参试者均在精神科统一指导下进行自评。

  1.2.1  调查工具

  采用路郭跃等修订的《防御方式问卷》(DSQ)[1],该量表经测试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2],共88题4个因子,分别为不成熟防御机制:投射、被动攻击、潜意显现、抱怨、幻想、分裂、退缩和躯体化8项;成熟防御机制:升华、压抑和幽默3项;中间型防御机制:反作用形成、解除、制止、回避、理想化、假性利他、伴无能之全能、隔离、同一化、否认、交往倾向、消耗倾向和期望13项;掩饰因子1项。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参试者均在精神科医生统一指导下进行自评,全部资料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96例有暴力行为的劳教人员年龄:20~50岁,平均 (33.8±6.9)岁;文化程度:文盲或半文盲5例(5.2%),小学36例(37.5%),初中28例(29.2%),高中24例(25%),大学3例(3.1%);职业:职员28例(29.2%),自由职业者22例(22.9%),无业者44例(45.8%),农民4例(4.2%)。对照组88例,年龄:21~49岁,平均 (34.5±6.3)岁;文化程度:文盲或半文盲4例(4.5%),小学33例(37.5%),初中29例(33.0%),高中20例(22.7%),大学2例(2.3%);职业:职员24例(27.3%),自由职业者20例(22.7%),无业者40例(45.5%),农民4例(4.5%)。两组一般资料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  研究组与对照组DSQ量表评分比较

  研究组不成熟的防御机制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在8个项目中投射、被动攻击、潜意显现3项差异最为明显,显著高于对照组,成熟防御机制无明显差异,但3个项目中压抑显著低于对照组,中间型防御机制无明显差异,但其中反作用形成、隔离、否认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DSQ各因子评分比较(略)

  2.3  研究组DSQ因子Logistic回归分析

  将研究组与对照组中有显著差异的因子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投射、被动攻击、潜意显现是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压抑是暴力行为的阻遏因素,见表2。表2  研究组DSQ因子Logistic回归分析(略)

  3  讨论

  本组资料表明有暴力行为的吸毒劳教人员较多使用投射、被动攻击、潜意显现、反作用形成等不成熟防御机制和中间型防御机制,而较少使用压抑等成熟防御机制,提示有暴力行为的劳教人员容易将内心冲突投射到他人身上,及把潜意识的冲动直接表现,把过错归咎于他人,从而导致暴力行为。孙宏伟、武浩然等研究中认为劳教人员暴力行为的发生和人格特征有一定的关系[3,4]。宋志一等人研究中认为吸毒人员的攻击行为和人格特征有关[5]。汪小琴等人研究发现女吸毒人员的人格与正常女性常模对照有很大的特殊性[6]。匡奕华等在研究精神分裂症人格特征与心理防御机制关系时认为艾森克个性问卷中的神经症分越高,情绪稳定性差的患者,采用不成熟的防御方式频率越多,说明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容易产生冲动和攻击行为[7]。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投射被动攻击、潜意显现是暴力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进一步说明了不成熟防御机制是患者产生暴力行为的相关因素,卢山等研究认为有攻击行为的人员投射、退缩、反作用形成、理想化及不成熟的防御机制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本文调查结果有类似之处[8]。

  杨晓东等研究认为有攻击行为的人员不成熟因子分明显高于无攻击行为的患者,并治疗后有攻击行为组不成熟因子分明显降低[9]。匡奕华等认为心理防御机制与人格特征明显相关,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持久而重要的人格维度,而不是一种精神病理现象[7]。蓝财芳等认为心理干预能减少吸毒劳教人员的暴力行为[10]。但由于本研究局限性,未能对研究组进行长期的心理干预,故未对本组病例的心理防御机制治疗前后进行比较,因此有暴力行为的劳教人员心理防御机制如何改变尚需进一步探讨。而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它反映了人们基本处理问题的方式,可以影响人的行为模式,因此我们认为,在实际工作中,对劳教人员的防御方式进行评估,可作为暴力行为发生的一项预测指标,以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降低暴力行为的发生率。而且通过了解劳教人员的防御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矫治,以减少难改造人员矫治的难度,也有利于减少劳教人员的心理焦虑,帮助建立正常的心理防御机制,在解教后能顺利融入社会、家庭的正常生活中去[11,12]。

  【参考文献】

  [1]路郭跃. 防御方式问卷[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46-53.

  [2]路郭跃,张丽杰,赵瑞.防御方式问卷初步测试结果[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2):54-56.

  [3]孙宏伟,李新仁,朱军,等. 546例劳教人员的人格特征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999,(01):39-41.

  [4]武浩然,王家本,徐淑霞,等. 劳教人员人格特点与违法行为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6,18(01):31-33.

  [5]宋志一,朱海燕,殷素梅,等. 192名吸毒人员的人格特征及其类型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3):225-226.

  [6]汪小琴,熊红星,王敬群,等. 157例女性吸毒劳教人员人格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5,(3):18-20.

  [7]匡奕华,刘沼薄,龚坚,等.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分析[J].上海精神医学,2004,16(3):159-161.

  [8]卢山,刘捷,刘明嫒.军人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者的防御机制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1):57.

  [9]杨晓东,王松波,王庚鑫.精神分裂症的攻击行为与心理防御机制关系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5):290-291.

  [10]蓝财芳. 探讨心理护理在吸毒劳教人员中的运用[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4,(16):225-227.

  [11]上海市劳教局课题组. 劳教戒毒工作对策研究[J]. 犯罪研究,2002,(3):41-44.

  [12]云南省曲靖市劳教所课题组. 劳教所内男性吸毒劳教学员减少伤害帮教干预探索[J]. 卫生软科学,2006,(01):16-18.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