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模式 > 强制隔离戒毒 > 正文
强制隔离戒毒
强制隔离戒毒所开展心理咨询的思考
强制隔离戒毒、戒毒模式
2009-01-12 08:20:31 来自:湖南劳动教育 王志 作者: 阅读量:1

  随着《禁毒法》的生效,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走入我们工作的视野。《禁毒法》对强戒人员认识理念是:他们是违法者,又是受害者,主要是把他们当作病人来对待,这里所说的“病”,很大程度是心理上的“病”,对他们开展心理咨询,使之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坚定戒毒成功的努力方向,积极接受包括心理治疗在内的各种治疗,改变原有的恶习和心理偏差,从生理上和心理上摆脱毒瘾,杜绝对自己、他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强戒人员的心理咨询与一般心理咨询的比较

  (一)共性:求助者都有一定的心理问题,需要专业心理咨询师帮助解决。

  (二)不同点:

  ⒈咨询师主体不同。强制隔离戒毒所不同于一般的场所,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绝大部分是招收的心理专业的公务员或者经培训后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的人员,具有管教民警和心理咨询师双重身份,而社会上的心理咨询从业人员主要为职业医生和咨询师,身份相对单一。由于强戒所咨询师的双重身份,使得强戒人员与咨询师之间的互信咨访关系的建立难度更大。

  ⒉求助者的人员结构和文化程度不同。强戒人员普遍文化程度较低,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百分之七十,而社会上普通人群接受心理咨询的人员普遍文化程度较高,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较高的自知力。由于接受咨询的强戒人员文化程度偏低,使他们对咨询师的引导的感受性和各项咨询技术的理解和必定受到影响,使咨询难度加大。

  ⒊主动性不同。普通人群接受心理咨询一般是自己主动向心理咨询师求助,并且付给相应的咨询费用,求助动机强烈,目的明确;而强戒人员接受心理咨询的大部分是在管教民警的建议下主动介入,咨询是免费的。由于接受心理咨询的被动性,使得咨询师面临的阻防会更大。

  ⒋求助者的心理问题的性质不同。强戒人员的心理问题往往带有一定的共性,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普遍与溢用毒品有关,由于受毒品的长期侵蚀,解决心理问题难度大;而一般人的心理问题来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适用性更广阔。由于他们接受心理咨询主动性很强,能主动求助心理咨询师,并配合咨询师的治疗,有利于心理问题的有效解决。

  二、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特点

  由于吸毒,使强戒人员人格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于吸毒的意志力、注意力、记忆力、耐受力、持久力等都具有明显的破坏作用,对毒品的依赖性使吸毒者丧失了效率、兴趣、责任感、羞耻感等,表现为反社会性、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缺乏有效的防御机制、追求立即的满足、缺乏羞耻感、伦理道德扭曲等。也有少数吸毒者有精神抑郁、自卑感、无能感、性心理和性行为异常、喜好刺激、逃避现实、自恋等病态心理特征。戒毒人员明显的特征有:

  1、毒品“心瘾”的牢固性。强戒人员入所后,通过一段时间的生理脱瘾及康复治疗,其急性戒断症状或迁延性症状会逐渐减轻甚至基本消失,从而在生理上控制了毒瘾,心理上也获得某种程度的恢复。但由于吸食海洛因、鸦片类毒品能够给人带来极大的欣快感及舒服感,情感体验非常深刻,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心瘾”。虽然他们在强戒所内与毒品彻底隔离开来,但他们对吸食毒品的情感记忆仍然存在,并且在特定的时侯会再次唤起,这种对毒品的追求和向往还将长期存在。

  2、心理明显异常,人格发生改变。国外心理学研究表明,海洛因的吸食者在吸毒之前就存在着某些类型的人格缺陷,如进攻性、叛逆性、嬉戏性、冲动性等等,国外形象地称此类人格为“海洛因人格”。总体上,“海洛因人格”的特征有:缺乏自我控制和自我尊重,信奉享乐主义、精神和情绪经常处于抑郁状态,逆反常规。他们性格孤独、多疑、抱怨的变态心理及反社会型人格障碍,阻止了他们适应场所改造环境及与其他戒毒人员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对民警的管理教育也常常抵触,甚至进行对抗。

  3、内心矛盾冲突明显,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低。据有关资料反映,戒毒人员入所前,他们一方面体验到吸毒后产生的极度欣快感,另一方面也饱尝了吸毒行为对精神、身体的巨大伤害,有着强烈的戒毒意愿,可是由于海洛因、冰毒及鸦片类药物的巨大成瘾性,加上自身意志薄弱,使得他们在戒毒上一再受挫,认为人一旦吸毒后根本就无法戒除,于是意志消沉、自暴自弃,对自己、他人及任何事情都失去信心和信任,以致在“吸了戒,戒了吸”的怪圈里越陷越深。

  三、对戒毒人员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认为:人或动物的心理与行为可通过经常学习而获得,从学习出发,经过一系列的强化,使学习所得的行为固定,构成不同模式的新的行为。戒毒人员正是通过这种寻找毒品的行为,以及不断得到毒品的缓解戒断症状效应和欣快感,以及偶然或有意中断吸毒所产生的戒断症状的痛苦体验和药物强烈渴求感等构成正性或负性的强化因素,日积月累,不断作正负强化,终使毒品依赖成为牢不可破的行为模式。除生理上的正负强化以外,在实际生活中,戒毒人员还要受到精神、心理方面的负性压力。相对于生理上的强化而言,心理强化更不容易摆脱。戒毒人员在吸毒后,往往被家庭厌弃,或婚姻破裂,或朋友分手,或就业工作无望。由于这些条件,造成戒毒人员明显的负性情绪,使他们对自己人生不再抱有希望,缺乏重新生活的勇气,情绪低落,逃避现实,对自己估价过低,感觉无能等。这些负性情绪对于戒毒人员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它有可能使戒毒人员丧失戒毒的动力而一再依赖毒品,追求毒品成为他们生活的唯一目标。

  2、大部分吸毒人员在吸毒前就已有一定的人格缺陷与人格障碍,其人格特征表现为非积极进取缺乏激情、缺乏社会交往和逃避现实。他们吸毒后,因社会、家庭对吸毒人员的负面评价的影响,在就业、交友、婚姻、经济来往面临巨大的阻力,进而引发和加剧吸毒人员的情绪、人格等方面的不良状况,刺激他们对毒品的渴求,并借助毒品麻醉自己以暂时摆脱眼前的困境。当他们承受社会、家庭及周围环境的负性评价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其情绪、性格就有可能从无奈、自卑、逃避、封闭的心理转化为对社会、家庭的不满、仇视、报复等心理,逐渐发展成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吸毒人员被收入强戒所后,他们遇事缺乏理智,爱走极端,很难接受民警的帮助和教育,阻抗情绪十分强烈。由于戒毒人员的特殊心理问题,如敌意、进攻性、叛逆性、不负责任、嬉戏性、冲动性等,给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

  3、戒毒人员在强制戒毒所戒毒期间,是心理活动最复杂多变,心理矛盾和冲突最强烈的时期,如自尊与自卑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情与理智的矛盾,需求与满足的矛盾。这些内心矛盾使得戒毒人员常处于感情的漩涡之中。我们在工作中常看到不少戒毒人员入所不久就戒断了生理上的毒瘾而沾沾自喜、洋洋得意,对前途充满了信心,但当他们听到充斥于场所的“毒瘾易除,心瘾难戒”、“一朝吸毒,十年戒毒,终生想毒”等论调,看到“二进宫”、“三进宫”、“多进宫”吸毒人员的泛滥后,又很快了陷入沮丧、失落的情感低沉中。正是因为戒毒人员缺乏正确的认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得他们不善于进行自我调控,对挫折和困难没有足够的心理和能力准备,从而面对戒毒期间的新情况、新问题,感到无能,以致进一步加深了心理失衡及心理变异。

  四、对强戒人员进行心理咨询的几个原则

  由于强戒人员心理状况的特殊性,使得心理咨询的开展更具难度,对咨询师的要求更高。

  1、平等信任原则。心理咨询师和强戒人员必须营造一种平等友好的气氛,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密切配合,平等交谈。

  2、严格保密原则。对前来咨询的戒毒人员的基本情况、咨询内容、测试结果、诊断类型必须严格保密,不能随意传播。这样才能使咨询者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

  3、耐心倾听原则。作为戒毒人员这群弱势群体的心理咨询师,对他们的心声、怨言、不满都必须耐心地倾听,全面的了解,才能提出建设性意见。

  4、疏导启发原则。针对戒毒人员咨询的实际情况,要认真地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其心理疑虑,再引导他们树立信心,启发他们通过自我的心理调节,克服心理障碍。

  5、价值中立原则。对戒毒人员的心理咨询不同于个别教育,对戒毒人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不宜做道德评判。我们所接纳和尊重的是戒毒人员作为人的自在价值,把他们当人,而不是当作一个需要修理和改造的行为。而且,在这样的尊重原则的支配下,我们的心理治疗与咨询,重点不是使强戒人员的成长如何变得对社会有利,而是帮助他如何发挥他的个人潜能,如何摆脱毒瘾、适应当前的社会,如何在不给别人添乱的同时,最大程度上满足他自己的需要,快乐而有意义地去生活,而这样做更能消除戒毒人员对咨询师的阻抗,使得心理咨询朝着咨询师引导的方向进行。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