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流调监测 > 流行病学调查 > 正文
流行病学调查
强制戒毒人员自信调查研究
流行病学调查
2007-07-16 15:59:23 来自:彭凌飞 温州市强制戒毒所 作者: 阅读量:1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初复吸戒毒人员的自信程度和自信差异。从单吸戒毒人群中随机抽取60名,从复吸戒毒人群中随机抽取40名,对所有病例用《强制戒毒人员戒断自信量表》进行测评。结果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5。结果显示复吸组与初吸组自信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初吸 复吸 自信 培养

    1 引言

    联合国毒品监督机构去年三月份公布的一份年底报告指出,目前全球经常性和综合性毒品使用者已达2亿之多,截止2004年底我国现有吸毒人员79.1万,而脱毒后半年内复吸率高达90%以上[1]。初吸对象是指:滥用精神活性物质第一次被公安机关抓获并被强制戒毒的吸毒人员。复吸对象指:强制戒毒人员在撤消强制戒毒决定后,再次滥用精神活性物质,被公安机关抓获并被强制戒毒的吸毒人员。笔者企图证实单复吸人群在自信程度上存在差异。通过分析原因提出建议。
 
    2 对象和方法

    2.1 被试:采用随机抽样法,分别从温州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初吸、复吸戒毒人员中随机抽取40名和60名被试。其中初吸戒毒人员女20名,男20名,复吸戒毒人员女30名,男30名。所有被试中没有文盲。实发量表100份,有效量表91份,其中初吸36份,复吸55份。

    2.2 材料:采用自编的匿名量表《强制戒毒人员戒断自信量表》。该量表为自评量表,由28个条目组成,劈半信度系数为0.82。

    2.3 措施:我与2005年8月3日上午对被试进行《强制戒毒人员戒断自信量表》测试。被试按照指导语独立填写,没有时间限制。被试填写完后,作者统一评分。为保证问卷完成的质量,我向被试详细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并保证调查结果保密。
 
    3 结果与分析

    数据如下图所示(略),以上数据经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P<0.05,初吸、复吸人员之间自信程度有显著差异。如图(略)

    初吸与复吸存在显著性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3.1 稽延性戒断症状

    脱瘾治疗后,无论是冻火鸡疗法,还是替代递减法,外源性阿片类物质逐渐消除,内源位阿片类物质的合成及阿片受体数量的增加在短期内均难以恢复到正常水平,体内神经体液免疫系统功能仍会出现紊乱,从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机体可出现慢性戒断症状,即稽延性戒断症状[2]。大多数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情绪波动,心情不佳,烦躁不安,浑身酥软无力,骨关节和肌肉疼痛。由于毒品的正强化和负强化作用,只要症状一出现,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毒品,只要一口,所有症状便可顷刻间烟消云散。这类症状对于初吸学员是一过性,其程度也较轻。而复吸学员由于用药时间长,剂量也大,因而稽延性症状也重,特别是睡眠障碍和心境障碍让其“寝食难安”。因而他们对戒断的自信也就相应的降低了。

    3.2 戒毒后的自身压力

    一般来说,强制戒毒人员都有过一个类似的经历。初次尝试海洛因体验到用药的“欣快感”或某种特殊的感觉——为追求这种感觉而再次反复用药——机体耐受力的产生,也形成了对毒品的依赖性,同时“欣快感”下降或出现次数减少——增加毒品的用量或改变用药方式——整个生活以毒为中心——家庭功能、职业功能、社会功能受到影响——被他人察觉举报或被毒友举报,或自首,被公安机关抓获,并被执行强制戒毒。特别是初吸人员他们是第一次尝到戒断综合症给他们带来的痛苦,也是第一次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可以说此时的吸毒人员非常清楚除了对“欣快感”的追求是没有任何一种理由,内心的和外界的,支持他们吸毒的。在这种来自外界和内心的压力下,绝大多数吸毒人员是会真心选择戒毒的,此时表现出来的一是决心大,二是戒毒期望高,三是戒毒有行动。应该看到此时的吸毒人员的决心和行动当中有许多不假,至少当时是真的,因为他们的确是那么想的。复吸人员“劳教——出所——劳教”已成为他们的生活模式,对于戒毒他们已不抱希望,“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十分严重。

    3.3 朋友影响

    在戒毒治疗后如果不能断绝与吸毒朋友的联系,重新结识新的不吸毒的朋友,那么来自同伴的压力就会很大,会遭到各种讽刺挖苦和反面劝说,如“一日朋友,终生道友”,“毒是戒不掉的,早晚都要复吸的”,“已经戒了好久了,再吸一口没什么关系,反正不会上瘾”……如此种种,随着时间一长,意志便消沉了,若此时受到某种心理因素的驱使和意外事件的影响,势必心动,既为减轻同伴间的压力,又能满足潜在的对海洛因的渴求,有时甚至是免费招待,吸上几口自然就不足为奇了。然而阀门一经打开就很难再自行关闭。再成瘾也是个时间问题。初吸学员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完整的,他们对戒断毒瘾也是充满信心,他们接受也希望家人给他们介绍不吸毒的朋友。复吸学员是二进宫,三进宫,“劳教——出所——吸毒——再劳教”,这已是他们的生活模式,他们周围都是一些吸毒的朋友,他们已不再奢望戒掉毒瘾。

    3.4 家庭支持系统

    吸毒人员第一次被抓获后,其家庭的支持系统还是完整的。家人在接受其吸毒的现实后,不忍也不愿看到亲人就此堕落下去,经过吸毒人员的一番“彻底”悔悟的宣扬后,对其戒除毒瘾也是有信心的。而复吸人员由于长时间使用毒品,他们的行为让家人一次又一次地伤心,使得他们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紧张、对立、相互不信任和不接纳的恶化状态,家庭各成员的角色发生错位和混乱,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明显地出现问题。因而相比之下,复吸人员自信度明显低于初吸人员。

    3.5 社会不接纳

    吸毒是一种恶习,是一种贪图个人享乐,同时危害社会和他人的罪恶行为。由于吸毒者这个---文化群体具有强制觅药性的行为,表现为骗、抢、偷、淫等手段,而这些行为严重扰乱了社会治安,干扰了家人及周围人群的生活,于是他们便成了一个人人厌恶的群体,完全与主流社会背道而驰。由于毒品的易多发性,复吸人员多次戒毒不得成功,渐渐使人们对他们,能够真正戒断失去信心。联系他们既往的不良行为,人们对他们完全不信任,哪怕他们在某一次确实戒掉了,社会仍不相信他们,对他们冷眼相看,甚至冷言挖苦,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社会的歧视令他们想找工作无单位接受,想作生意没有商业伙伴,经济来源断,生活陷于困境,前途渺茫,看不到希望,从而自信心日渐降低。
 
    4 建议

    戒毒人员的稳定性很差,在受到各种挫折和打击,以及其他精神刺激,如家庭的冷落,社会歧视,工作问题,经济问题等,更易引起情绪不稳,心烦,悲观和缺乏自信,所以培养复吸人员的自信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 家庭和社会方面  家庭的抛弃和社会的唾弃也会促使戒毒人员重新寻找毒品寄托,据医生说,戒毒者心理上会变得十分脆弱,性情也会变得很偏执,从戒毒机构出来后,社会上对他们授以歧视的目光,管他们叫“白粉仔”,许多单位都不愿意录用他们,给他们工作。他们因此终日无所事事,如果家庭对他们持弃之不理的态度,他们极容易持破罐子破摔,再次投靠毒品。因此,戒毒不仅是戒毒者一个人的事,它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

    首先,社会要为戒毒者提供重塑新生所需的必要条件,(如就业等)。其次,社会及家庭应对戒毒者给予关心和温暖,并进行监督,以促其能够处于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中,从而彻底远离毒品。

    4.2 管教人员的管教方式  善于运用表扬与肯定的方式,鼓励激励,树立吸毒人员的自信心。对吸毒人员在戒毒过程中的各种积极表现,哪怕是十分细微的进步,都要采取一定的方式给予及时的,恰当的评价和承认,并适时地提出新的要求。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吸毒人员不等同与正常的人群,吸毒人员的生理和心理的异常性是吸毒者本身的脆弱性造成的。在批评其缺点和优点时,也要适当肯定本身其积极因素,做到批评中有鼓励,引导他们走出误区,重新树起生活的风帆。

    4.3 在强制戒毒期间采取多种方法对戒毒学员进行心理康复  戒毒人员的心理康复应贯彻戒毒的整个过程(包括生理脱毒、身体康复和回归社会三个部分)。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方法组织戒毒人员进行心理康复训练十分必要和有效。

    4.3.1 系统脱敏

    系统脱敏是最广泛应用的行为疗法之一,是由沃尔甫最先提出及应用的,主要用于来访者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下产生超出一般的焦虑或恐怖状态。利用的是交互抑制的原理或反条件作用的原理以达到治疗的目的[3]。具有安全,可靠,无禁忌症等特点,可广泛用于戒毒治疗期间的不良反映。

    4.3.2 小组角色扮演

    通过小组内吸毒人员的人际相互作用,在咨询师的引导下,促使个体在交往的过程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提高吸毒人员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和应付社会心理压力能力,促进吸毒人员的身心健康。

    4.4 树立目标,戒毒有榜样  吸毒人员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并非决定吸毒者万事无成。吸毒者也有自尊心,善于发现吸毒自卑者的长处,帮助他们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和行为计划,给予积极心理暗示是使吸毒人员找回自信克服自卑心理有效手段。在制定目标时,一定要结合吸毒人员实际,比如对初吸人员要首先端正对戒毒的认识,深刻认识毒品的危害,心理树立戒毒的决心而对复吸人员要教其勇敢的面对现实,面对难关,从而重新戒毒的鼓起。在戒毒的过程中,采取吸毒人员现生说法,特别是树立已戒毒人员的典型,对吸毒人员自卑心理的作用是巨大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树立典型教育的工作中,要以戒毒人员身边发生的成功事例为教材,近距离地增强他们在学习中的可信程度和可模仿性。克服目前教育方式中“ 重形式轻效果”的缺陷。同时,在场所内有必要加强对戒毒劳教人员的美育教育,情趣教育,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以往我们在工作中没有很好地落实教育制度的各项要求,使戒毒劳教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相对滞后,加上一些陈旧的教学方法长期使用,使戒毒劳教人员对戒毒教育无法产生学习的兴趣。

    4.5 巩固初吸人员的自信  在此次调查中,初吸人员中15分以下的有两人,只占总数的5.6%,21~25分的占了44.4%,26分以上占22.2%。通过六个月的强制戒毒,66.6%的学员都树立起了彻底戒除毒瘾的信念,而出所后如何巩固这些人的自信心需要吸毒者家庭、社会等几个方面的协调和合作。

    4.5.1 家庭介入。家庭介入一要早,二要全。早就是尽早介入,从一开始就形成家庭、医务人员、脱毒者三方面的协调与合作。全是指家庭介入要全面,要了解戒毒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心理和身体康复、道德价值观的改造、知识技能的传授,并且要在康复治疗的全过程自始至终介入,永不放弃。

    家庭介入对家庭成员来说是项苦差事,对下面这些具体要求应严格执行,经常对照检查。这些内容有:(1)为人要诚实,为脱毒者树立一个榜样,榜样的力量有时是无穷的;(2)要善于理解他人,具备爱心和耐心,不可操之过急;(3)经常来往,按时联系,对脱毒者和医务人员的要求和期望要及时转告,沟通和汇报有关情况;(4)不可让脱毒者擅自服药饮酒,切断脱毒者与原朋友的一切联系;(5)不可随便给脱毒者现金和支票,不得打骂攻击和歧视脱毒者,或是粗暴言语侮辱之;(6)认真监督脱毒者的操行,及按时督促服用必须的治疗药品,如纳曲酮等。有报道家庭的后期配合可使脱毒者的半年复吸率降低到20个百分点。[4]

    4.5.2 社会帮教。作好社会帮教工作,是降低戒毒人员复吸率的关键。戒毒人员出所后回归社会,溶入社会,;离不开社会的帮教,从广义上讲,社会帮教也是戒毒工作的一部分,是对戒毒人员继续强化心理治疗、监督、帮助其彻底戒除毒瘾的一项重要工作。社会各方都应对戒毒者给予关心、帮助和教育,定期随访尿检,了解戒毒者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情况,使他们树立坚决戒毒、防止复吸的信心和决心。同时,帮助解决戒毒者的一些实际困难,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使其能保持良好、健康的精神状态,重新生活。

    大多数戒毒人员受教育程度不高,好逸恶劳思想占据了他们的头脑,戒毒人员的家庭和生活环境中,缺少高尚的生活情趣。我省一些地区打麻将等赌博成风。社区内应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鼓励居民热爱生活,珍惜美好的家园,消灭产生吸毒现象的温床。劳教机关在和戒毒劳教人员的亲属签订帮教协议时,应该对劳教人员的亲属提出这方面的要求。让他们除了关心和爱护戒毒人员,还应该改善家庭成员生活的情趣,为戒毒劳教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环境。吸毒人员非常依赖自己的生活环境,他们渴望回到原来的生活环境中去,在场所内他们最关心的事是解教时间,这是他们在场所内保持操守的基本动力。在戒毒教育中应鼓励戒毒劳教人员正确地面对社会困难,同时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他们树立新的形象和取得社会的信任,在回归社会前对他们进行重新融入社会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为了帮助戒毒劳教人员树立起戒毒的信心和适应回归社会后的生活,让他们到社会上参与一些如帮助孤寡老人、社会福利院的工作,使社会帮教工作走出大墙外,让戒毒人员感觉到自己对社会是有用的,他们是能够帮助别人的,使他们树立起信心,通过这种方法帮助戒毒人员重新树立形象,也让社会改变对他们的偏见,接纳他们。复吸行为的产生的时机主要是在一些诱因形成之后。这些诱因包括场景、人物、环境等。许多本来已经康复的人员之所以很快的复吸,主要是因为他自己没有抵御诱因的能力。因而我们在戒毒教育中还应该着重加强他们对这些诱因的抵御训练。这个训练应该是系统的,全面的,要把它作为戒毒劳教人员必学的一项内容,在训练时要着重激发他们抵御诱因的主动性。在出所教育中开展拒绝诱惑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 讨论

    除了初复吸戒毒人员自信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外,戒毒人员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呢?由于社会性别因素,吸毒女性的心理压力比男性更大,大多数不能过上正常的婚姻生活。据一份专家调查报告,女性吸毒者平均年龄在22~23之间,比同一地点的男性平均年龄少3~4岁,高中以下文化居多,一半以上未婚,她们面临结婚和生育的问题。

    此次调查中初复吸戒毒人员自信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初吸人员的自信度明显高于复吸人员,如何鉴别初吸人员是否有迎合戒毒所工作人员的心理,还需进一步鉴别,是否可在《吸毒人员自信量表》中添加一些测谎题?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