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模式 > 戒毒康复 > 正文
戒毒康复
运用六大戒治系统 强化互助教育手段增强戒毒康复实效
2014-11-25 22:19:01 来自:重庆市戒毒康复所 作者:杜新忠转 阅读量:1
  (三)心理矫治系统的运用
  
  1、多项测量,掌握心理状况。一是进行心理普测。康复人员入所一周后,通过心理测试对其心理、个性倾向和人格特征进行初步评估,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掌握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可开展人格量表测试(MMPI、16PF),心理量表评定(SCL-90、SDS、SAS)等。二是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测试。对有咨询需求和发现有心理问题或轻度心理障碍的康复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测试,主要可开展房、树、人心理投射测验、SDS、SAS等。三是开展应用型心理测试。为康复人员进一步适应社会开展相关服务,从而使康复人员了解自身的特长与适应能力水平,从而更好地进行锻炼和提升各方面的适应能力。主要可开展职业自我定位测试、创造性倾向量表测试等。
  
  2、“八项内容”,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以了解心理健康、学会求助、如何归因、什么是动机、正确看待心理咨询、如何控制情绪、什么是压力、正视挫折八项内容为主,通过课堂化教学,普及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知识,使康复人员了解心理健康常识及其重要性,正确地认识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分析和心理调整能力。
  
  3、“两期调适”,适应康复变化。处于生理脱毒期的康复人员,普遍存在焦虑、抑郁、悲观等,戒毒动机较弱,易受外界影响等问题。针对这些普遍问题,开展以放松、舒缓情绪、增强动机等为主的心理调适,促进戒断任务更好地完成。处于回归适应期的康复人员,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顾虑或退缩表现,我们要开展以压力管理、人际管理为主的心理调适,使康复人员消除顾虑,树立信心,做好回归社会的心理准备。
  
  4、“三维咨询”,解决心理问题。三维咨询是指从个别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和发展心理咨询三个维度解决康复人员在戒毒康复的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问题开展的针对性心理咨询。
  
  (1)个别心理咨询。通过进行个别咨询帮助康复人员发现心理问题,提供处理方法,并帮助其化解心理冲突,解决心理问题。(2)团体心理咨询。根据康复人员问题的相似性,开展团体心理咨询,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3)发展心理咨询。在康复回归适应阶段,解决康复人员为了适应新环境、或者为事业突破个人弱点,让自己更完善或者有更好的发展状态开展个别心理咨询,为康复人员做出相应的指导性建议,帮助其做好出所后的人生规划。
  
  5、“三大治疗”,治疗心理疾患。通过个别心理治疗、集体治疗、家庭治疗三大治疗,对人格障碍、心理疾患进行治疗,帮助康复人员克服心理困难和心理障碍,以达到调整认识、改善情绪、转变行为、健全人格、适应社会的目的。
  
  6、“四项干预”,应对突发事件。通过情感干预、态度干预、人格干预、人际干预四项危机干预对康人员在戒毒康复期间,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差或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而产生的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减少自伤自残或伤害他人等行为。(注:康复人员出现心理异常,心理咨询师应主动介入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必要时进行转介。)
  
  在实践中,我所通过心理咨询坐诊和巡诊,接待求助康复人员占在所人数的10%以上。参加主题团体咨询和集体治疗者达在所人数的35%。有效干预了殷自成、潘博书等3名吸食苯丙胺类毒品易激惹、躁狂症状引发的应激问题,转介精神治疗医院12人,确保了场所的安全稳定。
  
  (四)拒毒训练系统的运用
  
  1、动机强化,增强戒毒意愿。针对戒毒动机明确的人员,采取强化疗法促使其戒毒动机加强;针对戒毒动机不明确的人员,采取归因疗法改变其不良动机,促使其动机更加清晰明确;针对无戒毒动机,通过毒品危害知识讲授、现身说法等方法,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戒毒动机。同时,引导康复人员内省、讨论,激发康复人员改变自己吸毒的动机,促使其认识目前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并帮助他们处理问题。
  
  2、毒品教育,改变错误认知。一是开展直观教育,通过观
  
  看戒毒电视片或戒毒成功者的榜样教育等,正确认识毒品的危害。二是开展戒毒专题教育,以讲座、参观戒毒基地、展览会等方式开展吸毒者的身心危害、吸毒与犯罪的关系、戒毒的各种方法、吸毒与复吸的原因、《禁毒法》及戒毒康复政策、如何改变与吸毒有关的错误认知及应对方法等教育,改变毒品错误认知。
  
  3、“五法”治疗,矫正吸毒行为。主要运用厌恶疗法、系统脱敏疗法、暴露疗法、冥想训练法、意境对话法五大治疗方法,改变康复人员对毒品、吸毒器具等刺激与吸毒行为建立的条件反射,减少吸毒者对毒品的渴求感和与吸毒有关的行为。
  
  4、明确高危情境,学会应对技能。首先,帮助康复人员明确复吸高危情景,比如根据处于熟悉或与用药有关的环境中、体验到负性情绪、过渡愉快的体验、感到无聊、使用兴奋剂状态、体验到躯体的痛苦、渴求感、突然拥有许多现金等来确定哪些是自己的高危情境,并对该情况下的危险性进行评分,评估自己有多大的信心拒绝诱惑。然后,针对不同的特定的高危情境,应用冥想训练、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法,使康复人员学会高危情境应对技巧(情绪控制技巧、压力调节技巧等)、识别拒绝复吸幻想、应对渴求感的技术(“渴求锦囊”)。
  
  (五)培训安置系统的运用
  
  1、“公共科目+专业技能”培训,提高职业能力及素质
  
  所有生理脱毒后的康复人员均可开展职业培训,一般来说,戒毒康复在3个月以上者除开展公共科目培训,还应开展专业技能培训。
  
  公共科目培训主要包含四个方面:一是以培养和塑造康复人员正确劳动观念为目的劳动意识培训;二是以康复人员掌握基本的创业知识,掌握市场调研的基本方法,能独立制订商业计划书为目的的创业知识培训;三是以掌握《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职业病防治法》等基本法律知识,维护自身合法劳动权益为目的的法律法规培训;四是以会编制个人求职书,掌握面试求职基本技巧为目的的面试求职技巧培训。
  
  专业技能培训的目的是让康复人员掌握至少一门以上职业技能;内容多为技术难度不高、社会需求量大的相关专业;主要采取邀请社会职业培训机构来所进行短期培训,在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单独编班培训,在所内企业中采取师带徒、点对点进行实际技能培训等方式开展培训。
  
  2、“三位一体”安置就业,促进自食其力
  
  (1)所内安置就业。一是引入外资办厂。引入劳动密集型、上手较快、效益较好的企业来所投资办厂,实现所内集中安置。二是提供公益性岗位。提供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等公益性岗位供康复人员就业,突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特色,增强康复人员对康复所这一特殊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三是自主开发经营项目。依托自营公司的资源优势,开发产品代理、开办电子商务、开办实体企业等生产经营项目,为康复人员安置就业拓宽渠道。
  
  (2)所外推荐就业。一是所企共建就业基地。寻求社会责任感强、发展前景较好企业签订共建就业基地协议,接收康复人员。二是组织参加招聘会。让康复人员参与市场竞争,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企业。
  
  (3)自主创业帮扶。激励自主创业,为自主创业康复人员提供政策、法律咨询服务,鼓励有一定特长、有一定资金的康复人员自主创业。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通过接受社会捐赠、申请专项经费等方式建立创业基金,对自主创业的康复人员提供资金援助。
  
  就我所实践而言,提供所内清洁绿化、社区巡逻、炊事超市、酒吧网吧、咨询平台等社区服务性岗位达到20个,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达1388元,最高达2849元;累计推荐邹宾琳、李正伟等16名康复人员成为我所定点接收企业正式员工,提升了栓心留人成效。
  
  (六)适应训练系统的运用
  
  1、规则意识教育。康复初期,主要通过对所内相关规章制度的学习,使康复人员初步形成遵守纪律规则的意识。其后,要加强法律法规教育,使康复人员知法、懂法、用法、守法;同时,加强社会公德教育,使康复人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而提高其自控能力。
  
  2、行为习惯培养。一是守时惜时习惯培养,如遵守日常作息制度,按时起床、睡觉;二是讲究卫生习惯培养,如整理个人内务卫生;三是礼貌待人习惯培养,如学习基本的礼仪常识;四是遵守秩序的习惯培养,如自觉排队,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等;五是举止文明习惯培养,通过举止文明习惯的培养,提高康复人员自身素质,为重返社会后的人际交往打下基础;六是勤俭节约习惯培养,通过勤俭节约习惯的培养,使其珍惜现在的生活,树立戒毒的决心;七是勤于动手习惯的培养,提高康复人员自理自立能力,摒弃好逸恶劳的陋习;八是锻炼身体习惯的培养,锻炼身体不但可以使康复人员强健体魄,还可以磨砺其意志。
  
  3、家庭关系修复。一是家庭秩序恢复,任何一个社会集合体内部都会存在一定的组织秩序,家庭作为社会集合体的一种,同样也会存在一定的规则秩序,如家庭中的长幼关系,夫妻关系等,可通过上课、讲座等重点培养康复人员家庭秩序观念,为下一步家庭情感修复打下基础;二是家庭情感修复, 对于康复人员来说,家庭成员间情感往往较为淡漠。而良好的家庭关系,会给予康复人员心灵上的支持,进而激发其戒除毒瘾、重返社会的决心。可开展每日与家人通一次电话、每周做一次家务(清洁、煮饭等)、每月给父母亲洗一次脚、每半年给家人送一份小礼物、每年陪家人过一次生日等“五个一”活动,修复家庭关系。通过家庭关系修复训练,我所48名家庭关系破裂康复人员中,有42名重新回到了家的怀抱,有效促进了康复巩固。
  
  4、亲社会行为培养。通过公益活动、义务劳动等接触社会的形式,学会感恩,培养康复人员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为回归社会奠定实践基础。
  
  三、互助组的运用
  
  (一)互助组的建立
  
  1.树立“三大理念”,认清建组本源。一是树立“人性善”理念。认为吸毒者是受害者,他们有着强烈的戒毒愿望,希望摆脱毒品并回归主流社会的人。他们在屡戒屡吸的恶性循环里成了失败者,丧失了戒毒的热情,失去了家庭和社会的信心,而互助组是他们最后的庇护地,是他们重塑人生的起点。这是开展互助组工作的认识本源。二是树立“改变论”理念。认为“人是可以改变的”,互助组的目的就是要促进或实现这种改变,而戒毒过程中的每一次改变、每一次成功都是一次激励。要重视榜样力量,通过“角色示范”、成功戒毒典型施加鼓励。这是开展互助组工作的操作方法。三是树立“环境改变人”理念。相信在一个集体学习、洁净无毒、家庭氛围的互助组内,被治疗者的行为、思想、情感会发生改变,趋于健康。在这个环境里,注重平等、和谐,治疗者和被治疗者的身份平等,倡导道德规范和互敬互爱的人际关系。这是开展互助组工作的基本要求。  

    2.坚持三项原则,实现科学建组。一是坚持入、退组自愿原则。康复人员入组自愿,不能强迫或勉强入组,并且根据自身情况,可以自由选择退组,其他人员不能强迫其留组。二是坚持分类建组原则。结合康复人员吸毒类型、入所时间、成瘾程度、社会支持系统、兴趣爱好、康复效果等具体情况,分类建组,一般每组10人左右。三是坚持分级建组原则。在康复初级和中高级阶段分别建立互助组。初级互助组主要是让康复人员“诚意”,即:让处于康复初期的人员端正戒毒动机,增强进一步康复巩固的意愿,为进入中高级互助组奠定基础;中高级互助组主要是让康复人员“正心”,即:让中高级阶段康复人员具备优秀的人格特质、树立坚强的戒毒信心,实现知、情、意与行为、外界的和谐统一。
  
  3.明确“三员”分工,确保正常运行。互助组由协理员、督导员和组员“三员”组成。协理员由本组成员选举担任,负责互助组集体活动的召集;互助组成员信息反馈的汇总;互助组日常活动意见的收集、整理;各成员间的联络等工作。督导员由本组相关专业权威人员担任,负责互助教育活动的监督和指导。组员为本组其他康复人员、康复人员家属、专家和志愿者、辅导员,负责全面了解本组所有康复人员及家属的基本情况;轮值组织开展或参加互助教育活动等。
  
  4.订立三项公约,凝聚向心力。互助组是开展互助教育活动的松散型组织,必须订立基本公约,达到凝聚向心力的作用。一是所有成员必须遵守互助组织规则。二是所有成员必须积极参加组织内的各种互助教育活动。三是任何一个组员出现消极戒毒或影响他人积极戒毒情况,其他组员都要尽力给予帮助。
  
  (二)互助组的运行机制
  
  1.甄别“三类人员”,强化互助教育针对性。仔细分析家庭支持力度大且自身有一定戒毒意愿、家庭支持力度小但自身戒毒意愿强、家庭管控力度大而自身意愿低等重点三类人个体和群体特点,互助组要充分整合家庭帮教资源,注重内外因,制定特色辅导方案,通过“多对一”、“一帮一”等多种形式和手段,积极开展针对性、个性化的小组教育活动,不断提升互助教育效果。
  
  2.运用“三种方法”,强化互助教育重点。互助组教育活动既与六大戒治系统密切关联,又重点明确,自成体系。一是运用叙事疗法,通过个人自述、小组讨论、主持者点评引导等,强化毒品、戒毒正确认知,树立戒毒信心,培养戒毒意志力。二是运用家庭治疗,通过亲子指导、开办家属学校等,整合家庭资源,修复家庭关系。三是开展互助拓展训练,通过主题训练、社团帮扶、义工帮教等,改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品质,实现人格的独立和完整,修复缺损的社会支持系统。
  
  3.组织“三类活动”,加强小组集体治疗。一是组织例会活动。主要处理互助组事务;沟通管理信息;开展主题互助活动;探讨互助热点,如:学习训练体会、生活现状、戒毒难点、个人的成功或失败体验、好人好事等。二是组织帮扶活动。要组织开展老带新、先进带后进、榜样教育、个别人员出现特殊状况时的积极应对、彼此互助以及家属帮教活动、义工活动等。三是组织联谊活动。主要组织一些增进情谊的,如休闲娱乐联欢活动;培养爱好特长的,如文艺、兴趣等活动;增加见识阅历的,如对外合作、联谊活动等,拓展组员的视野,增强互助组的凝聚力。
  
  4.坚持“六必谈”,加强小组个案矫正。对康复人员个别存在的问题,要坚持开展及时性、针对性的个案矫正,做到“六必谈”,即:入所(或新入组)必谈;出所必谈;情绪反常必谈;发生矛盾纠纷必谈;长期无探访必谈;家庭变故或有重大困难必谈,了解康复人员基本情况,掌握思想动态,化解应急矛盾,平复异常情绪,解决实际困难,进而巩固康复成果。
  
  今年以来,通过互助教育使康复人员从初级进入中高级康复巩固的人员与之前相比,原家庭支持力度大自身且有一定戒毒意愿的提高了30%,家庭支持力度小但自身戒毒意愿强的提高了45%,家庭管控力度大而自身意愿低的提高了69%,极大地增强了“留人”实效。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