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资源 > 禁毒史、戒毒史 > 正文
禁毒史、戒毒史
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
毒品与禁毒史话
2007-09-16 08:17:34 来自:东莞阳光网 作者: 阅读量:1

  林则徐销烟池为纪念林则除禁烟及中国人民抵抗外国侵略的英雄业绩而建,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当众用“浸化”的方法在此销毁。现在的销烟池是1957年重建的。博物馆内实物和史料展现了鸦片战争一幅幅场景,令人难以忘怀。

[[image1]]

林则徐销烟池

  在东莞太平镇口。销烟池南临珠江,北靠牛背山,西为镇口关隘。19世纪30年代英国、葡萄牙等武装走私鸦片进入我国南方边陲。大量鸦片运入,危害我国人民健康,无数银了流出国外,害得国弱民穷。 清道光帝接受林则徐禁烟奏折,特派林则徐赴广州查办,迫使外国鸦片商在虎门交出了鸦片2万多箱,共重1175吨。为了销毁这些害人的毒品,特意筑了两个大池子,长宽各45米。池底平铺石板,四周栏桩钉板,池旁开一涵洞,池后通一水沟。销毁鸦片烟时,先将池内蓄水,撒盐成浓盐卤水,将鸦片分批投入池内,用浓卤水溶化。然后再投入生石灰搅拌,马上引起反应。爆炸开了,使其分解销蚀。最后把这些混合废品残渣用江水冲走,涓滴不留。三个星期后,终于销毁殆尽。当时(1839年6月3日到25日)销烟池中的池板、木桩等遗物现陈列在池旁的鸦片战争博物馆里。

  销烟池旁这立有“鸦片战争门人民抗英念碑”一座。博物馆运用了141件实物、130幅历史照片、19个图表以及12幅大型油画和3个大型场景,生动形象地再现了150多年前震惊中外的战争场景。 与虎门销烟池相距10公里的虎门沙角炮台,那里正好是珠江出海穿鼻洋的咽喉处。它北通黄埔,形势险要,称为虎门要塞。清康熙年间就有炮台,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关天培等即在虎门两岸及海口、岛峡处修筑布防炮台11座,置有大炮300多门。中英鸦片战争期间,虎门炮台屡屡击退来犯的英国侵略军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虎门要塞现仍保留沙角泡台和威远炮台,可供参观和凭吊。

  现所称的沙角炮台是指位于虎门海口东岸沙角山诸炮台的总称。它与大角炮台斜峙相对,是虎门海口的第一道防线。现存的沙角炮台主要有沙角炮台门楼、濒海台、临高台、捕鱼台、仑山炮台等。

  沙角炮台始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台面朝西,台周长42丈,台上炮洞11个,配大小生炮11门,台正门配炮位1个,配炮一门,另贮500斤生铁炮一门。守台官兵31名,台上神堂官厅4间,官房3间,兵房17间。台面,垛口,炮洞均由粗石砌成。沙角炮台与西岸大角炮台相对峙,构筑虎门海口第一重门户。道光十四年(1834年),关天培就任广东水师提督后,着手整顿并加强虎门海口防务。考虑沙角与大角之间水位宽,炮弹打不到江中,遂将沙角、大角炮台改为瞭望号令台,并在沙角山顶建望海楼一座,楼前竖一高杆,派兵日夜瞭望。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1月7日,沙角之战失败,陈连升父子等清军将士以身殉国,炮台被英军所毁。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修复。咸丰六年(1856年)再次被英军所毁。光绪年间(1883—1889年)对炮台进行大规模的修复、扩建。先后在白草山、捕鱼山、仑山、蜈蚣山、旗山、龟山、白鹤山、狮子山、象山、凤凰山修建了10处炮台。这些炮台依山排列,面向大海,形成规模庞大的沙角炮台防御体系。

[[image2]]

沙角泡台

  沙角炮台门楼:光绪年间,虎门炮台含沙角得到大规模修复和扩建。沙角炮台门楼是两广总督张之洞筹办广东海防时,于光绪十年(1884年)由兵部尚书彭玉麟题字、水师提督娄云庆主持修建。门楼高8.36米,门楼背后有一个阅兵点将台。

[[image3]]

濒海台

  濒海台: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被毁沙角炮台的旧址上改建而成的。该台有3个用水泥、砂石、混凝土筑就的炮位,安放3门大炮。濒海台濒临珠江出入口水道,兼扼进入太平墟三门口的要冲,与第二道防线之威远炮台遥相呼应。

  临高台:光绪十一年(1885年)建造,位于濒海台上方旗山山腰,为明台暗室组合,明台处安放大炮;炮巷深长,两侧暗室为弹药库和兵房。炮位系水泥、砂石、混凝土筑成;暗巷暗室用石砖叠砌。临高台居高临下,补充濒海台之不足,又与之一气相连,声威互壮,扼守相宜。

  捕鱼台:光绪九年(1883年)扩建,位于旗山东边的捕鱼山上。捕鱼台由前捕鱼台、后捕鱼台、左捕鱼台、右捕鱼台4台组成。4台一字排开,隐藏山中,为暗堡式炮台。穿山暗道为砖石砌墙,灰沙粉刷,水泥沙石铺地;暗台方木支撑盖顶,顶部拱圆。沙角诸台以捕鱼台规模最大,亦保存最为完整,有门楼一座,护墙围绕,颇为壮观。

  仑山炮台:仑山炮台始建于光绪十年(1884年),设了有炮位五个,每个炮位有暗道相通,四周设有围墙;炮台还设有烽火台、兵房、军械弹库等设施。

  威远岛诸炮台旧址

  威远岛诸炮台指分布于虎门海口东岸威远岛(原称亚娘鞋岛)上近代虎门最密集的防御工事——威远岛炮台群。包括威远炮台、靖远炮台、镇远炮台、南山炮台、蛇头湾炮台和鹅夷炮台等。其中靖远炮台是鸦片战争时期虎门炮台中规模最大、配炮最多的一座炮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就在靖远炮台壮烈牺牲。

[[image4]]

威远炮台

  威远炮台:威远炮台是在南山炮台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南山炮台系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建,位于亚娘鞋岛南山左脉山腰,台周五十二丈五尺,台上炮位十二个,安放大小生铁炮十二门。炮洞石砌,台面垛口均为砖砌。为加强海防力量,道光十五年(1835年)邓廷桢、关天培奏准于原台前海滩上加筑三合土月台一座,面宽六十丈,炮位增至四十个,是为威远月台(威远炮台)。现对游人开放的威远月台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重修的炮台,有二十六个土炮位和三个洋炮位以及短距离射击的枪眼。

  靖远炮台:位于镇远炮台与威远炮台之间的靖远炮台为鸦片战争时期虎门炮台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炮台,道光十九年(1839)由邓廷桢、关天培奏准筹建。炮台东距威远炮台五丈五尺,西距镇远炮台七十六丈。靖远炮台台面平宽六十三丈,台基用青麻石横、顺、丁、钩密砌,垛墙高六尺五寸,厚五尺,以三合土筑成;台上设炮洞60个,安放大小铁炮60门;台后石砌围墙一道,自山麓直达山顶,共长九十一丈,高一丈二尺;炮台官厅一座5间,皆由青砖砌筑。靖远炮台高深坚固,俯临道木排铁链,与威远、镇远一气相连,与江中横档炮台两边对峙,加上岛上永安炮台和对岸巩固炮台组成虎门第二道防线。1841年2月26日,壮烈的虎门之战打响,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坐镇靖远炮台指挥作战,最后血染战袍,以身殉国。炮台陷落,英军大肆破坏,1843年修复。1856年又被英军破坏,光绪七年(1881)修复。由于诸多原因,炮台旧址至今仅存敌台台基、露天炮位、后围墙、暗室、暗道及兵房遗址。

  蛇头湾炮台:镇远炮台北边为蛇头湾炮台。建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1856年被英军破坏,1883年修复。蛇头湾炮台由两个露天炮位组成,一左一右。整座炮台有围墙环护,墙厚部可达1.2米,里有暗道、暗室、营房、开阔的操兵场。蛇头湾炮台的建立使原来的“三远”炮台如虎添翼,再加江中横档岛上的横档炮台,3处形如“品”字,所辖水域为出入广州之咽喉。

  南山顶炮台:南山顶炮台位于南山至高点,始建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光绪九年(1883年)虎门炮台大修时重建。炮台成方形,全长123米,中宽30米,四周建有三合土围墙,炮台围墙布满枪眼,中设兵房。现存的南山顶炮台围墙多处崩塌,兵房已毁,有一门德国克虏伯大炮,炮长9.4米,重4.2万斤。

  定洋炮台:定洋炮台又称“鹅夷炮台”,建于光绪七年(1881)春,位于威远岛东南端之鹅山上,与第一道防线的沙角炮台遥相对应,扼守从三门口进入太平河道之要冲。定洋炮台设有3个炮位,两主炮位共通一暗道,暗道内有3间暗房,为贮弹室。

  威远岛诸炮台虽有在山顶、有在山腰、有的在山脚,分布广,但都有古道相连,有的还有暗道相通,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防御体系。威远岛诸炮台与江心的上、下横档炮台及珠江西岸的诸炮台形成了虎门炮台的第二、第三道防线,扼进出广州的咽喉,是鸦片战争时期最为严密的防御要塞,在鸦片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