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模式 > 强制隔离戒毒 > 正文
强制隔离戒毒
在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中开展心理干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5-12-13 09:12:18 来自:兰州市司法局强制隔离戒毒所 作者:杨苗苗 阅读量:1

  一、心理咨询效果不佳的问题根源

  心理咨询是在求助者有着强烈求助愿望,怀着信任、诚恳的心态,迫切希望得到帮助的请求下启动的。而强戒所心理咨询实践的大多情况却与之相反,戒毒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心理弱势群体,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由于戒毒人员特定的生活经历、法律地位和社会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影响,戒毒人员本身想要改变自己的主动意愿不强,加之他们又是被管理者,对心理咨询师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怀疑态度,不愿暴露其真实心理,甚至有对立情绪,产生阻抗,心理咨询的主动权基本上掌握在民警手中,尤其对新入所人员和表现异常人员要无条件接受心理测量和心理干预。这样难免使他们把测量和咨询当作一项强制性任务,很少主动配合,抵触、逆向应对测量,咨询时怕自己的隐私被人发现,表现出强烈的阻抗倾向或迎合咨询师的问题,不愿暴露自己的真实心理,可戒毒人员的心理问题客观存在,甚至还在发酵、膨胀,如何发现、拆解这些“隐形炸弹”成为考验我们心理干预工作的试金石。

  (一)客观上由于戒毒人员和干警身份有差异、地位不平等难以建立有效的咨询关系

  戒毒人员被限制人身自由,处于教育矫治的被动地位,总是或多或少地把心理干预师视为管教干警,因而顾虑较多,不愿将自己过去经历中那些不良的思想、行为暴露给心理咨询师,唯恐影响强戒所及其干警对他的态度和评价,而有意识地隐瞒一些真实情况。戒毒人员人身自由被依法剥夺,法律地位发生了变化,而强戒所的心理干预师大多是管教干部,尽管我们力图消除有碍于心理干预的不利因素,努力实现角色转换,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仍客观存在,使戒毒人员在潜意识里产生戒备心理,他们的工作环境、服装、会谈态度等都和心理咨询的条件要求有一定差距,相当一部分戒毒人员存在对管教干警的对立情绪,不能真正信任咨询师,这些因素仍会使戒毒人员产生戒备心理,从而严守自己内心世界的秘密,无法产生友善、信任和倾诉。

  (二)主观上戒毒人员自我改变、自我成长意识不强

  很多戒毒人员在幼年时期即养成“唯我独尊,自以为是”一些不良的习惯,形成自私自利的人生观、价值观,且在反复的吸毒实践中得到了强化,短时间内很难消除,而且也不会轻易改变。当遇到一些现实问题自己有无力改变时,有些戒毒人员内心的确很痛苦,也有要求心理治疗的强烈欲望,但在治疗过程中,一旦涉及其内心世界的深层原因时,却又不敢面对现实,而极力否认自己的主观因素,惧怕回到充满困惑和冲突的现实中去,因而影响他接受咨询和心理矫治的积极性。所以出现一方面寻求帮助,一方面又对帮助进行抵制的怪现象;一面感到心理冲突和痛苦而要求改变,一面又无意识地不愿意放弃和否定旧的自我,不愿寻求咨询师帮助或者浅尝而止,对促成改变的建议不自觉地进行抵制。

  二、如何发现问题戒毒人员

  戒毒人员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往往互相交织,很难分清。这就需要心理咨询师和包夹干警互通情况、群策群力,真正落实个案化矫治理念,一人一策,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一般说来通过以下途径可发现有“心病”的戒毒人员。

  (一)善于使用观察法对戒毒人员进行跟踪观察

  观察法是指在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生活、学习等自然情境中对他们的心理现象与行为表现进行观察。特别是在夜间值班时,咨询师可通过监控画面实时观察戒毒人员的睡眠情况,而辗转反侧意味着一个人心事重重、不能入睡。当一个戒毒人员突然食欲下降,没有胃口不吃饭时,也反映该戒毒人员现实生活可能遇到了重大变故,需要咨询师关注。观察法的优点是保持了被观察者的心理活动的自然流露和客观性,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主要是管理民警在教育矫治的过程中,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观察了解和评价。

  (二)关注拨打亲情电话和探访后戒毒人员精神面貌

  由于是强制戒毒,戒毒人员的自由被限制,外界特别是家里情况只有通过书信、亲情电话和探访得知。当然通过和外界沟通一方面有助于戒毒人员教育、改造,但有时它是双刃剑,当戒毒人员获知一些负面消息或负性事件时,往往由于自由受限而产生无力感和挫败感滋生抑郁情绪。

  (三)对临近期满戒毒人员的重点关注

  由于各种因素限制我们目前的诊断评估还是以行为评估为主,即奖分。尽管目前奖分面已很广,但还是不可能照顾到每个戒毒人员,从而导致有个别戒毒人员满期解除强制隔离戒毒。这部分戒毒人员在临近满期时,不求上进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消极悲观,往往可能由于班组学员之间的一点点矛盾或干警们一句批评而火冒三丈、小题大做、滋事生非。对这部分戒毒人员可在个别干预的基础上探索团体干预、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

  (四)参考心理测试结果

  当发现戒毒人员有上述表现时,可有针对性的引导戒毒人员心理测试,如前所述,由于种种原因,在强戒场所开展心理测试有其局限性,但只要咨询师正确引导,说明利害、让戒毒人员感觉到咨询师是真心想帮他,还是能得到一些有价值的数据。从而佐证咨询师的判断也便于精细化开展工作。

  三、建立咨询关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强戒所这个特殊的场所,要想建立好良好的咨询关系,心理咨询师需要付出比社会上的心理咨询人员更多的关注和耐心,充分运用尊重、热情、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从而使心理干预行之有效,真正化解戒毒人员的心理问题。

  (一)营造宽松氛围,改变外在形象,是开展心理干预的基础

  心理干预应尽量远离学员宿舍和装有监控的谈话室,最好在专门的咨询室开展。戒毒人员在进入咨询室时最好换掉自己的“所服”,换上由咨询室提供的休闲服装,通过这种“仪式”让戒毒人员明白从踏入咨询室开始自己是一名和咨询师平等的“来访者”。

  强戒场所的咨询人员在咨询过程中,最好着便装。心理咨询通过着便装,从视觉上弱化戒毒人员在求助过程中对心理咨询师的对立情绪,可以加快戒毒人员对心理咨询师的接受速度。戒毒人员当然除了外在因素以外,还应当注意自己与戒毒人员交谈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尽量保持面带微笑和亲切神态,避免生、冷、硬,使戒毒人员从第一印象中感觉到心理咨询师与其他民警不一样,从而影响其对心理咨询人员产生信任感,愿意向心理咨询人员诉说自己的心理问题。

  (二)保持中立性态度,促进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

  所谓中立性态度,是指心理干预人员在心理干预过程中,对所涉及的各类事件,不以自己的价值取向或某一种固定的价值取向作为评判是非的参照点,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的反应倾向性。保持非评判性或中立性态度,可以避免心理咨询人员将个人情绪带入咨询之中,增加戒毒人员心理咨询人员的信任度,促进戒毒人员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索。

  (三)切实保密,让戒毒人员产生安全感

  保密在心理干预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心理咨询人员在心理干预过程中,不能认真执行保密规定,就会使求助者缺乏安全感和失去信任感。在强戒场所进行心理干预的过程中,影响咨询关系建立的重要原因是戒毒人员担心心理咨询人员会将自己的谈话内容泄露给管理者,或将自己的隐私泄露出去。故在咨询刚开始时,不愿意触及到自己的实质性问题。心理咨询人员在咨询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观察和分析影响咨询关系发展的因素。一是要坦诚说明在心理干预中的保密原则,并做出保密承诺,告知其心理干预过程中的一切将受到保护,营造安全、宽松、健康的咨询环境。如果仍存在疑虑则在咨询过程中反复强调保密工作。在干预过程中,要做到不在戒毒人员面前记录,并要妥善保管咨询过程中的资料。经过反复强调,戒毒人员逐渐会对心理咨询人员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才能够使他们自由的表达自己,与心理咨询人员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在咨询结束后,应当将案例记录妥善保管,防止无意泄密,影响其他戒毒人员对咨询人员的信任。

  四、对戒毒人员开展心理干预的方法

  戒毒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是违法者,又是受害者,从医学角度来看他们是病人。戒毒工作者要关注戒毒人员内心状态的发展变化过程,通过心理干预,改变他们错误的认知、偏执的行为,完善他们变异的人格,促进其心理健康,使他们更好更快地回归社会,降低重新违法犯罪率。这样会让戒毒人员感到更温暖,让戒毒管理更趋于人性化、更和谐、更体现以人为本。

  (一)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力度,授之以渔

  心理咨询不是灵丹妙药,不能迅速解决所有的问题,心理咨询是“授人以渔”,“助人自助”。帮助学员对自身有一个清晰而准确的认识,启发他们发挥自我潜能,调整处理问题的心态和方法,改变一些不良认知,矫正一些不良行为等,做到“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正视现实,适应矫治环境,情绪积极乐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充分利用强戒所的广播、电视、报纸、板(墙)报等多种媒体和传播方式,向全体戒毒人员宣传不良心理对自身的危害,阐明开展心理矫到自觉和主动地参与心理矫治的目的。二是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干预和心理辅导,加强个别教育和认错服教、遵规守纪等方面的教育。三是挑选有一定文化、心理健康、表现积极的戒毒人员,经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担任心理互助员,让他们在戒毒人员中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并对心理有障碍的戒毒人员进行“一帮一”心理互助。四是基层大队还应尽可能多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绿化、美化强戒所环境,营造良好的氛围。五是可邀请社会上有权威的心理学专家、学者来所,为戒毒人员进行现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有针对性地举行有关吸食新型毒品戒毒人员心理矫治方面的讲座,增强说服力,还可以邀请社会团体和戒毒人员亲人来所进行亲情帮教和劝说。充分运用科学管理、文明管理手段来消除对立情绪。

  (二)在心理治疗综合矫治体系中实施心理干预

  用心理学的理论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个体的吸毒行为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心理障碍的诊断,并对其具体诊断给予心理干预。在从医学到心理学再到社会学这个大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从行为到认知再到人格重塑的心理治疗系统,按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障碍所涉及的所有方面及内在联系,进行多元化的干预。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应采用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程序,分别逐次进行矫正治疗,根据不同个体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三)运用理性情绪疗法纠正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错误认知

  吸毒本身就是一种变态行为,而且在导致其行为产生的原因中,环境的因素占据很重要的作用。改变生活习惯、戒除毒瘾的关键之一就是改变环境条件,根除环境因素。行为治疗的结果最终能够改变被治疗的行为,对于吸毒行为也不例外。但是吸毒行为暂时消失并不是我们戒毒成功的目标,更重要的是终身不再吸毒。着眼消除戒毒认知上的根源,在认知上纠正他们的错误理念,帮助他们克服非理性的自损观念和行为,帮助他们去追求长久的、真实的幸福,而不是短暂、虚幻的快乐。吸毒者大多数感到空虚、无聊或生活、工作失败,而认为自己无能,生活没有意义。在这种错误认知的引导下,渐渐走上吸毒道路。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传统文化等教育,矫正那些非理性的思想信念,以理性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能带来生存快乐的价值取向、追求目标和理想。

  (四)开展心理矫治矫正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人格偏差

  吸毒者普遍具有一种反社会人格,情绪低落、逃避现实、对自己估价过低,感觉无能,缺乏重新生活的勇气。尤其是那些反复吸食者,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与正常人不同,精神上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偏差,有突出而明显的人格障碍。他们对家庭和亲人情感淡漠,易激怒情绪,狂躁无礼,自私说谎,不负责任,忍受不了任何挫折。情感脆弱,自卑、焦虑、多疑、抑郁,对任何人和事物都失去信心和信任。针对吸毒者的人格状况,可以通过控制情绪、音乐疗法、放松训练,改变生活习惯,从而改变性格,达到矫正人格的目的。

  可以说,由于强戒场所和戒毒人员的特殊性,使我们在开展心理矫治时会遇到比常规条件下更多的困难,把他们当成纯粹的“来访者”坐等戒毒人员“上询”是行不通的,这就需要心理咨询师积极“下询”开展心理干预,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会遇到更多的难题,但我们既然已经在路上,就应该勇于面对,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冠军;李娜;郑雯慧;关于建立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诊断评估体系的思考;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9年第2期

  2、谢文;心理干预在强制隔离人员中的应用;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3、唐艳灿;戒毒人员生命意义与生存质量的现状研究评估;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黄晏宁;广州市强制隔离戒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