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治疗 > 心理治疗 > 正文
心理治疗
吸毒人员的情绪分析及如何进行心理戒毒
吸毒成瘾的心理、行为治疗
2007-11-02 09:46:28 来自:转自青翼社会工作网 作者:佚名 阅读量:1

  一、前言

  作为一名禁毒社会工作者,与吸(戒)毒人员的服务沟通也将近一年。从学校毕业,自己也面临着就业的选择。当初报考社会工作专业,对其没有很深的了解。换句话说,就像我现在服务的很多案主一样,似懂非懂。区别在于我是指对专业内容和前景的了解,而他们指对毒品的危害和自己命运的了解。三年的学习记住了一句话:助人自助。知道了一个职业:社会工作者。明白了一种价值理念:平等、尊重、接纳。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社工和吸毒者两者有联系。(这一点足以证明部分真理:人性中的“趋利避害”)。

  而我对吸(戒)毒人员的认知最初仅仅停留在媒体对其“妖魔化”的渲染,但就像一切禁忌所要达到的效果一样,不用自己理性的分析,不要知道为什么,只要你做到不碰毒品。

  在吸(戒)毒人员的表述中,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口述:“自己心情不好,比较压抑时,可能就会想到那个――毒品。”“有时会有莫名其妙的失落。”………

  吸(戒)毒人员他们由于吸毒,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身体受到了伤害,这是直观的或者说可以通过某些检测得到明确的答案,但他们的精神上是否也受到了伤害,可能这不易观察到,但并不代表他们不存在。

  二、情绪的概念

  情绪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时我们说这个人“活得很开心“,说某些人”生活的快乐”,又提到他很“痛苦”,这些我想都是对其情绪的表达,以此来说明他们的状态。根据张春兴《现代心理学》的定义:情绪,是指个体受到某种刺激所产生的一种声心激动状态;情绪状态之发生,虽为个人所能体验,但对其所引起的生理变化与行为反应,却不易为个体所控制,故对个体之生活极具影响作用。

  三、一些重要的情绪体验形式和其性质

  这里我主要谈谈我所接触的吸(戒)毒人员他们的一些情绪体验。

  (一)愉快

  从某种哲学观点来看,人的一生就是追求快乐的最大化。当然我在这并不是要做更多的哲学辨证。吸毒者他们照主流媒体的宣传在吸毒的同时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愉悦感,由于我们未曾吸食,很难判断其真伪。在人的众多基本需求中,大多数人认为,性高潮是人类快感的顶峰,但它也不能掩盖身体抚摸以及纯粹的爱抚感觉带来的快感。(诸如:母亲对子女爱的抚摸)尽管诸如此类的快感不能作为生活的主要目的——弗洛伊德论述的现实原则告诉我们,追求快乐有时会危机生命本身的——,但是,没有快乐的生活也是没有价值的。如果说吸毒者本身他的最初目的或者说最初的动机是好奇抑或是虚荣等等,没有追求愉快的动机(好奇的满足,虚荣的实现可能并不是一种愉快)。那么他们所达到的客观结果是愉悦?健康人格的目标和奖赏就是使自己得到一种愉快的感觉。那似乎看起来吸毒者本身所追求的是符合一个健康人格的标准的?(排除所谓吸毒是犯罪行为等等行政社会化的评判,仅仅从人的情绪表现而言)如果我们假设吸毒带来的不是愉悦,也不是痛苦,是一种中性的感觉,甚至我们假定吸毒是不好的口味,没有飘飘然的幻觉(由于我不懂医学,也没有尝试过毒品,一切都是一种假设)那么这么多的吸(戒)毒人员趋之若鹜所追求的是一种什么呢?可能就像上海大学顾俊老师说的,毒品的感觉不是让人感到某种兴奋,恰恰是不吸时的难受和痛苦。从这个意义上说,吸毒成瘾最可怕的是病态的压抑了“愉快”的情感体验,快乐变成了痛苦,天堂变成了地狱。

  (二)抑郁

  这又是吸毒者中常见的一种情绪反应。我们每个人当生活中缺少欢乐、意义或者没有希望时,人们明显地表现出的是意志消沉。吸毒者朱某曾向我说:“生活真是缺乏乐趣,很没劲啊。”吸毒后的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很容易让吸毒者导致抑郁。他们都感到一种度日如年,无所事事,甚至感到自己微不足道,有罪和受人鄙视。而且这种状态不易自我控制,吸毒者的大多数在此时都有想戒毒的愿望,但在没有更多社会支持的背景下,或者大家经常提到的环境的影响下,确实很容易再次吸毒或者复吸。对于我们很多案主来说,他们的文化水平都较低,不能说他们没有精神生活,但确实生活的目标和意义对于他们很多人来说,可能是一种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所以说当他们碰到很多常人也遇到的凡人琐事时,很可能不会更多的去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加之毒品所产生的机制很大程度上是让人的大脑分泌所谓是让人们受到外界刺激处于兴奋状态时,VTA区域的神经元会分泌大量的多巴胺这种物质。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多巴胺都分泌到了神经键上(神经元之间的神经线连接),在此与邻近神经元上的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多巴胺接收元结合,同时也将兴奋信号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在吸毒后,大脑中的毒素会影响这种传递,例如可卡因能够阻挡多巴胺从神经键上传出,导致它的大量富集,并且刺激神经细胞的时间大大加长,进而导致吸毒者所向往与享受的快乐感。而且这种快乐感一旦出现,就足可给大脑留下深刻的记录,必须依靠再次吸毒,而且要加大剂量才能使之再现。所以一位戒毒专家曾经这样说过“许多人吸毒并不是由于喜欢,而是由于产生了一种生理依赖。”在这我更要补充一句“许多人复吸也并不是由于喜欢,而是由于产生了一种心理依赖。”

  (三)焦虑与恐惧

  服务对象夏某由于屡次求职失败,觉得自己的生活道路异常艰难,但又感到无可奈何。我的个人经验吸(戒)毒人员对于毒品的看法其实在很大层面上是他一个人对待人生对待生活态度的一个缩影,或者是这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个极大的挑战。有句话说:性格即命运。我虽不特别赞同这个观点。但按常理来判断,性格内向的吸毒者更趋向于抑郁,反之较外向的吸毒者更趋向于焦虑。焦虑不同于恐惧,在后者人们能看到危险的来源,可以通过战斗(这个词有点欠妥)或逃避来对付他。众多吸毒者吸上第一口的原因,不外乎好奇,朋友怂恿,减肥时尚,或者其他可以解释的合理化因素,这些因素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人的动机不能说是一种罪恶的动机,甚至我还觉得是一个人有着勃勃生机的表现。问题在于事态的发展超出了其本人所能控制的范围,超出了意志的范畴,他们就像一个个受了伤的“战士”,站在了悬崖边上,中间隔着无底深渊,对面的“宝山”(毒品)对于他们来说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悬崖离宝山只有一步之遥,那么对于吸毒者来说这个选择题很“简单”,如果纵身一跳,可能他会跳上宝山,也可能跌下深渊。在这种情况下,冒险一试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如果背后是追兵断了后路(例如:家庭的濒于破裂,财产的耗尽,被劳教处罚等等)不跳必死,跳有一半希望跃上对面的山头“获救”(对于吸毒者来说宝山的诱惑力很大啊)。这个看似也是个不难的选择题——跳!作为一个禁毒社会工作者我所要让我的案主明白他所选择的权利是虚假的。悬崖是真,追兵是真,但宝山是假的,没有一座可供他们冒险一跳的宝山。当吸毒者领悟到这一点时,可能会选择拒绝承认其应有的义务,听天由命,把选择的困境还原为一种命运的厄运了。也不再摆出更多选择的夸张姿势(吸毒者常在我们面前叙述自己的选择之难),先是恐惧,后来就是无尽的焦虑,最后麻木的站在受难的高冈上,因为麻木就是他的本来面目也是毒品的本来面目,难道不是吗?

  (四)哭泣

  胡某是我接触并亲眼看到第一个哭泣的吸毒者,在一次会谈中,他的父亲当着我和他的的面,说了很多,其中充满着作为一个吸毒者父亲,他自己的心理创伤一点也不比他的孩子来得少。霎时,胡的眼泪象断了线的玉珠掉了下来。有人说吸毒者的眼泪是不能相信的。因为他们是想博得同情,好弄到钱再去吸毒。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自古以来,只有妇女和儿童能够毫无意识和窘迫感地哭泣。在我们所接触的案主中男性案主居多,他们绝大多数都经过了社会化的洗礼,走在了再社会化的崎岖小路上。我个人思考的想法是,如果我们能在与案主的服务过程中,在他们想哭的时候,让其尽情地发泄自己地感情,我们的案主大多数并不是演员,也不是一群天生的瘾君子,是一群特殊的病人。在每个吸毒者的人生中,可能他们很久没有扮演哭泣的角色了,就算这是一出戏,一出案主被自己的感动感动地想要哭的戏,我们又何必不让这场戏演下去呢?当案主在没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时,这样的情绪发泄或者感情的释放,可以使他们积极主动的重新恢复自己的生活。眼泪的咸味能使吸毒者麻痹的舌头感受到自己和别人相同的人性。

  (五)幽默与笑

  比起哭泣,我们的案主很少用笑的情绪来表达自己,可能这仅仅是我的一家之言。在许多情景中,见到幽默就能发笑,这是状况良好的表现。人在各种嬉闹的场合,失去了笑是一种很严重的人格障碍的早期特征。这里我想到我所服务的一个案主刘某他是一个身体有残疾的人,吸毒的原因和戒毒的过程也曲折蜿蜒,但在和他的服务过程中,发现他即使在一些恶劣的环境中也能发笑时,我想这也许表明了他一种从命运劫难中超脱的自由程度。当我们的案主更多的能用笑来表达自己时,一切都有了些许希望吧。

  上述就是一些吸(戒)毒人员常见的情绪表达,本想再分析一些诸如“厌烦、伤感……等情绪反应”但深感自己水平有限,自己也有一种被讨空的感觉,有待以后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来丰富吧。

  四、简单的谈谈情绪的表达与抑制

  (一)情绪的即时表达

  对于我们的案主他们的情绪在多大程度上能顺利的即时的表达?孩子他们笑、哭、攻击、耍性子等——一句话,儿童几乎不抑制自己的情绪。我们的案主大多都已成年,他们的情绪表达本身就受到很大的限制:

  ⑴ 社会将以一种强有力的道德规范谴责成人毫无节制地发泄情绪,乱发脾气或者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会被认为是不成熟的,象这样的人是不能委以重任的。

  ⑵ 当人无节制的发泄情绪时,人往往会脱离客观现实。而脱离实际的人是不能正确认识世界的。

  我们的案主虽已成年,但由于吸毒的缘由,他们脱离主流社会已很久,“退化”的过程在加速使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我觉得还象个“孩子”,因为他们在与我们的沟通中强调的很多社会对他们的不公,朋友间的纷纷扰扰受害者又是他,等等来表明自己的清白。从积极的一面说,他们能和社工无抑制的即时发泄情绪,可以有效地摆脱紧张感。人一旦发泄了情绪,他就能有更多的控制和减少紧张地方法。有时我甚至觉得可能我们每个人都只是“孩子”。

  (二)情绪行为的抑制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都在通过学会选择与最重要的价值一致的方式来对情景作出反应,人就有可能抑制情绪。反过来,可以说这种选择使延迟即时反应,为争取推理、计划或思考的时间所展缓反应的能力。这一点在我们在与案主的接触中明显的感觉到了这一点。这里不仅仅是个心理防卫机制在其作用,当有一个陌生人要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时,连他自己都没有探索过的那片世界时,吸毒者有时自己也分不清以往的过去是真还是假是善还是恶,更何况情绪的表达,所以产生了一种奇特的分离。这种分离可能就是案主探索自己,反思自己的一个契机。我觉得适当的情绪压抑对于案主来说只要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可以尝试,但这本身也许更是个冒险的想法。最终还是希望案主能正常、适时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三)造成情绪长期压抑或抑制地因素

  1.依赖他人

  作为一个正常人,从人格上来说是个独立的个人,但从人性上来看却又是最需要与他人沟通的动物。吸(戒)毒人员他们由于吸食毒品后,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一个药物依赖者,是个特殊的病人。他们无论主观的愿望还是客观的现实都决定了他们不得不更多的依赖他人来维持生活,只要他们处于依赖的角色以及需要他人的好意,他们就尽量表达不出任何一点使他人感到不快的样子。例如:在我和案主初次的接触中,明显的都感觉到他们似乎把我的角色=政府。所以他们就表达不出任何一点使我感到不快的样子,因为他认为将有求于我。但奇怪的是当有的案主发现我可能确实没有多大“本事”时,他们的情感会尽情地发泄出来,我和他本人都感到大吃一惊。

  2.过分苛刻地良心和自我理想

  这一点想到吸毒者在复吸后悔恨的内疚感,不难发现其良心的最后要求。病入膏肓者不在此列,他们的良心蒙上了一层什么呢?

  3.严格地角色定义

  每个人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就要学会多种社会角色。包括与人的年龄、性别、职业以及家庭地位有关的许多角色。每一角色都包含着控制情绪体验和表达的一些社会规范。吸毒者本身他的角色可能本质上是个病人,但真正以这个角色要求来对待他们的人不多,这一方面是由于吸毒者历来被社会贴上了“坏人”等等负面的标签,更多的是一种“自作孽,不可活”的社会评价,社会中吸毒的毕竟是少数。男性吸毒者理论上是被期望为强者、富有能力的、现在由于吸毒变成了一个苟延残喘的弱者,

  女性吸毒者也由一个应照顾家庭,温柔可人儿变成了一个蓬头垢面的“活死人”。他们不得不在忍受心瘾的同时还要承受更大的情绪压抑,对于他们的恢复健康我想我们社工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五、建议

  对于我们每个人很难说都体验了人类所具有的各种各样的情绪,不仅人的文化在某种程度上限制情绪的体验和表达,而且人的家庭也影响着情绪的唤起和表达。我自认为对于吸毒者,我们社工应该更多让他们反思自己的“情绪习惯”,例如:什么情景能引起你的愤怒、恐惧、和焦虑?特别是在哪种情绪下更容易导致其复吸或者更强烈的吸毒动机。并告诉他们合理的方式改变,可以使他的生活受益匪浅。让他们在“囚徒困境”时,想到可以寻求社工的帮助。而我们社工也应加强自己素质,使吸(戒)毒人员能得到良好的服务,无论是个案还是更富于沟通空间的团体工作。卡文·罗杰斯有一句话说:“我到底是什么人?是众多前来咨询者共同的疑问。”对于我们的案主和我们自己来说,这也是我们共同寻找的答案。

  六、如何进行心理戒毒

  1.心理量表测试归类

  对于心理量表大家并不陌生,其实心理的活动虽然是每个人很独特的体验,但我们可以通过心理量表去找出一些案主“个性化”的特点。例如卡氏人格测试等等,我想对于心理戒毒我们都在做一个探索,一方面我们要相信这些科学量表的合理性,可以从一个侧面来了解案主的某些特点,特别是在案主如果能主动上门有求于社工时,我觉得能先用量表给其进行一个基本思路的疏导,对于社工和案主来说都不失为一种尝试。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应该过分轻信量表所反映出的某些“真理”,因为这既有所谓量表本身有的某种缺陷,它并不能完整把一个人丰富的内心表现出来,也有人们主观的自觉不自觉的去“倚靠”社会文化认可的“标准模式”。我认为适时地运用心理量表来辅助工作确实是我们社工必须掌握的一项专业技能。

  2.替代疗法

  有人和我说:“毒品是个坏东西,有什么东西可以替代它吗?香烟可以吗?”其实大家熟知的“美莎侗”就是一种生理的替代疗法。那么对于心瘾的戒毒我们可以替代吗?我猜测心理的替代,最终归根到底是一种信念,甚至我猜想是一种类似于宗教性质的人对于某种观念和世界的“敬畏感”。我们常人不去吸食毒品的一个很大原因是我们受了文化的极大影响知道毒品的危害,所以产生了一种禁忌,敬畏,不敢去尝试,而可能并不是不想去尝试。“敢”和“想”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识流。如果我们能利用有效的心理疗法,例如:认知治疗法,甚至神学的某些合理观点。来达到在案主的心中种下的是“我不想再吸毒”,而不是“我不敢再吸毒”。当然“不敢吸毒”并不是一件不好的事,它的功效对于某些人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上述都是一些我的猜想,并无实际的经验之谈。

  3.嫌恶疗法

  这种心理戒毒的方法可能更多的理论基础来自行为主义,采用了古典制约学习原理。案主对毒品的反应这一不良习惯的养成之后,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现象,就是在当案主生理脱毒完全彻底的前提下,在回归社会期间,见到本不该值得爱好的刺激,例如:看到有人在医院使用针筒,看到有人拆香烟里的锡纸等等,他本人表现出十分的爱好或者十分的厌恶。这种疗法我想他是的机制主要是在刺激——反应之间增加一个反制约的因素,让他用反制约反应来替代制约反应。我的理解例如:制约刺激(针筒)→制约反应(想吸食毒品)

  非制约刺激(呕吐药)→非制约反应(呕吐)这两点是反制约前

  制约刺激(针筒)

  非制约刺激(呕吐药)→非制约(制约)

  反应 (呕吐)这一点是制约中,制约于非制约刺激同时或相继出现引出非制约反应

  制约刺激(针筒)→制约反应(呕吐)这一点是反制约后,看到针筒生厌。

  行为主义对案主的帮助更多趋向于习惯的改变,一种不良习惯的改变,在环境不能改变的情况下,我们只有选择改变自己或者又成为环境的牺牲品。

  4.强化疗法

  强化是我们口语中常用的一个词语,对于案主的戒毒成果和决心我们可以利用强化的理论给予鼓励或奖励。例如:行为主义中经典的代币法。我们在与案主的沟通中,其实已经不自觉在运用强化疗法的很多做法在开展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七、结束语

  毒品从某种意义上他就是一种药物,药物他一方面他是服务于人类的,(例如:麻醉,止痛)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现在人们却服务于药物。其中的寓意是耐人寻味的。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