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模式 > 戒毒康复 > 正文
戒毒康复
戒毒人员戒治康复模式、方法手段的运用实践
2014-11-25 22:36:42 来自:三水戒毒康复所 作者:丘安升 阅读量:1

  一、三水康复所的基本情况
  
  广东是全国的戒毒工作大省,2006年12月被司法部批准为全国戒毒康复工作首批试点地区之一。广东省三水戒毒康复所是司法部6个示范所之一,2007年1月初步建成,2007年12月正式成立,场所占地面积3700多亩,规划设计收治人数1000人,累计为近2万名康复人员提供戒治康复服务,收治范围覆盖20多个省、区、市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目前在册657人,在所532名,基本达到满员收治。
  
  二、戒治康复模式方法的实践运用
  
  在6年多的探索实践中,三水康复所始终遵循戒毒规律和康复特性办戒毒康复,以“科学戒毒、先易后难、淡化心瘾、提高技含、符合实际”为指导,坚守“康复一个人、挽救一个家、影响三代人、造福全社会”的理念,践行“以人为本、科学戒毒,专业康复、降低复吸”的路径,特别是在认真学习借鉴重庆、湖南等戒毒康复示范单位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探索形成了融生理脱毒、身心康复、就业培训、社会合作和后续帮扶“五位一体”的戒治康复模式,以及“生理脱毒科学化、身心康复标准化、康复生活社区化、就业培训实体化、社会合作机制化、后续帮扶常态化”的“六化合一”方法。
  
  (一)试行“三治一评”脱毒治疗模式,建设戒毒医院。与北大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解放军168医院等戒毒机构建立医务合作关系,约请专家指导脱毒治疗工作,选派医务人员跟班学习,并戒治工作中推行“四个必须”,即戒毒期间家属必须全程陪护、脱毒期间医务人员必须医疗干预、治疗期间专管干警必须直接管理、康复期间必须跟踪评估,确保戒治安全。创立“三治一评”脱毒治疗模式:一是药物治疗,使用丁丙诺非以及若干辅助药物控制、消除毒瘾,保证医学脱毒效果;二是对症治疗,运用体检、体质监测等手段了解戒毒人员身体和心理症状,对症下药和干预,保障脱毒治疗和身体康复同步进行,提高脱毒治疗实效;三是辅助治疗,运用理疗手段强化戒毒干预,使用康复治疗椅、韩氏治疗仪、磁场综合治疗机等设备辅助脱毒治疗,促使戒毒过程安全舒适;四是脱毒医学评估,对脱毒后留所康复人员进行戒毒医学评估,逐项对照评估量表进行观察和测评,巩固戒毒疗效。目前累计脱毒治疗374人,戒断率100%,留所康复率达到73%。如吸毒者阿锋吸食混合毒品海洛因、K粉、冰毒6年,在家人陪护下来所脱毒治疗,15天后毒品成瘾症状消失并签约留所康复。
  
  (二)实行“训教合一”身心干预模式,建设康复学校。与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共建“康复学校”,在专家指导下开展脱瘾训练和康复教育。一是提高识毒拒毒能力。通过毒品再认知、向毒品说“不”、现身说法等形式开展毒品警示教育,开展国学诵读、晨誓晨练、冥想静心、太极瑜珈等训练,增强康复人员自我拒毒能力和防毒意识。二是增强心瘾淡化效果。按照心病要用心药医,在华南师大心理学专家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情境模拟、心理宣泄、音乐治疗、“救命30秒”等心理康复训练,逐步淡化心瘾。三是增进身体机能康复。建立康复人员体能体质监测模型和评估标准,采取训练式、娱乐式和竞赛式的方式定期开展体育健身活动,指导成立文体康复活动社团,推广太极拳、心理健康操和健排舞等项目,逐步增强康复人员身体素质。四是提高就业培训实效。与省内工商管理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汽车和麻将机维修、美容美发、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职业培训,与中山、东莞等市合作举办“国民素质教育及职业技能培训班”,培养康复人员自食其力、自主创业的能力。五是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建立所外试工、短期试训、志愿服务和“三位一体”的社会训练机制,成立完全由康复人员自发组成的志愿服务总队及五个志愿服务分队,组织社会公益性志愿服务1100多人次,邀请东莞、香港等地社工来所督导并与康复人员结对子帮扶,不断提升康复人员社会适应能力。
  
  (三)施行“社区生活”康复辅导模式,建设幸福家园。适应场所性质和康复规律,在自愿自觉和适度约束的前提下施行民警辅导下的社区化生活。一是自主管理。按照“日常生活社区化”的原则,在民警指导下成立“自愿戒毒康复者协会”、“社区居住委员会”等自治管理组织,实行日常生活和个人事务的自我管理。二是星级考核。借鉴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根据康复人员表现,推行一至五星的“星级”评定,并设置“员工、组长、主管”三个晋升级别,从“三星”以上、组织协调能力较好的人员中挑选组长和主管,允许“四星”、“五星”员工休息时间自由外出。三是同伴康复,建立同伴约束、同伴教育、同伴激励的“三同”机制,形成“共戒毒、齐康复”的氛围;四是社区服务,依托场所公共服务和文化活动设施,满足康复人员基本生活服务,使他们安身立业,变“要我康复”为“我要康复”,提高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的积极性和归属感。
  
  (四)推行“实体就业”习艺培训模式,建设安置基地。搭建企业就业平台,引进自动麻将机、智能手机组装等一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提供生产、技术、质检、仓管和售后服务等岗位和作业,安置一大批康复人员;搭建社区就业平台,提供园林绿化、食堂服务、环境保洁和内卫保安等就业岗位,将所内超市、网吧、美容美发室等营业设施交由康复人员承包经营,安置竞争上岗人员;搭建现代农业就业平台,开辟种植、养殖基地,安置具有种养兴趣特长人员;搭建社会就业平台,推荐表现好的康复人员到企业及户籍地社区就业,安置社会训练和回归社会人员379人;搭建自主创业平台,把土地、鱼塘和空余厂房资源等无偿或廉租给康复人员,有17名康复人员从事观赏鱼养殖、清远鸡养殖、太空蔬菜种植、果树种植,他们白天在所外辛勤劳作,晚上回所居住生活。目前,基本形成以“企业集中就业为主、种养和所区服务分散就业为辅,自主创业为补充”的多元化就业平台,做到了“人人有岗位、个个有技能、生活有保障”。康复人员月均报酬达1900多元,最高的有4500元。许多康复人员说“在康复所,不但可以戒毒,还可以获得较高收入,好过回家进厂打工”。
  
  (五)践行“社会合作”无缝对接模式,共建工作基站。依据《禁毒法》和《戒毒条例》,主动与地方政府部门、公安机关、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社区和康复人员家庭建立沟通联系,搭建与强制隔离戒毒、社区戒毒(康复)、地方“无毒社区”创建等工作无缝对接、有机衔接的工作机制。一是与强制隔离戒毒所开展“所所合作”,专门开辟体验康复区,为公安强戒所、司法行政强戒所的临近解戒人员或评估合格送康复人员提供5至10天的康复体验服务,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戒毒康复的效果和好处,有效巩固强制隔离戒毒成效,为扩大收治积累“人气”。如曾经“五进宫”的康复人员阿萍,通过康复体验后自愿留所康复,不仅坚持康复五年多,还在结婚安家。二是与各级地方政府、禁毒部门开展“所地合作”,收治社区宣传动员而来、公安机关责令社区康复(戒毒)人员,所地采取共建“基地+工作站+分苑”形式,分别与省内的中山、佛山、东莞等11个地级市共建戒毒康复基地,在佛山市南海区、顺德区、禅城区、中山市小榄镇、港口镇、东莞市虎门镇、万江镇、凤岗镇、云浮市罗定市,茂名市电白县等50多个县(区、市、镇、街)等地设立戒毒康复工作站,构建“宣传动员、联合帮教、无缝对接、社会保障、后续照管”五项机制,地方政府相继出台收治衔接、奖励处罚等政策措施17项,为在所康复人员争取到100至1100元不等的康复补贴,有效激发了戒毒康复积极性。三是与康复人员家庭开展“所家合作”,依托康复人员家属促进会、“善行1+1助戒会”等群众组织,约请387名家属为康复联络员、义务宣传员和禁毒志愿者,与478个康复人员家庭建立了联帮共管关系,有效发挥家属在宣传、教育和督导方面的作用,并专门开辟家庭康复区,为在所结婚的康复人员和家属来所陪护提供便利,开创了夫妻康复、陪护康复和个体康复的新模式。
  
  (六)执行“后续帮扶”跟踪照管模式,建设共有家园。依托地方戒毒康复工作站和“家属促进会”,对协议期满回归人员“送回家”、对参加社会训练人员“定期访”、对融入社会人员“常帮扶”,对产生社会不适或戒毒操守摇摆的“迎回家”,积极提供远程干预、实地帮扶、面对面教育的回归照管,促进他们有效防止复吸毒,更好地融入社会。目前建立了涵盖3700多名回归人员的动态信息库,帮助147名回归人员解决就业、社保及子女入学入户等问题。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