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流调监测 > 流行病学调查 > 正文
流行病学调查
场所内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现状调查及管理治疗对策
2015-03-04 19:59:36 来自:上海戒毒 作者:刘志杰 赵荣 蒋建平 阅读量:1

  一、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简介

  (一)精神活性物质及分类

  精神活性物质是指摄入人体后影响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心理过程的物质,戒毒场所内所引起精神障碍的精神活性物质主要指新型毒品。根据新型毒品的药理学性质可分为四类:一是以中枢兴奋作用为主,代表物质包括甲基苯丙胺(冰毒)在内的苯丙胺类兴奋剂;二是致幻剂,代表物质有麦角酰二乙胺(LSD)、麦司卡林和分离性麻醉剂(苯环利啶和氯胺酮);三是兼具兴奋和致幻作用,代表物质是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MDMA,我国俗称“摇头丸”);四是一些以中枢抑制作用为主的物质,包括三唑仑、氟硝安定和γ-羟丁酸等。

  (二)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及分类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是指与精神活性物质相关的精神障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精神活性物质使用障碍(物质依赖障碍和物质滥用);另一类是精神活性物质所致障碍,包括精神活性物质中毒,精神活性物质戒断反应,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谵妄、持久性痴呆、持久性遗忘障碍、精神病性障碍、心境障碍、焦虑障碍、性功能障碍和睡眠障碍等。

  二、场所内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者特征描述及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戒毒人员现状调查

  (一)场所内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者特征描述

  近几年来,我所收容的戒毒人员中,以吸食摇头丸、冰毒为代表的苯丙胺类兴奋剂和氯胺酮(K粉)等新型毒品的占80%以上。为了解滥用这类毒品人群的人格特征,青东医院对今年上半年来因各种疾病收住入院的30例吸食新型毒品滥用者进行了调查研究。

  1、调查对象。30例吸食新型毒品的戒毒人员均符合CCMD-3物质滥用的诊断标准,无脑器质性疾病,既往无精神病史,也无精神病家族史,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中摇头丸滥用者2人,冰毒滥用者14人,K粉滥用者10人,混合使用冰毒及K粉者4人。年龄24—53岁,平均35.8岁,全部为男性。学历初中l8人,高中6人,大专4人,本科或以上2人。无业l4人,个体l2人,其他4人。未婚24人,已婚5人,离异1人。

  2、调查方法。30人均于入院后第5天,在意识清晰、情绪稳定状况下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成人)(EPQ)对研究对象进行个性评价,主要调查内外向(E)、神经质(N)、精神质(P)三个个性维度。所有测试均在相同环境下用统一指导语进行。测试结束后根据各分量表的计分键统计出原始分,并与中国常模进行比较。

  3、调查结果。新型毒品滥用组与中国常模EPQ各量表分并经统计学处理。从表中可以看出新型毒品滥用者在内外倾向性及情绪稳定性两方面的平均分,即E、N量表分均高于中国常模(P<0.01)。表明测试的新型毒品滥用组的人格与正常对照有显着偏离,具有统计学意义。

  从青东医院调查的30例吸食新型毒品的戒毒人员中可以看出,目前新型毒品滥用群体以青壮年居多,并不乏高学历者。从结果分析显示EPQ评分E、N量表分显着高于中国常模(P<0.01),提示新型毒品滥用者的人格特征属外倾-不稳定型,性格常表现为敏感多疑、紧张、焦虑不安、易激惹、控制力差、行事轻率、喜冒险、情绪波动大,易反应强烈甚至出现攻击行为。推测外倾-不稳定型人格特征可能是新型毒品滥用的易感因素:社会适应能力差、过度敏感、冲动、对挫折和外界刺激的低耐受性,容易导致患者期望通过毒品的刺激和麻醉来满足自我,脱离现实。一旦离开毒品又可能出现戒断症状,从而加重不良的情绪反应,这种恶性循环又可能导致吸毒者不断陷入毒品深渊不能自拔。另外,滥用者长期吸食苯丙胺类兴奋剂或氯胺酮等新型毒品,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多种神经递质释放的改变,又可引起滥用者产生诸如焦虑、抑郁情绪及幻觉、妄想等严重精神症状和许多躯体症状。因此推测,新型毒品滥用可能又是滥用者人格改变和外倾-不稳定型人格特征的促进因素。

  (二)场所内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戒毒人员临床调查分析

  截至2013年4月1日,我所经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明确诊断为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戒毒人员16人,经两医院诊断为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戒毒人员10人。下面根据上述26例精神障碍戒毒人员临床资料进行临床调查分析。

  1、26例调查对象均符合CCMD-3中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既往无精神障碍及严重躯体疾病史,无其他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史。调查方法以自编调查表,包括人口学资料、毒品滥用史、精神症状、实验室检查等。

  2、调查结果

  (1)一般情况。人口学资料:26例均为男性;年龄22~43岁,平均(28±8)岁,其中35岁以下22例(88%),未婚17例,已婚7例,离婚2例;文化程度:初中11例,高中7例,小学3例,大专5例;职业:无业:15例,个体商人8例,工人1例,干部1例,其他1例;3例有精神病阳性家族史。吸毒情况:所有调查对象均间断使用过新型毒品(冰毒、摇头丸、麻古、K粉),其中单用K粉4例,l3例以冰毒为主,其它均为混合使用。用量每天以1~3粒为多。使用时间最短为6个月,1年以内为18例(72%),最长为7年,中位数12个月。出现精神症状至就诊时间为1-90天,平均(24.7±26.6)天。

  (2)临床表现。幻听16例,幻视9例;思维散漫8例,被害妄想23例,关系妄想6例,嫉妒妄想4例,思维被洞悉感1例;情绪不稳24例,情感淡漠1例;自语、独笑7例。

  (3)实验室检查。26例患者中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不齐2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窦性心动过速,1例。脑电图检查:中度异常2例,轻度异常5例。肝功能检查:4例肝功能(谷丙转氨酶和或胆红素)异常。肾功能检查未见异常。

  3、分析。冰毒、摇头丸、麻古均为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ATS),其作用于单胺类神经细胞突触前膜,促进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5-羟色胺(5-HT)的释放,阻止单胺类神经递质再吸收,抑制单胺氧化酶(MAO)活性,从而使突触间隙DA、NE、5-HT水平升高,从而出现欣快效应。服用后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肌肉紧张、精神亢奋、兴奋冲动、情绪激惹、嗜舞、性欲亢进、偏执、幻觉、自我约束下降、甚至暴力倾向等。长期服用会产生慢性中毒,造成体重减轻和精神异常。K粉可抑制丘脑-新皮层系统,对大脑边缘系统有兴奋作用,吸食后会出现兴奋过度、精神恍惚、讲话含糊不清、甚至出现幻视、幻听和精神分裂症状。多种毒品混合使用可产生相加的“协同”效应,即1+1>2。

  26例患者以青年为主(35岁以下占88%),文化程度偏低,无固定职业,年轻人追求刺激、盲从或好奇容易沾染毒品。26例中精神症状以幻觉、妄想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8例出现思维散漫、7例有自言自语、1例有思维被洞悉感,其症状应与精神分裂症相鉴别。在经精卫中心治疗半年后的5例病例中,2例仍有妄想,1例有幻听、情感淡漠,其社会功能下降,推测可能为长期(3年以上)滥用毒品导致器质性损害有关。

  新型毒品同时会对人体心、脑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本组病例心电图异常率为19%,脑电图异常率为27%。

  新型毒品所致抑郁精神症状。这是停药后出现的最常见的精神症状,26例患者中有7例表现为抑郁的精神症状。由于使用新型毒品后最大的特点是兴奋性增加,戒断毒品后,体内血药浓度逐渐降低,兴奋点随之降低而出现此症状。这类强戒患者最危险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自伤自残自杀行为。因此,民警要注意他们的情绪变化和自杀先兆症状,一般表现为焦虑不安、失眠、沉默少语或心情豁然开朗,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方徘徊、忧郁、烦躁、拒餐、卧床不起,少数患者流露出消极悲观的语言,在与这些患者的接触中,要注意识别这些异常的动向。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