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模式 > 强制隔离戒毒 > 正文
强制隔离戒毒
部分省市戒毒康复场所建设典型经验撷萃
强制隔离戒毒、戒毒模式
2008-12-18 07:55:57 来自:禁毒周刊 作者: 阅读量:1

※海南戒毒康复农场生产建设狠抓“三个落实”※

  目前,海南省已有三亚、万宁、琼海、文昌、澄迈、临高、东东和海口市的琼山区、龙华区等9个市县(区)建成戒毒康复场所,定安、屯昌、陵水3个市县(区)正在加强建设中。在戒毒康复农场生产建设过程中,海南主要是狠抓了“三个落实”:

  选项目落实市场。戒毒康复农场确定生产项目,必须先调查市场或者已经形成市场,市场不落实,项目不能上,坚决避免因考虑不成熟而亏损赔本,这是海南的铁律。如文昌市戒毒康复农场目前建成并投入生产的项目主要是养猪、养鸡、养蛙、养鱼,虽然利润不高,但是市场好,销售稳定,有利于保证生产正常发展;三亚市戒毒康复农场在扩大生产规模、选择新项目过程中,先后到浙江的义乌、广东的肇庆、东莞、深圳、中山等地进行考察,最后确定与广东中山市傲凯电器厂合作生产市场前景稳定,产品环保,利于戒毒康复人员迅速掌握技术,并能提供大量生产岗位的节能灯生产项目。为了保证戒毒康复农场的可持续发展,省禁毒办积极指导海口、三亚市禁毒部门立足现有资金、自然环境和人员技术条件,把前期投入大,但后期收益大、风险小、工作强度小、市场广阔的兰花生产列入发展项目。2006年以来,海口市的龙华区戒毒康复基地、三亚市戒毒康复农场在海南省兰花协会的支持和帮助下,先后开展了热带兰花项目生产。近期,他们与技术、资金实力雄厚的海南博大兰花有限公司合作,发展了50亩兰花生产大棚和年产500万株兰花苗主培室,除成品花外,所产花苗可供应三亚市兰花生产十分之一的市场需要。市场良好的生产项目是促进戒毒康复场所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

  此外,各个农场在选项目时,都优先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既要有劳动密集型的项目,供更多的人就业劳动,又要有利润较高的项目,保障就业人员的工资及时兑现。因此,各个农场都能立足当地实际,根据戒毒康复就业人员的具体情况和农场的实际情况选择项目,每个农场都有选择地开发一些种植、养殖项目,又引进一些手工加工项目。比如三亚市戒毒康复农场选择节能灯项目用工多,兰花项目利润高;文昌市戒毒康复农场选择养殖文昌鸡有项目优势;琼海市戒毒康复农场选择种植槟榔;万宁市戒毒康复农场选择种植菠萝;澄迈县戒毒康复农场则根据吸毒人员是农村人口的特点,选择木薯种植,利用木薯养猪、加工木薯等。这些都是因地制宜的发展生产,不盲目上大项目,搞大开发、大生产,体现了科学发展规律。

  抓基建落实进度。在省禁毒委的领导下,省禁毒办对使用省财政建设资金的各戒毒康复场所项目,都认真抓工程进度监督,防止拖延工期,影响按照投入生产。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省禁毒委主任肖若海,2007年以来,狠抓戒毒康复场所建设不放手,先后深入全省12个市县(区)视察戒毒康复场所工作。省长助理、省公安厅厅长贾东军对三亚市戒毒康复农场建设给予高度关注。2006年以来,其先后6次检查扩建工程进度,现场办公解决具体问题。省禁毒办主任、省公安厅副厅长林捷,每年都要深入到各相关市县检查,严格落实工程启用期限,保证了项目按期使用。特别是在文昌市利用国家禁毒委540万元资金新建戒毒康复农场项目期间,林捷先后4次到现场检查、督办,前后只用6个月时间即质量良好地完成了全部工程并投入使用。有关市县公安局在省禁毒办的督导下,为确保各项工程施工进度和质量,由局领导负责,组成专门班子抓落实。三亚市公安局成立了由局长王少山为总指挥的三亚市戒毒康复农场工程建设指挥部,分别由农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和市公安局行政科的工作人中轮流值班督阵,现场办公随时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难题;为了加快进度,5个工程项目分别由五家施工单位同时施工,每天都有人落实工程进度,确保了工程质量。2003年以来,省级财政支持的海口、三亚、文昌、琼海、万宁、澄迈、乐东、临高、儋州等16项较大戒毒康复场所建设工程,省禁毒办都经常派人抓进度,抓质量,收到了很好的督办效果。

  资金使用落实责任。2003年以来,中央、省、市(县)共拨付戒毒康复农场建设资金9600多万元。因此管好资金,用好资金,是建好戒毒康复农场的根本环节。对中央下拨的专项资金,省禁毒办在积极协调国家禁毒办和省发改部门的基础上,重点帮助资金使用市县完善工程报建立项和资金拨付手续,监督落实土地审批、领证,确保资金到位,工程开工,资金用完,工程完工,做到了不拖、不超、不挪用。海南省两项国家禁毒委戒毒康复场所建设资金共计1300万元,目前已经全部投入建设工程,专款专用,没有浪费和挪用现象。对省级财政拨付的建设资金,省禁毒委、省公安厅除了每年做好分配预算、严格审核审批外,还要求省禁毒办对市县公安局加强监督使用。2006年8月,由省发改厅牵头财政、公安、审计等部门,历时1个月,先后对16个使用过省级戒毒场所建设资金的市县公安局进行了资金使用情况审计,近2000万元建设资金均没有发现违规使用情况。此外,各市县也加强了戒毒康复农场资金使用的监督和检查,每个项目完工都要依法进行审计,杜绝违法违纪,确保戒毒康复农场建设资金用到实处,让有限的资金能够用在刀刃上。(海南省公安厅)

※海南三亚:探索“劳动康复,健康回归”的戒毒康复新模式※

  2003年底,海南省三亚市登记在册吸毒人员总数突破2000人,但全市没有一个正规戒毒场所,收戒难,戒毒效果不佳问题,摆上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当年9月,三亚市政府无偿拨给1939亩土地,同时陆续下拨1300万元资金,10个月后,戒毒康复农场建成。几年来,三亚市积极探索“戒毒康复,劳动锻炼,留人就业,健康回归”的新路子,给禁毒工作带来了良好效应。

  以发展生产为基础,强化戒毒康复农场生产生活环境。戒毒康复农场要让戒毒人员留场就业,除保证居有其所外,还要有生产项目和劳动岗位。2006年,他们利用农场水库旁的10间小平房,建起了“凤凰新村”,安排最初26名留场人员居住和劳动。2007年,投入200万元,建成一幢1300平方米,可容纳100人同时居住的套间式公寓楼,并配有文化娱乐室、医疗室、食堂等设施,安排留场人员集体住宿。目前,这个新区可同时安排300多人居住就业。

  以科学戒毒为原则,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一是营造安居乐业、拴心留人的人文环境。一方面,他们印发通告,在媒体上广为宣传,动员戒毒出所列入社区帮教人员返场就业;另一方面,对每一名强制戒毒学员,从入所开始,由戒毒所管理民警与其共同制定健康回归计划,贴身帮教,监督实施,鼓励他们留场劳动。农场建成以来,已有335名戒毒期满出所人员先后自愿留场就业劳动,目前留下的仍然有212人。最近,他们对527名在戒学员组织问卷调查发现,表示戒毒期满后愿意留场的达343人,比重占65%。二是解决机制性问题,做好生活保障工作。经他们积极谋划并主动协调,取得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解决了留场人员生活保障和培训问题。自2007年4月起,市财政每年拨出60多万元,给全部留场人员每人每月发放220元最低生活补贴,并同时逐年给每人办理医疗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今后还将随着留场人员数量增加追加拨款,解决了他们后顾之忧,稳住了人心。从去年上半年起,市政府还统一拨款,指定市劳动就业部门与市公安局共同组织,每年对200名以上的留场人员和强戒学员进行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到目前为止,已举办培训班5期共250人,经过培训,有95%以上受训人员获得合格证书。三是建立健全了管理制度。自2007年起,他们在借鉴云南、广东等省市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突出人性化管理为原则,修订并完善了51个规章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补充。今年4月,还组织全部留场人员和强戒学员进行考试,有85%的人熟读制度,执行效果良好。

  以戒毒康复农场为核心,将“劳动就业,健康回归”模式推向社会。今年6月1日《禁毒法》实施后,三亚市就如何贯彻落实《禁毒法》进行部署。9月2日,市政府召开全市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工作会议,确定以戒毒康复农场为核心,把“劳动就业,健康回归”模式全面推向社会:

  一是强力推进对戒毒出所人员“无缝衔接”帮教安置措施。积极引导戒毒出所人员自愿留场就业,对一时不愿留场的,所在社区一一落实社区康复措施。根据个人意愿,或利用区、镇、村办企业和个体企业等安排就业,或鼓励帮助自主创业。自主创业的,在创业资金、摊位安排或土地承包、种苗、技术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和支持。到目前为止,全市社区康复人员中,已安排就业或帮助自主创业的有76人。为保证这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各区、镇、农场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把社区康复人员的安置帮扶工作列为各级班子和基层干部的主要考核内容,定期考核、定期公布。市里还拨出经费,按每50名康复人员配备一名禁毒专管员的比例,招聘一批专职的禁毒专管人员开展这项工作。

  二是对戒毒出所人员全部实行就业前培训。由劳动就业保障部门牵头,各有关单位配合,在吸毒人员戒毒期间和出所后一律实行就业前培训,对培训合格者发给相应资格证书。对部分年纪较轻,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分批选送到三亚市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学习期间实行“三免一补”,即免除学费、书杂费、住宿费,每月补贴150元生活费。期满经考试合格发给中专毕业证书,并推荐就业。

  三是扩大戒毒康复农场生产规模,通过引进高效益、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加工项目,为戒毒人员返场就业提供条件。对戒毒出所后申请返回农场就业人员,无条件给予安排,保持农场与社会再就业安置和教育引导等方面的连贯性,使其互相联系,互相促进。

  四是以戒毒康复农场为中心,利用农场规模手工加工和规模种植、养殖、销售等方面的优势,以成立合作社的形式,接收一批戒毒出所后愿意利用自身优势条件从事个体种植、养殖和手工加工人员参加,合作社在资金、原料、种苗、技术、销售等方面给予支持,形成紧密的生产销售链,重点扶助一批自主创业的戒毒学员。

  可以期待的是,“劳动康复,健康回归”已作为戒毒新模式面向社会全面推开,必将为三亚市的戒毒康复事业带来新的气象。(三亚市公安局)

※甘肃:依托强制隔离戒毒所推进戒毒康复场所建设※

  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在册吸毒人员4.2万名,虽然戒断3年以上的占到47%,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吸毒人员屡戒屡吸,这些人家庭不愿接纳、社会上难以立足,在戒毒、复吸、再戒毒、再复吸中恶性循环。为了合理开展工作,甘肃最终确定了建设兰州市、临夏回族自治州、武威市三个戒毒康复场所项目:

  兰州市戒毒康复中心建在离兰州市区40多公里的榆中县三角城,该中心于今年11月3日正式挂牌、开工生产。中心分工业区和农业区,两大区全部建成后可提供650个工作岗位。

  临夏州戒毒康复中心建在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也是受毒品危害较早的地区之一。该中心于今年9月26日竣工、挂牌。总建筑面积6626平方米,设计容量为300人。目前已经引进一条打火机生产线,实行企业化管理方式,按劳取酬。

  武威市戒毒康复中心建在凉州区于今年5月16日正式开工修建,目前仍在建设中。主要生产经营农业项目,分种植区、养殖区和苗圃区三个部分。

  甘肃的戒毒康复场所的建设,边建设、边发展,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突出成效,主要是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是戒毒康复场所稳步推进的关键。有关中央领导同志就戒毒康复场所建设做出重要批示后,甘肃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行动。2006年9月14日昌任甘肃省委副书记、省禁毒委主任陈学亨主持召开了由省禁毒办、省发改委、省司法厅、省公安厅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会议,规划戒毒康复场所建设;15日专门听取了兰州市、临夏州和武威市禁毒委负责人关于投资建设戒毒康复场所的汇报,并就戒毒康复场所建设做出指示。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禁毒委主任罗笑虎,省长助理、省公安厅厅长、省禁毒委副主任何挺等多次到现场进行调研,指导工作,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戒毒康复场所所在的市州党委、政府领导对项目建设高度重视,分别成立了项目建设协调领导小组,专门协调解决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划拨建设用地,提供经费支持,解决机构编制。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保证了建设项目在短时间内见到成效。

  因地制宜,广开门路,招商引资,谋求双赢,是戒毒康复场所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甘肃将引进生产项目作为重中之重来抓。2008年6月,省厅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省禁毒办主任曹义鸿想方设法为兰州市戒毒康复中心引进年产10万吨钾肥生产项目,并前后十余次赴康复中心督导建设进展,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仅用了短短4个月的时间就建成投产。武威市戒毒康复中心,因地制宜地开展葡萄种植,并与甘肃威龙公司签订了年种植2000亩酿酒葡萄产销合同。戒毒康复场所的生产项目充分发挥了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和参与禁毒公益事业的积极性,推动了戒毒康复事业的社会进程,初步实现了戒毒康复场所和合作企业、戒毒康复工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依托强制隔离戒毒所建设戒毒康复场所,可整合资源,优势互补。甘肃省戒毒康复场所与强制隔离戒毒所合署办公、共用一套机构、编制的模式,有效地整合了场所资源和管理资源,有利于强制隔离戒毒与戒毒康复就业的顺利衔接。强制隔离戒毒所多年积累的戒毒治疗、心理矫治、管理教育、劳动康复经验,为戒毒康复中心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力保障。戒毒康复中心也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提供了康复劳动和技能培训基地。

  努力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保证戒毒康复场所健康发展。武威市戒毒康复中心在项目建设中凸显人性化管理理念,在就业康复区建了10个家庭式小院,为康复人员成家立业提供方便。他们以“五靠”(一靠感情留人、二靠环境留人、三靠政策留人、四靠职业留人、五靠收益留人)的措施,使戒毒康复人员打消顾虑。目前,已有23名有吸毒史的人员自愿申请到中心就业。兰州市戒毒康复中心,集中解决康复人员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突出问题,真正让戒毒康复人员得到实惠,看到希望。现正在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的95人,自愿到戒毒康复中心参加劳动,康复中心给每人每月补助300元,他们表示,戒毒期满后,将留在康复中心就业。(甘肃省公安厅)

※云南开远:产业支撑营造康复学员“安全岛”※

  云南省开远市戒毒所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在10多年的工作实践中,针对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困难,重返吸毒人群容易”这一现实矛盾,开远市公安局强制隔离戒毒所从创造性地推出“安全岛”计划,到又创新性地提出并实施“雨露社区”建设,为戒毒康复人员营造了一个平等相处、没有歧视、劳动自救和学有所长的生存环境,最大限度地触动和激发了社区人员参与社区康复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实现社会面吸毒人员少了,社会秩序好了,百姓安全感增强了的良好局面,走出了自己独特的戒毒康复发展之路。

  开远的实践创新证明,戒毒康复工作要实现良性发展,产业支撑不可或缺。在“雨露社区”,他们以解决就业岗位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进行提升产业发展能力,以期增强康复人员回归社会的生存能力和戒毒康复工作的发展后劲。

  针对劳动力特点分类发展劳动康复项目。针对多数康复人员劳动技能较低的特点,他们相继引进了易于推广的人造宝石加工、鞋帮加工等劳动密集型生产项目,为大多数康复人员提供了劳动就业机会。针对部分康复人员有一定专长的特点,他们本着“找准一个项目、做活一个项目、做强一个项目”的发展理念,推动康复劳动由手工劳动向技术型转化,提升康复劳动的技术含量和生产效益,引进了太阳能热水器加工、电器维修和电焊等项目。针对部分康复人员基本没有什么劳动技能的特点,他们又选择了以输出劳动力为主的辅助型生产项目。通过这些分类实行的举措,实现了“人人有活干,人人能干活,事事有着落,项项出效益”。目前,“雨露社区”已有人工钻石、鞋帮、金属制品、太阳能、皮具制造、服装生产、套装门加工制作等12个生产项目,生产产品25种,可提供1500个劳动就业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开展不同层次的技能培训,帮助学员掌握一技之长。近几年来,开远“雨露社区”提出了“不仅要让康复人员在心理上得到矫治、身体上得到康复,还要让他们真正学会一技之长、学会回归社会自立生存的技能”的理念。创造性地将职业技能培训和资质认证引入到日常的生产管理工作中,从2006年至今,已先后进行了电工、焊工、钳工、木工、汽车修理等专业的40期共600余人的培训认证,参加认证考核5次400余人,取得资质证书的有100余人。这些实用型的专业培训成为了“雨露社区”继康复劳动之后开辟的第二课堂,不仅成为了康复人员的首选,也为社区建设注入了强劲的发展活力,实现了社区“造血”功能的良性循环。

  以切实的措施保障学员安心康复。红河州、开远市两级政府出台了《雨露社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规定》、《雨露社区廉租房建设管理实施意见》、《雨露社区居民户籍管理规定》、《雨露社区生产效能激励机制》等一系列规定,社区建立了求职模拟制度、工资奖励激励机制,既体现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又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使他们在生产劳动中感受社会、体味人生。目前,“雨露社区”人均工资达660元,缴纳水电、房租等费用后,社区人均实领工资仍能达到300余元。针对掌握生产技能较差、工资收入较低的,由社区及时向民政部门提出申请,按照《“雨露社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规定》给予最低生活保障,激发其不断提高工作技能,成为安心康复的心理动能。

  以平等和竞争为平台,推进社区化、社会化管理。他们在坚持以公安机关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管理的同时,由教育、卫生部门派员进驻“雨露社区”,协助社区做好心理矫治工作和病员的治疗护理工作;由工、青、妇组织建立了康复人员回归社会培训帮教站;在市政府的支持下,设立了开远“雨露社区”居民委员会,并在康复人员中选举产生了由康复人员组成的社区协管委员会,共同对社区进行社会化管理。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制定了《“雨露社区”居民星级评定办法》、《雨露社区康复人员培训、学习制度》等管理规章。通过模拟社会化环境,康复人员在“雨露社区”参加生产,通过比纪律、比技术、比学习、比能力、比生产的竞争成为组长、技术员,把社会化生产及竞争引入社区;通过康复劳动这个平台,让康复人员在劳动中享受劳动成果,体现自我价值,形成积极、竞争、向上的氛围。这些举措的施行,既弱化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也营造了平等、和谐的社区氛围,大大提高了康复人员对“雨露社区”的认同感。目前“雨露社区”共吸纳康复人员698人,其中自愿返所133人,戒毒期满自愿留所321人,戒毒期满责令社区康复244人,在社区内结婚10对20人。“雨露社区”在吸纳本市社区康复人员的同时,还发挥了“中心社区”作用,承担起了全州其它十一个县的社区康复工作,外县社区康复人员可自愿将其户口迁入“雨露社区”,目前在社区的698名戒毒康复人员中就有117人来自其他县。

  在开远,或许正是因为有了“雨露社区”这一社会化康复戒毒的新模式,康复人员才得以逐渐适应社会生存,回归社会后又能够自食其力,从而大大降低了吸毒人员的社会危害,为当地的社会和谐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开元市公安局)

※云南昆明:探索戒毒康复新路子※

  2006年8月,云南省昆明市公安局强制隔离戒毒所自筹资金50万元,改建了1700平方米的房舍,同年9月2日依托戒毒所建成了戒毒康复社区——“和谐家园”。2008年6月26日,“和谐家园”工业区“新望”公司正式成立。至此,康复中心“和谐家园”拥有了占地1万平方米的生产厂房、2120亩的种植基地和养殖基地。在传统的种植、养殖、缝纫、工艺品加工、面条加工等项目的基础上,先后引进了灯笼和礼品袋制作、儿童自行车组装、丝网印刷、无纺布环保袋制作等项目,为社区戒毒康复成员提供了3000个劳动就业岗位。目前,“和谐家园”有135个标间、48个家庭户居室及30个功能室,可为社区戒毒康复成员提供356个床位,园内形成了完备的生活区、工作区及综合服务区,社会氛围浓郁。截至目前,“和谐家园”先后有2073名戒断学员自愿入园康复,其中1806人已协议期满离园,日均在所康复人员270余人。通过“和谐家园”戒断巩固回归社会的戒毒人员,发现复吸的仅有45名,发现复吸率不到3%,与同期强制戒毒未经留园康复回归社会后86%的发现复吸率相比,这个结果令人振奋,突破了吸毒人员复吸率居高不下的瓶颈,为禁吸戒毒工作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和谐家园”模式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突出的成效,是坚持科学理念先行的结果。

  更新理念,以人为本,是抓住戒毒康复场所建设的关键。昆明戒毒康复中心“和谐家园”在日常管理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社区成员在戒毒康复工作的主体地痊,充分尊重社区成员首创精神,发挥社区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形成了“有约束的、开放式的、社区成员参与管理的”新型戒毒康复管理模式。即由戒毒康复场所领导、康复中心领导、指导老师(民警)、“和谐家园”管理委员会构成四级管理模式。戒毒康复中心“和谐家园”参照社区居委会等基层组织选举办法,按照“民主、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组织全体社区戒毒康复成员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民主方式,选举产生了全国首个由戒毒康复成员组成的“和谐家园管理委员会”。“管委会”在康复中心领导、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承担起康复社区大部分日常管理工作。

  为了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理念,满足社区成员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需求,在规范社区秩序和康复环境的基础上,“和谐家园”以增强戒毒康复成员心理健康、完善戒毒康复成员的人格修养为突破口,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治疗和心理康复等“四心”活动,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同时辅以劳动康复、就业培训等内容,使禁毒康复成员顺利回归社会前学习生存技能,最大限度减轻他们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压力。

  创新管理,人性服务,是突破戒毒康复场所建设难点的有效途径。“和谐家园”建成之初,如何才能吸引戒毒康复人员留园康复是最大的难题。在以人为本的服务和管理理念的指导下,昆明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创造性地提出了“七心七情工作法”:“用我们的真心,让你体会世间的真情;用我们的爱心,寻觅你忘却的友情;用我们的关心,追回你久违的亲情;用我们的信心,唤醒你对人生的热情;用我们的耐心,期待你遗落的感情;用我们的热心,找回你曾经拥有的温情;用我们的诚心,燃烧你对生活的激情”,赋予“人性化管理”以新的内容,社区戒毒康复成员逐步增强了认同感和在康复中心巩固戒断成果、学习劳动技能、调整身心行为、修复家庭关系、顺利回归社会的信心。社区成员对工作人员从过去的怕到现在的亲,由过去的躲到现在的靠。双方由单纯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转变为服务加管理的关系,实现了工作人员与戒毒康复人员心灵上的互动,极大地提高了戒毒康复人员的康复积极性和戒断信心,使他们的戒毒康复动机从被动到主动,形成了“要我戒”到“我要戒”的实质性转变。

  统筹规划,综合运营,是确保戒毒康复场所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怎样才能把“和谐家园”建设成为戒毒康复人员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性缓冲平台,一直是“和谐家园”发展过程中管理者思考的重点,主要是兼顾考虑了三点:

  一是推动社区戒毒康复的社会化、公司化运作,增强戒毒康复场所的身躯造血功能,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今年6月26日,“和谐家园”工业区“新望”公司正式成立,标志着“和谐家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努力得以实现,为减轻政府和吸毒人员家庭的负担,培养戒毒康复成员“自食其力”的习惯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是建设、丰富和完善戒毒康复文化。“和谐家园”通过评选“戒毒康复之星”、开播“和谐之声”广播站、成立“和谐之声”艺术团和戒毒康复成员自己编辑刊物《开始》这四块文化阵地,大力营造积极健康、科学的戒毒康复文化氛围,引导社区戒毒康复成员积极抵制吸毒群体“亚文化”的侵袭,自己警醒自己、自己教育自己,重新体验成就感,重新找回自信。

  三是加强社区成员与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互动。通过组织强制隔离戒毒学员到“和谐家园”参观,组织社区戒毒康复成员到强制隔离戒毒病区开展同伴教育等形式,在帮助强制隔离戒毒学员的同时,吸引戒毒学员戒毒期满后进入“和谐家园”留园康复巩固。加强“和谐家园”与社会面沟通互动,实现内部管理和外部帮教相结合,如每月邀请社区戒毒康复成员亲属和禁毒志愿者到“和谐家园”了解戒毒康复成员学习、工作、生活的情况。在社区成员留园期间,主动与居住地社区矫助点联系,让社区矫助点工作人员提前介入,在离园后继续跟踪帮教,巩固康复效果等,形成了“脱毒平台”、“康复平台”、“回归平台”的有机链接,延长了戒毒康复成员的康复时间,对戒毒康复成员长期保持操守起到了积极作用。(昆明市公安局)

※福建漳州:分级管理 身心兼治 追求人性化管理※

  3年来,福建省漳州市公安局强制隔离戒毒所把建设戒毒康复场所作为戒毒康复工作新亮点,积极主动探索戒毒康复人性化管理模式,取得了突出成效。

  统筹规划,积极开展基础建设,全面满足员工生活需求

  不等不靠,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基地,主动作为。漳州市公安局成立了以市委常委、公安局长陈加瑶为组长的福建(漳州)戒毒康复基地建设徘徊小组,加强对戒毒康复基地建设的领导,全力以赴推进戒毒康复基地建设的开展,市局研究制定了见效快、耗资少的建设方案。他们不等不靠,在国家建设资金到位之前,多方筹措建设资金200万元,先行启动建设项目;市直监管部门全警动员,将局属五个监所资源进行整合,从2007年7月份开始,仅用3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原第二看守所改建成戒毒康复基地的改建任务,并将第二看守所迁至第一看守所,强制隔离戒毒所与收容教育所、拘留所置换,使强制隔离戒毒所与戒毒康复基地形成规模,连成一片,便于管理。戒毒康复基地于2007年10月10日开始试运行,2007年12月17日,经芗城区政府批准,成立“前景社区”并对外挂牌。

  完善社区功能,改善康复员工生活环境。对原第二看守所占地面积20亩、建筑面积约3700平方米的场所进行改建,将办公楼改造成康复员工宿舍,可收留康复员工96人。修建了招待所、服务大厅、超市、餐厅、美容美发室、医务室、心理咨询室、太阳能热水沐浴房、洗衣房、教室、图书室、棋牌室、网吧、多功能娱乐厅、灯光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室、健身房等生活、医疗、文体设施,全方位满足员工生活娱乐需求。此外,他们每周组织两次文体活动,每月一次为员工集体过生日,受到了康复员工的热烈欢迎。

  引进生产项目,帮助戒毒康复员工实现自食其力。与漳州跃庆彩印有限公司合作办厂,建成四个车间,组装6条生产流水线,装备养料挤出机、切割机各6台,订角机7台、塑料破碎机2台及造粒机、搅拌机、空压机各1台,目前生产已成规模。厂方承诺,保障每名员工每月工资不低于600元,超过部分按实际劳动量支付计件工资,有效地解决了戒毒康复员工自食其力的问题,减轻了学员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分级管理,身心兼治,积极探索人性化管理模式

  转变管理理念。不断探索生理脱毒、心理矫治和劳动康复相结合的戒毒康复新机制,将戒毒康复人员看作“特殊病人”,通过社区化、人性化的管理,努力营造身心兼治、爱心感化、文化陶冶、社会救助的戒毒康复环境,形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良好氛围。

  创新管理模式。他们根据多年的强制戒毒与自愿戒毒管理实际,按照公安部监管局领导提出“在一定约束下的充分自由;在一定范围内的劳动安置;在一定程度上的自我管理;在一定保障下的拴心留人;在一定条件下回归社会”的要求,努力探索不同于强戒所而又切实可行的戒毒康复基地管理新模式。目前戒毒康复人员的来源主要有:一是强制隔离戒毒期满动员进入戒毒康复场所继续劳动康复;二是吸收社会上的吸毒人员自愿进入戒毒康复场所。

  1、签订戒毒康复协议:由戒毒人员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家属担保,社区居(村)委会、社区民警和强制隔离戒毒所审查同意后,五方共同签订协议书。以协议方式对其进行管理和约束,未经五方同意,不得提前解除协议。戒毒康复期限为2年,期限满后可视康复情况商议续签协议。

  2、戒毒康复期限及分级管理:对所有戒毒康复人员统一实行分级考核,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特级四个级别;建立计分考核制度,根据计分考核情况晋级、留级或降级。

  初级(培训期,3个月):进行生理脱毒、体能恢复、心理矫正、适应性训练,学习各项规章制度,劳动技能培训等。

  中级(适应期,半年):主要安排在基地内劳动康复。

  高级(自理期,一年):除在基地内劳动外,白天可以由戒毒康复基地统一组织到周边企业学习培训,根据个人特长、爱好,学得赖以谋生的一技之长,为回归社会、融入社会创造必要的条件,晚上要求回基地住宿。

  特级(回归前准备期,3个月):可以安排到基地以外的企业就业,进行回归社会前的适应性锻炼。

  3、生活保障及待遇:康复人员每月伙食费标准为300元,社区医务室免费医疗。初、中、高级三个阶段分别发给津贴100元、150元、200元。每天安排体育锻炼、娱乐、读书、上网、心理咨询等活动。

  4、成立基地管理委员会和员工自律委员会。员工自律委员会成员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主要负责戒毒康复员工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此外,还聘有心理学、戒毒康复等专业人员负责心理咨询、康复训练和教育引导等工作。

  运行一年来,基地“前景社区”达到了“康复劳动工厂化、员工生活社区化、教育训练学校化”的预期目标。基地目前有65名戒毒康复员工,已有6对员工结婚,其中3对男女双方都是康复员工,有3人是跟社会人员结婚,员工结婚时,基地为他们举行隆重而简朴的婚礼。今年春节,为了充分体现对康复员工的人文关怀,让员工回家与亲人团圆,我们办理了60名康复员工请假回家过年,让员工感受到政府的关心和亲情的关爱,有效地修复了员工与家庭的关系,为今后回归社会创造了条件。(漳州市公安局)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