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模式 > 戒毒康复 > 正文
戒毒康复
普洱探索民间与政府融合的戒毒康复新模式
2015-01-15 22:27:35 来自:人民公安报 作者:杨树华 阅读量:1

  云南省普洱市探索的戒毒康复工作模式则是,党委政府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主要依托社会力量进行日常管理。这一戒毒模式被称为“关爱”戒毒模式,已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目前,这一戒毒模式已在普洱市思茅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推行,分别设有社区戒毒康复中心,管理对象主要是吸毒人员。澜沧县还设有普洱市重生关爱中心,集中收治患有艾滋病等疾病的吸毒人员。近日,本报记者深入普洱市,通过对戒毒人员、戒毒人员家庭、基层禁毒民警等群体的采访,剖析该模式对新形势下禁毒工作的意义。
  
  重生:对吸毒人员的“关爱”在延伸
  
  普洱市是云南省唯一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的地区,边境线长达486公里且无天然屏障,是历史上深受毒品危害的地区。这里有100余名戒毒人员,其中90%以上是艾滋病毒感染者,经戒毒康复后这里没有一个复吸的;这里是一个军事化管理的民间戒毒场所,没有高墙、没有警察……
  
  这里就是云南省普洱市重生关爱中心,前身为民间禁毒人士李继东2002年在思茅区成立的思茅重生水泥预制板厂。李继东说,一开始自己的工厂只是想找一些工资低廉的工人,刚好当时普洱市的强制戒毒所也在进行以劳养所、生产自救的探索,双方就协议让一些戒毒学员脱毒期满后到水泥预制板厂工作,作为他们康复治疗、回归社会的一个环节。工厂与戒毒人员签署用工合同并向他们支付劳务费,当时接收了70名戒毒人员。
  
  由于吸毒易感染艾滋病毒,2002年10月,李继东带着自己工厂的70名工人去做艾滋病检测,结果令人大吃一惊:有35人是艾滋病毒感染者。结果一出,没有感染艾滋病毒的戒毒学员全部离开了水泥预制板厂。
  
  “这些戒毒人员本身生活得并不好,他们一旦回到社会,有的会复吸,有的可能会报复社会,有的可能会扩散艾滋病,所以不能让他们就这样离开,否则后果不甚设想。”于是,自当年10月开始,李继东的水泥预制板厂开始收留感染艾滋病毒的戒毒人员,为其提供适合他们的生产劳动和巩固戒毒效果的场所。
  
  2004年,思茅市委、市政府领导到厂里调研后,对这一做法给予高度评价,决定在水泥预制板厂的基础上开展艾滋病关怀试点工作,并将35名艾滋病毒感染者纳入城市低保范围。此后,每年市政府都会给水泥预制板厂拨付戒毒工作经费。
  
  2005年,云南省红十字会向省委领导呈送的报告中指出:至当年3月,水泥预制板厂里的109名吸毒戒断者,其中HIV感染者达107名,均为30岁以下的年轻人。“李继东有爱心,具有一定管理能力,初步建立了一些由感染者自己管理自己、有一定激励机制的管理方式。”报告中这样陈述。
  
  2005年6月,思茅市政府决定,筹措600万元资金支持李继东的水泥预制板厂,将预制板厂确定为关怀感染艾滋病毒戒毒人员的普洱市重生关爱中心。
  
  2007年,普洱市决定将重生关爱中心搬迁至澜沧县的老戒毒所,政府划拨土地,由重生关爱中心自行改建,并将107名艾滋病毒感染者全部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10多年间,重生关爱中心通过组织生产自救,对戒毒学员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集中开展关怀救助,探索出了一套具有民间特色的社区戒毒康复模式。
  
  澜沧县勐朗镇党委书记罗里耀感慨地说:2012年以前,每年在春节前,镇上都要用2个月时间收戒吸毒人员,因为没有固定场所,只能借用学校校园进行强戒。若是收戒30名戒毒学员,就得从各单位抽调五六十名工作人员,每月花销高达二三十万元,成本高、效果差。即便如此,一部分学员两个月戒毒期满后尿检仍呈阳性。自2012年镇党委与重生关爱中心签订协议后,吸毒人员全部送到中心,不仅减轻了镇政府的财政负担,也把大量的人力解脱出来。
  
  这种民间与政府融合的戒毒管理模式,在普洱市下辖的几个县区推广,如孟连县、澜沧县、思茅区等县区政府先后引进普洱市重生关爱中心在本县开办戒毒康复中心,承担部分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职能。
  
  成立于2009年的孟连县社区戒毒康复中心,在原县老戒毒所的基础上,由政府投入300多万元改建而成,每年可获得60万元财政补贴。县政府还划拨建设用地、生产用地给戒毒康复中心,用来开辟菜地、鱼塘、猪圈等。迄今为止,孟连县社区戒毒康复中心累计收治自愿戒毒人员1873人次。
  
  李继东介绍,自己与思茅区政府还签订了委托书,政府按照每年每收治一名自愿戒毒学员拨付8000元的补助经费的标准,2013年共投入350万元,2014年已投入200万元,并纳入财政预算,不足部分由政府另行调拨款。
  
  思茅、澜沧、孟连3个县(区)公安机关均把戒毒康复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指定禁毒民警负责对戒毒康复中心进行日常监督管理,帮助健全自愿戒毒协议、学员行为规范、巡查制度等台账,做好入所人员体检、信息收集、制度落实、尿检、教育培训和帮教工作。同时,3个中心所属的卫生部门派驻医师,负责戒毒康复人员的日常就医、卫生指导、疾病监测和HIV病毒携带者筛检;司法部门派人做好戒毒康复人员社区矫正工作;民政部门协调死亡戒毒人员的丧葬事宜并承担相关费用。
  
  如此,形成了政府主导、公安机关主管、民间企业主办、多部门参与的普洱戒毒康复模式。
  
  希望:吸毒人员的戒毒历程
  
  “感染艾滋病的戒毒者究竟该怎样回归社会?若多投入一点,给他们创造一个适合他们生活的社区,让他们像正常人一样在这里生活和工作,即使到了生命的尽头,他们也可以有尊严地离去。若是这个‘水库’不断扩大,堤坝总有一天会崩溃,一旦‘洪水’泄出再想要控制,可能投入就是现在的成百上千倍。”李继东说。
  
  胡某是家中最受宠爱的小儿子,1997年染上毒瘾,现正在思茅区戒毒康复中心戒毒,今年39岁。
  
  2001年,胡某第2次被公安机关查获,被送到思茅市强制戒毒所戒毒3个月,可他出来一天都没耽搁就复吸了。2005年,胡某第3次被强戒,出来当天他又复吸了。
  
  “父母很爱我,头两次被强戒时还抱着很大希望,但一次次的失望让他们心灰意冷。而我自己也在不断的强戒、复吸的轮回中感到异常疲惫,甚至产生了自暴自弃的想法。听朋友说思茅社区戒毒康复中心可以自愿戒毒,就于2013年3月6日来到这里,下决心把毒瘾戒掉。我也没有想到,这一次竟然这么久都没有复吸!”胡某说。
  
  每天6时30分,起床号响起,在戒毒康复中心接受自愿戒毒的胡某按时起床。洗漱完毕后,7时准时吃早餐……新的一天开始了。
  
  早餐后,胡某要和其他戒毒人员一起出早操,进行队列训练。训练完毕,他们还会接受法律知识讲座、防艾等医学常识学习;自由活动后,午饭、午休;下午2时,开展一些体能恢复训练,部分学员会被安排做一些简单的劳动等;19时,大家统一观看新闻联播后,就可以自由活动,22时熄灯睡觉。
  
  学员进入中心后,通常要用1到2个星期的时间进行身体生理脱毒,之后主要是“从头学做人”,即从洗脸、穿衣、叠被等各方面进行军事化训练,重点是心理干预和行为转变。学员不需进行强制劳动,体能恢复较好的学员会被安排参加种菜、养猪等劳动,以解决中心的部分肉菜来源。
  
  记者了解到,该中心在收治学员前,均与之签署自愿戒毒的相关协议。绝大部分学员是公安机关发现的。公安机关一旦发现老弱病残或青少年等吸毒人员,就会与康复中心工作人员一起劝说他们进入中心戒毒。进入中心前,学员都要签署自愿戒毒的相关文件,如果学员感染了艾滋病毒,则要送往位于澜沧县的普洱市重生关爱中心。
  
  “我是康复中心的管理人员,负责黑板报、档案管理等工作,每月还有1200元的工资。600元是代金券,600元存入卡里。”年仅32岁的李某目前在普洱市重生关爱中心工作。1996年,年仅14岁的他跟朋友出去玩时因好奇吸上海洛因,从此坠入“深渊”。1997年,他因吸毒被公安机关抓获,体检时查出感染了艾滋病毒。得知结果后,他心里又害怕又难受,在自暴自弃中他再度吸毒。
  
  2002年,李某戒毒期满后来到了思茅重生水泥预制板厂,十多年来,他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在这里,李继东从不用歧视的眼光看他们,也从不嫌弃任何人,还跟他们一起吃饭……当李某说到在澜沧老家受过很多白眼时,李继东竟然带着他一起回了一趟老家,把寨子里的父老乡亲都请来吃饭。“他给大家讲艾滋病知识,让大家不要害怕,当时我真的非常感动。”说起这事,李某眼泛泪光。
  
  2007年,李某觉得自己应该可以回归正常人的生活了,便离开了关爱中心,结果仅半年又复吸了。为彻底斩断心魔,2008年,他来到已经搬迁到澜沧的普洱市重生关爱中心。“在这里就是进行体能训练、做操、打球等。”李某说。当年一起在思茅重生水泥预制板厂工作的30多个同伴,如今仅有六七人活了下来。在中心的这么多年,李某“送走”的人就有100多个。“虽然他们离开了,但最后这一程走得还是很值得,毕竟我们在一起,走的时候是有尊严的。”
  
  今年32岁的李某因吸毒染上了艾滋病毒,目前在普洱市重生关爱中心自愿戒毒。“吸毒毁了我们一家人的幸福。”李某说,她17岁那年接触到了毒品,先是花光了家里的钱,后来实在没钱了就去做小姐,一天挣三四百元用来吸毒,后来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染上了艾滋病毒。
  
  第一次被送到强制隔离戒毒所时,她被查出感染了艾滋病毒。按照规定,她不能在强戒所接受强制戒毒,后被安排到重生关爱中心。
  
  “假如你回到社会,会不会复吸?没有钱买毒品了,你还会去做小姐赚钱吗?”记者问。
  
  “那是肯定的。毒瘾发作的时候,就只想找到毒品缓解痛苦。”李某平静地说。
  
  今年40岁的赵某告诉记者,自己是1990年跟朋友出去玩时吸上海洛因的。2013年1月,她自愿来到思茅区社区戒毒康复中心。“在这里,只要有事,请假就能回家。这种对我们的信任,大大增强了我们彻底戒断毒瘾的决心,心里就在想可不能再吸了,不然对不起家人。”
  
  在赵某看来,康复中心的管理很人性化,给学员们一定的自由空间,她甚至主动劝自己“圈子”里的毒友来这里戒毒。截至目前,有上百名学员都是赵某劝来的。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