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治疗 > 心理治疗 > 正文
心理治疗
吸毒人群的心理状况调查分析及禁毒建议
吸毒成瘾的心理、行为治疗
2007-07-08 11:16:12 来自:郑振发 杜新忠戒毒、禁毒专业网 作者: 阅读量:1

    摘要 目的:了解吸毒人员的气质特征、人格状况、心理特征。方法:用气质量表、卡特尔16PF、SCL-90调查的吸毒人员的心理状况,并给合戒毒病历进行分析。结果:不幸染毒最主要原因是心情不好和被人劝导,吸毒人员中抑郁气质的极少,其十六项卡特尔人格因毒与正常人员相比较存在明显的偏差,SCL-90各因子评分远高于常模高。结论:应提高人们化解负性情绪的能力,执法部门要提升对诱人吸毒行为的打击力度,戒毒机构应加强心理干预,注重对戒毒人员的人格重塑,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 吸毒人员 人格因素 心理健康  禁毒建议

1引言

    2005年底,中国登记在册的吸毒者达78.5万人,其中吸食海洛因70万人[1]。而实际吸毒人数为登记在册的3-4倍。吸毒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的疾病,存在不顾一切不良后果的强迫性的觅毒和服毒行为[2]。在戒毒实践中,戒除吸毒者对毒品的生理性依赖,成功率已近100%,但戒除吸毒者对毒品的心理性依赖,却是难乎其难,目前的戒断率仅10%以下[3]。近年来,研究者逐渐重视对吸毒者的个性心理与社会因素的研究,提出心理社会因素是吸毒的重要原因,逐步认识到吸毒是慢性、复发性的脑疾病。本文用用气质量表、卡特尔16PF、SCL-90对苍南县公安局强制戒毒的的130名戒毒人员的进行调果,并给合戒毒病历进行分析。最后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针对禁毒斗争的不足之外,提出建议,以期能抛砖引玉。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了戒毒病历、气质量表、卡特尔十六种人性因素测验、健康症状自评量表。戒毒病历系公安部统一制订,发放给全国各强制戒毒所使用,本研究仅摘录其中的基本情况及吸毒情况,有关躯体症状及医学诊疗情况未列入分析范围,本研究所摘录的内容详见附录1。

    气质量表由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张拓基,陈回昌编制,已得到较广的应用.是按四种气质类型各15题构成60项问卷,各项目由被试自评以非常符合至非常不符合分五级别按2至-2计分.最后结果以气质类型表示。如某种气质得分明显高出其它三种均为4分以上,则将被试定为该种气质类型;如两种气质得分相差低。3分而又高于其它两种均4分以上,则定为两种气质的混合型(如胆汁质-多血质);如三种气质得分相差均低于3分但均高于第四种4分,则为三种气质的混合型.最后还可能存在第13种气质类型即四种气质的混合型。

    卡特尔十六种个性因素测验,简称16PF,是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卡特尔(Cattell.RB)编制的,本研究采用由刘永和、梅吉瑞修订的版本,共187题,16项个性分别为是A:乐群性B:聪慧性C:稳定性E:恃强性F:兴奋性G:有恒性H:敢为性I:敏感性L:怀疑性M:幻想性N:世故性O:忧虑性Q1:实验性Q2:独立性Q3:自律性Q4:紧张性。16PF于1947年发表,卡特尔从词典、心理学文献和精神病学文献,以及日常用语中收集了描述人类个性特点的词汇4500多个,透过同义词的分析,整理出171个表示人格的最基本用语,然后根据这些词的相互关系,分成42组,称为人格的表面特质。表面特质直接与环境相联系,在外部行为中表现。卡氏及共同事在约几十年时间里对不同年龄、职业、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了大量的测量,发现了20种基本的特质。后来他双对表现特质进行因素分析,得出十几个隐蔽在表现特质后面的根源特质,卡特尔认为,只要测量出16个根源特性在人身上的表现程度,就能知道他的人格,据此,他编制了《16种个性因素测验》。16PF经过因素分析统计法,系统观察法及科学实验法而慎重确定,是具有效度和信度的测量工具。

    精神症状自评量表由Derogatis 编制,经上海铁道医学院吴文源引入修订,共有90项问题,故简称SCL-90。包含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分九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状等。此表在国内已广泛使用,经过许多研究者的研究表明,该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2.2 研究对象

    2006年2月以来入苍南县公安局强制戒毒所强制戒毒的吸毒人员,所有人员均有明确的吸毒史,且入所时尿吗啡测定为阳性,均符合CCMD-Ⅲ-R阿片类药物依赖的诊断标准,共103例,其中男106例,女24例,年龄17~51岁(平均31岁);文化程度:小学以下56人,初中文化42人,高中以上22人。

    2.3 研究方法

    在强制戒毒所管教的支持和协助下,每批次对戒毒人员进行测查,每次将6至9名学员集中到医务室,由笔者发放气质量表、16PF量表、SCL-90量表,邀请强制戒毒所的一名医生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医生使用的说明词为:这表格是用于检查你们的心理性格特征,用于医务,你们要填写,我们进行统计后将按你们的性格特征,告知你们以后生活中应注意的事项。接着由笔者宣读气质量表的指导语:这里没有对错的区分,也没有好坏的区别,只要你根据自巳的实际行为表现如实回答,平常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就怎么选。待所有戒毒人员完成气质量表后,再宣读16PF的指导语:本测验共有187道题目, 都是有关个人的兴趣和态度等问题。每个人对这些问题是会有不同看法的,回答也是不同的,因而对问题如何回答,并没有对与不对之分,只是表明你对这些问题的态度。请你要尽量表达个人的意见,不要有顾虑。应当记住的是:(1)每一测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2)不可漏掉任何测题(3) 尽量少选“介于A、C之间”或“不确定”等中性答案(4)本测验不计时间,但应凭自己的直觉反应进行作答,不要迟疑不决,拖延时间。一定要在一个小时以内完成整个测验。(5)有些题目你可能从未思考过,或者感到不太容易回答。对于这样的题目,同样要求你做出一种倾向性的选择。待所有戒毒人员完成16PF量表后,休息十分钟,再发放SCL-90量表,笔者的指导语:以下表格中列出了有些人可能有的病痛和问题,请仔细阅读每一条,然后根据最近一星期以内下列问题影响你或使你感到苦恼的程度,在方格内选择最合适的一格,划一个钩,如“√”。请不要漏掉问题。整个过程由笔者当场回答解释问卷中问题,吸毒人员当场答卷,相互间不准交流,独立完成答卷,当场统一收卷。不要求戒毒人员署名,但收回答卷时,在答卷背后记下答卷次序,待戒毒人员离开后再在答卷记录下其姓名及答卷时间,以备统计分析时使用。共收回答卷136份,剔除填写不完整的答卷共6份,共有完整的130份资料。再从戒毒所医务室找出这130名戒毒人员的戒毒病历,进行综合分析判研。

    2.3 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吸毒人员16PF及SCL-90的各因子与中国常模的比较采用单样本t检验;不同性别、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及吸毒方式之间各因子分的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P<0.1为有统计学差异。

    3 结果

    3.1 人口学基本特征

表1 吸毒人员的人口学特征(n=130)

 

n

%

x±s

 

n

%

性别

 

 

 

婚姻

 

 

106

81.5

 

未婚

78

60.0

24

19.5

 

己婚

44

33.8

年龄

 

 

31.32±8.26

离异

8

6.2

职业

 

 

 

文化程度

 

 

无业

70

53.7

 

文盲

5

3.8

个体

36

27.8

 

小学

46

35.4

娱乐业

4

0.31

 

初中

69

53.1

其它

20

15.4

 

初中以上

10

7.7


    3.2 首次吸毒原因

表2 首次吸毒原因(n=130)

 

n

%

选择二项以上吸毒原因的人员

92

70.1

好奇心驱使

80

61.5

治疗疾病

4

3.1

寻求刺激

3

2.3

他人教唆

45

34.6

毒贩诱惑

6

4.6

享受

2

1.5

模仿

35

26.9

解除烦恼

49

37.7

其它

3

2.3

    3.3 吸毒人员气质类型分析

表3 吸毒人员气质类型分析(n=130)

气质类型

人数

百分比

所有对象平均分

胆质汁

60

46.15%

6.28

多血质

69

53.07

8.21

黏液质

63

48.46

6.93

抑郁质

12

9.23

2.56

    3.4 不同性别吸毒人员16PF与全国常模的分析比较

表4 吸毒人员16PF调查与全国常模比较(n=130)

16PF

男(n=106

女(n=24

吸毒人员()

全国成人常模()

吸毒人员()

全国成人常模()

A乐群性

8.12±1.83

10.02

7.65±2.36

10.90

B聪慧性

8.23±0.32

8.65

5.30±0.98

8.9

C稳定性

10.32±2.56

15.00

8.58±2.69

13.75

E恃强性

7.89±1.89

12.77

6.78±2.36

11.70

F兴奋性

11.26±3.56

12.39

9.7±2.59

12.84

G有恒性

9.06±2.65

12.63

8.15±2.35

12.46

H敢为性

14.26±1.96

11.07

12.60±2.47

10.47

I敏感性

7.96±2.30

9.65

7.89±2.45

10.68

L怀疑性

8.62±1.65

10.95

5.84±1.98

10.23

M幻想性

8.26±2.30

10.89

12.20±2.25

12.23

N世故性

8.15±2.23

9.66

6.58±2.11

9.94

O忧虑性

8.78±2.03

8.53

7.15±2.12

9.99

Q1实验性

12.98±3.66

11.50

11.08±2.58

11.19

Q2独立性

9.56±2.34

2.95

9.52±2.59

11.65

Q3自律性

7.89±2.69

12.16

6.25±2.10

12.24

Q4紧张性

12.23±2.59

10.78

9.48±3.25

11.75

    3.5 吸毒人员SCL-90与全国常模的分析比较

表5  吸毒人员SCL-90评定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心理测量表

吸毒人员

常模

t

P

躯体化

2.06±0.75

1.37±0.48

9.51

0.000

强迫

2.17±0.99

1.62±0.58

4.53

0.000

人际关系

1.99±0.84

1.65±0.51

3.63

0.000

抑郁

1.92±0.78

1.50±0.59

5.06

0.000

焦虑

2.42±0.69

1.39±0.43

7.75

0.000

敌对

1.94±0.80

1.48±0.56

5.30

0.000

恐怖

1.96±0.79

1.23±0.41

6.25

0.000

偏执

2.06±0.83

1.43±0.57

5.02

0.000

精神病性

1.86±0.84

1.29±0.42

6.02

0.000

p<0.001, 提示吸毒人员的SCL-90的各因子评分均较常模高。

    4 讨论

    本研究与戒毒所医务人员合作,使戒毒人员相信量表测定与治疗有关,与管理、执法无关,故信度较高。但本研究采取事后在每张量表记下答卷的姓名,可能会遭受道德方面的批评。同时由于研究地点为县级强制戒毒所,研究样本较少,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偏差。

    在人口学特征方面,与许多研究者的报告相一致,这里就不再展开讨论。

    在气质方面,吸毒人群中抑郁质的极少,这是以前的报告中没有出现过的,可能是由于抑郁气质的人具有谨慎,多忱虑,疑虑重重的特点。

    从卡特尔16PF的测量结果看,吸毒者有较高的敢为性、低乐群性和低兴奋性,表明吸毒人员均具有做事鲁莽,冒险敢为、主动任性、少有顾虑、喜欢探求新事物的人格特征;同时又具有孤独、冷淡、寡言的性格特点;男性实验性分值最高,说明其更激进,思想更自由。吸毒人员的恃强性,怀疑性,世故性因子数亦低于正常成人,表明吸毒人员率直,依赖性强,易顺从,随群附和,易上当,加上他们的低聪慧性和低稳定性,反映他们思想迟钝,学识浅薄,抽象思考能力弱,情绪易激动,易烦恼,在困难面前表现对挫折的耐受性差,这些都进一步证明吸毒人员辨认事非能力差,学习能力差,易受他人怂勇,易被教唆。在有恒性,自律性方面,吸毒人员的因子分数低于正常人,说明吸毒人员做事敷衍,不顾大体,缺乏奉公守法的精神,他们敢于以身试法。另外吸毒人员的低敏感性和紧张性,说明吸毒人员自持固执,冷酷,安于自足,由于过于满足而导致懒惰和效率低下。这与谭建辉等人对厦门市吸毒人员进行16PF的测量结果一致[4]。

    吸毒人员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各因子分如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均与全国常模有极显著差异,远高于常模,这和许多研究者的报告一致[4-6],反映了吸毒人员存在广泛的严重的心理障碍,各个方面均有异常。

    5 禁毒斗争中的不足之处及笔者的建议

    5.1 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孩子的社会抵抗力

    目前的禁毒教育开展是不错的,电视报刊时常出现禁毒节目,公共场所时常出现禁毒标语,户外禁毒广告时常可见,小学的思想品德教材中也出现长达8页的禁毒宣传[8]。

    然而吸毒的原因非常复杂,人格的不完整是导致吸毒的重要原因,所以塑造完整的人格是预防吸毒的最有力的措施。在我国的现行考试制度之下,分数的作用被极端地放大。近年来,决策层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收效甚微。学校的教书育人作用只发挥了一半,家长也只重视孩子的考试成绩,只要成绩好就千好万好,其实最重要的是如何做人。为此我们大声呼吁,家长学校乃至整个社会要重视素质教育,要让孩子懂得如何和父母沟通,如何对待挫折,如何应付朋辈压力,如何做出明智的决定,要提高孩子的生活技巧,要让孩子树立健康快乐的生活理念。

    5.2 清除执法盲点,提升对诱人吸毒和“零包”贩毒的打击力度

    有一个吸毒者就必然有一个带动他吸毒的人,而一个人吸毒之后,往往会为了求毒资而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绝大多数的吸毒者,第一次接触毒品时,都是由“朋友”免费提供的。如果被引诱者在开始时兴趣不高,“朋友”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引诱他上钩,而当他吸毒成瘾主动要白粉时,“朋友”就不会再有这样大方了,或者说自己没钱购粉,要他拿出钱来,由“朋友”去购白粉,这时这个“朋友”便与他共同“享受”白粉;或者在购白粉时,赚了一点;或者干脆将自己持有的白粉高价卖给他。经济条件较好、手头有钱的人,尤其是青少年是引诱的重点目标。每一个吸毒者毒资紧张时,就会毫不客气地使出这一“秘诀”,以“朋友”的身份去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如此这般,吸毒人数滚雪球似地上升[9]。 正因为看到了存在着上述问题,所以说吸毒者具有受害者的属性[1]。

    刑法第三百五十三条规定了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罪和强迫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罪,涉及未成年人的,要求从重处罚。有关资料显示,在执法实践中,这类行为很少被追究责任,这是执法工作的一大盲点,使吸毒者认为这类行为不违法而肆无忌惮。从客观上说,证实此罪主要靠被害人的指证与加害人的供词,认定十分困难,且绝大多数犯罪主体本身就是吸毒者或贩毒者,一般对其采取戒毒措施或以贩毒定罪。但笔者认为,这里主要是执法人员缺少了这一方面的意识。对公安机关来说,往往重视对贩毒行为的打击,这无可非议。但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食、注射毒品案,也是案件,并且是危害不小的案件。对这类犯罪锲而不舍的追查,对这类行为经常性的打击,对禁毒事业功不可抹。破贩毒案固然打击了毒品销售者,但只有人肯出钱购买毒品,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之下,敢于铤而走险的大有人在,抓了一个个一批批的贩毒者,又会冒出一个个一批批的新贩毒者。而查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案则可以限制、萎缩毒品消费市场。假如有一天,没有人要吸海洛因了,海洛因没人要买了,看有谁还要去贩卖海洛因?所以执法机关尤其是公安机关基层办案部门在日常工作应充分重视这项工作,在查获一个吸毒者时,要注意查清楚他如何吸上毒的,是否被他人引诱、教唆、欺骗而吸毒;是否有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行为。如果有,一定要认真追查和打击。审判机关对这类犯罪也应从重量刑,因为诱人吸毒罪孽深重。同时要适时地公布一些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案,大张旗鼓地宣传,让大家都知道“诱人吸毒”也是犯罪。

    就海洛因的流转环节而言,原料—生产—批发的环节在国外,我们鞭长莫及;在批发—零售环节,我们抓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贩毒分子,效果并不明显。实际上,以公安机关现有的人、财、物力仅能缴获现有吸毒人员实际吸毒量的11%左右,并且缴获毒品的绝对量与遏制毒品也没有成正比关系。那么,我们能否从零售—消费者这一环节入手,将这一环节完全阻断呢?

    各地公安机关在日常工作中对“零包”贩毒也坚持经常性的打击,但并没有从切断海洛因流转环节去认识这一问题。在奖励机制上重大案轻小案,破获特大案件伴之而来的是立功、嘉奖,侦查人员趋利避害,采取抓大放小做法。为了破大案,往往对的“零包”贩毒行为采取睁一眼闭一眼的态度,还有大量以贩养吸的瘾君子,尤其是哪些重度残疾、严重传染病的吸毒者近乎公开地“零包”贩毒。这一事实使得新增吸毒人数随着缴获毒品量上升而上升。

    5.3  突出对戒毒长期效果的考核,将治疗社区模式(TC)引入强制戒毒所和劳教戒毒所

    目前,我国的戒毒机构有强制戒毒所、劳教戒毒所、自愿戒毒所。强制戒毒是一项行政强制措施,强制戒毒所由公安机关管理,强制戒除毒瘾后又复吸的,予于劳教戒毒,劳教戒毒由司法行政机关主管,自愿戒毒所由卫生系统管理或依附于强制戒毒所。高复吸率是三大戒毒机构共同的尴尬,研究者甚至于业内人士对目前的戒毒模式批评颇多。

    阅读文献材料,给合实践工作,笔者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对戒毒机构的戒毒效果进行考核。 而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有:(1)戒毒治疗的效果难于测定,难以考核。(2)公安司法部门是执法部门,按其本身原有的理念来管理戒毒工作,把戒毒治疗当成执法,没有考虑到吸毒者既是违法者,又是受害者,更是病人。(3)自愿戒毒所是大多只提供生理脱毒服务。由于没有对戒毒效果进行考核,戒毒所之间也没有开展竞争,目前的强制戒毒所、劳教戒毒所对戒毒效果漠不关心,仅是努力争取在戒毒所内断绝毒品。当然也不少有识之士为提高戒毒效果进行不懈的努力。但由于机制上的原因,这些尝试都是热闹了一阵子后便没有下文。

  突出对戒毒效果考核,势在必行。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1)先对戒毒行业人员进行一次全员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在此基础上实行戒毒行业准入制度。(2)每个戒毒所都配备心理卫生专业人员。正如前述所论证,吸毒的主要原因在于心理,要提高戒毒效果就得从心理角度入手。(3)建立戒毒效果的考核制度。管理部门应深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来。(4)适当地引入竞争机制,如在吸毒者生理脱瘾后,由吸毒者家属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强制或劳教戒毒的场所。

    在解决了人员和机制的问题后,我们可以将国外的治疗社区(TC)模式引入强制戒毒所和劳教戒毒所。美国的凤凰村、日顶村和中国云南的戴托普运用治疗社区模式取得巨大的成功。TC模式将戒毒者看做居住者,每个人在社区内有自己的工作,通过居住治疗重新审视自己的人格、行为、情绪、精神等方面的问题,在这期间,戒毒者接受了心理、职业等一系列的辅导,学习各种知识并接受多种技能培训,其治疗过程就是帮助吸毒者重新社会化的过程。TC模式也有自身的不足之处,由于没有强制约束力,TC治疗管理难度大,一年脱失率达70-90%,而我国的强制戒毒人员、劳教戒毒人员身就是被强制约束的,把TC模式引入我国强制戒毒所、劳教戒毒所,将极大地提高戒毒效果。

    5.4 建立遏制毒品网络和“社工”队伍,落实帮教工作

    据吸毒者自述,复吸的主要原因是打发无聊时间、解除烦恼、总想再吸一口[90],而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的最大难题是职业和生活来源问题[11],安排正当职业,使得他们脱离毒品环境和吸毒朋友,充实自己,找到另外的精神寄托和对自己家庭责任,其成效不言而喻[12-14]。

    在国外及我国的香港、澳门地区,帮教工作都是由社会义工负责,在我国各级政府中一般设有禁毒办,负责落实帮教工作。这也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中国特色。但帮教的效果并不理想,为此笔者建议:(1)建立全国性的遏制吸毒计算机网络。以解决当今社会人、财、物大流动背景下帮教落实难的问题。发给每位戒毒出所人员一张帮教卡,将每个戒毒人员的基本情况录入网络服务器,出所的戒毒人员可以自由的流动,但必须定期到帮教网点接受帮教和尿检。(2)成立“社工”队伍。吸收专职禁毒社工和禁毒志愿者,经培训后让他们走进千家万户:一方面帮助吸毒者,一方面提高全民的拒毒能力。(3)向吸毒者家属灌输戒毒知识。吸毒者家属是戒毒帮教的中坚力量,应该与其家属进行沟通。

    5.5 树立减少毒品危害的理念

    由于吸毒现象将长期存在,而吸毒也为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尤其吸毒使得艾滋病高速传播,我国40.8%的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为静脉吸毒者,毒品的泛滥将公共卫生会出巨大的代价[15-16]。目前国际社会普通采取减少吸毒危害的政策,澳大利严为吸毒者提供了针具交换、药物替代治疗、发放安全套等服务,取得良好成效[17]。我国政府也于2005年在浙江等地开展美沙酮替代维持的试点工作,但愿此项工作能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存仪.国务院办公室新闻发布会的讲话.人民公安报,2006.6.22
2 Jordi cami,Magi farre.  Mechanisms of disease  drug addiction [J]  N Engl J Med ,2003:975-986
3 王柏艳.脱毒后社会照管模式的初步思考.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1999,6:41-43
4 谭剑辉,金林,刘开成等. 厦门市86例吸毒人员的16PF人格分析.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5,11(5):363-365
5 梁剑芳、海洛因依赖者心理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4、10(6):341
6 刘长宁、王西建、王新瑞等。吸毒强制戒毒康复期SCL-90调查分析。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3、9(1):31
7 朱伟俊,陈雄斌,陈建洪,等.海洛因依赖者的医学应对方式及个性特征研究.浙江公安监管信息网,2006
8 朱保莉主编. 义务教育六年制思想品德小学课本第十二册.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61-68
9 纪康宝主编. 毒品危害与禁毒执法全书. 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2002:3-242,1225
10 李晓东,麦创富,文华等. 戒毒人员的戒毒与操守.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5,14(3):226-228
11 苏中华,郝伟,成义仁等. 408名社区吸毒人员操守保持的相关因素分析.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5,14(3):223-225
12 Woody GE, Research findings on psychotherapy of addictive disorders. Am J Addict,
2003,12(2):19-16
13 Friedmann PD, Lemon SC, Durkin EM, et al. Trends in comprehensive service availability in outpatient drug abuse treatment. J Subst Abuse Treat, 2003,24(1):81-88
14 赵敏,郝伟,杨德森等. 海洛因依赖者复吸相关因素的前瞻性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9(2):81-83
15 National Narcotics Control Committee. Annual report on drug control in China. NNCC,2005:1-16
16 曾岚,汤泽林. 毒品泛滥的社会危害及预防控制.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4,10(5):306-310
17 陈兴友,王洪儒. 澳大利亚减少毒品危害情况的考察.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5,14(4):309-312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