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模式 > 强制隔离戒毒 > 正文
强制隔离戒毒
吸食新型毒品的女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5-12-04 09:29:31 来自:甘肃司法行政戒毒网 作者:安晓捧 阅读量:1

  近年来,我国吸食冰毒、K粉、摇头丸等新型毒品的人数增长趋势明显,强制隔离戒毒所收治的戒毒人员中吸食新型毒品的人数逐渐增多。受新型毒品化学合成剂的影响,吸食新型毒品的戒毒人员更容易出现明显的精神和行为障碍,因此在强制隔离戒毒管教工作中不断出现以往管理吸食传统毒品中未曾出现过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吸食新型毒品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戒毒治疗和管理工作难度越来越大,一方面严重威胁着戒毒管教场所的安全稳定;另一方面,当前严峻的形势督促着管教干警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科学有效地开展应对吸食新型毒品的女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教育矫治工作。

  一、新型毒品介绍

  “新型毒品”又被称为“21世纪毒品”、“实验室毒品”、“俱乐部毒品”、“休闲毒品”等,是相对于海洛因、大麻、可卡因等传统毒品而言,主要指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类毒品,是由国际禁毒公约以及我国法律法规所规定管制的、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兴奋或抑制,连续吸食能使人产生依赖性的一类药品(毒品)[1]。

  新型毒品大多为片剂或粉末,吸食者多采用口服或鼻吸式,具有较强的隐蔽性。目前国内流行的新型毒品主要是指冰毒(甲基苯丙胺,MDA)、摇头丸(亚甲二氧基甲苯丙胺,MDMA)、K粉(氯胺酮)和三唑仑等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与兴奋剂类毒品[2]。

  二、吸食新型毒品女性人员的情况分析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甘肃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收治的女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吸食传统毒品的人员以海洛因等阿片类毒品为主,吸食新型毒品者以冰毒、K粉等化学合成制剂为主。本研究中排除了严重器质性疾病和严重精神疾病患者。调查对象涵盖急性脱毒期、戒毒康复期和巩固期三个阶段的不同戒毒症状的女性戒毒人员,具有较全面的代表性。

  2.调查方法

  本研究参考了《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入所登记表》、《戒毒人员三期六段九步戒毒教育矫治档案》、《强制隔离戒毒诊断评估手册》等日常记录手册[3];分析汇总戒毒人员入所心理测试结果、日常心理测试报告等相关心理矫治教育资料;对部分女性强戒人员进行个案谈话;采用自制的《女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吸食新型毒品情况调查表》对强制隔离戒毒女性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文化水平、职业、吸毒种类、吸毒史、戒毒次数、家庭关系、婚姻状况、毒品认知程度、戒毒态度以及戒毒信心等,调查采用匿名制,当场发放问卷,当场收回,确保了问卷的真实性、可靠性。综合运用以上多种方式、方法,整理汇总相关资料及数据,全面、客观地反映当前吸食新型毒品的女性强戒人员情况。

  3.数据处理

  收集的数据采用汇总表格,计算百分比呈现,确保了数据的直观、清晰、明了。

  (二)调查结果

  1.一般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其中吸食传统毒品人员占92%;吸食新型毒品人员占8%。

  吸食“新型毒品”与吸食“传统毒品”的人员在年龄、文化程度、吸毒时间和戒毒次数特征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由统计数据显示,在年龄上,吸食“新型毒品”的女性戒毒人员大多在35岁以下,占到92.6%,而吸食“传统毒品”的女性戒毒人员35岁以下的仅占28.9%,吸食“传统毒品”的女性戒毒人员中36岁-49岁人数统计占到了61.4%;两者在文化程度上也存在一定差异,可以看出“新型毒品”吸食者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占比25.9%稍低于“传统毒品”吸食者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占比28.6%;在吸毒时间和戒毒次数上,“新型毒品”吸食者的吸毒史普遍较短,戒毒次数中初次戒毒占比较大,相比之下,“传统毒品”吸食者的吸毒时间大多在5年以上,甚至有接近10%的戒毒人员吸毒时间超过10年,两者有着明显差异,如表一所示:

  表一 “新型毒品”与“传统毒品”吸食者基本特征对照

  分析数据得知,吸食新型毒品的女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年龄较小,呈现年轻化,且很大一部分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新型毒品吸毒史相比传统毒品吸食者较短,戒毒次数主要集中在初次强戒。新型毒品在我国的传播历史相对较短,受经济、地域、文化等因素影响,新型毒品滥用主要集中在青少年群体,当前不良思想文化诱导下,一批青少年盲目追求新潮刺激,加之金钱诱使,部分年轻女性好奇心强烈,而社会辨识度较低,违法犯罪意识淡薄,迪厅、酒吧等娱乐场所的开放给了年轻女孩近距离接触新型毒品的机会,这类人群自然成为了新型毒品的牺牲品。

  2.家庭关系及相关职业分析

  经分析发现“传统毒品”吸食者离异人员占23.15%明显高于“新型毒品”离异人员占比11.11%;而“新型毒品”吸食者多为未婚人员;就所任职工作来看,前者无业者居多,后者以有相对工作收入者居多,而从业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迪厅、酒吧、KTV等娱乐场所做服务性工作。可以看出新型毒品吸食人群已经开始向社会中上层人群扩展,如表二所示:

  表二 “新型毒品”与“传统毒品”吸食者家庭特征对照

  3.精神症状分析

  新型毒品对女性吸食者带来的伤害尤其严重,有统计显示,吸食传统毒品的男女比例一般是8∶2,但吸食冰毒等新型毒品的男女比例则变成了5∶5[4]。表明在急剧上升的新型毒品吸食者中,女性占有相当高的比例,而这些女性中青少年为主要人群,青少年无论在生理或是心理上发育都尚未成熟,一旦染上新型毒品,对大脑以及躯体的损伤是致命的。

  根据相关心理测试结果分析数据显示,“新型毒品”与“传统毒品”吸食者在精神及行为症状上存在很大差异。“传统毒品”吸食者表现出冷漠、懒散、思维迟钝等低沉抑郁症状;相比较,“新型毒品”吸食者轻微症状是产生欣快感、食欲下降,重复吸食成瘾后剂量会不断增大,出现剧烈头痛、幻想错乱、精神呆滞、性欲亢奋,同时神经敏感、情绪起伏不定、焦虑烦躁、对事物兴趣减弱甚至丧失。尤其冰毒、K粉等新型毒品被称为是最好的催情剂,这种“助性”的假象最终的后果就是使吸食的女性性欲下降,染上各种病毒,极大地损害器官,危及生命。所以,吸食冰毒对女性是百害而无一益,只能提前透支自己的生命。

  案例:何某,女,44岁,大专文化,离异,无业,甘肃人,于2014年6月10日入所。本人自述:18岁开始接触毒品,因大学时结交的男友突然去世,伤心至极的情况下,被朋友诱导接触了毒品海洛因,到2008年随着人们思想的转变和娱乐场所的开放,为寻求刺激,好奇心驱使开始由传统毒品转为吸食冰毒,至今已有7年时间。

  汤某,女,23岁,函授大专,未婚,无业,甘肃人,于2014年4月1日入所。本人自述:因为家境富裕,我从小就是被父母娇惯长大,不喜欢读书也不受拘束,遇到社会上一帮小青年,跟着他们混,时间长了就染上了恶习,开始跟他们学溜冰寻求刺激。

  症状描述:此类人性格偏执、情绪狂躁、自我中心意识强烈,易怒、烦躁不安、多话多疑,经常与人产生争执,自控能力差、遵规守纪意识差。表现出典型的“新型毒品”吸食者的综合症状。

  从药理学分析,新型毒品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吸食者产生中枢兴奋和致幻症状,持续使用使人产生的依赖性更加强烈,严重状况下表现出攻击、幻想以及分裂等症状,从而导致行为失控,造成暴力犯罪。另一方面,生理兴奋能大量消耗人的体力同时降低免疫功能,严重损害心脏、大脑组织甚至导致死亡。对此,在对吸食新型毒品的女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戒毒治疗中应当给予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

  4.毒品认知及戒断态度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传统毒品”吸食者能正确看待毒品的危害,充分认识吸食毒品的违法性,并愿意接受戒毒康复治疗;“新型毒品”吸食者很多是好奇心驱使,为了寻求刺激,追求所谓的新潮和个性自由,渴望在交际圈中展现自我,陷入群体性活动中,错误认知吸食新型毒品不会产生严重后果,如表三所示:

  表三 “新型毒品”与“传统毒品”吸食者认知特征对照

  三、针对吸食新型毒品女性戒毒人员的管教对策

  新型毒品吸食者较传统毒品吸食者的生理戒断症状、思想情绪、精神状态和心理戒断各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管教方面应该结合新型毒品的相关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戒毒教育矫治工作,力图达到更有效地戒断效果。

  相关资料显示吸食新型毒品的女性人员中,部分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但大多为功能性障碍,经过矫治能在半个月至一个月内恢复正常(排出大脑有器质性损害和其它重症精神病患者),因此在入所后的急性脱毒戒断期及时进行教育矫治治疗尤为重要。

  (一)加强管教民警对于新型毒品的理论培训工作

  新型毒品相对于传统毒品对大脑神经系统损害极其严重,上瘾较慢,一旦成瘾戒断过程中突发性疾病甚至死亡的概率较大,虽然生理戒断症状并不明显,但心瘾难除。对此,强制隔离戒毒的管教民警和医务人员有必要深入了解新型毒品的相关理论知识及其表现症状,以积极有效应对新型毒品吸食人员在戒断过程中的突发情况,对此可以举办专家座谈交流会、理论研讨会,开展新型毒品专业技能岗位培训,利用电子显示屏、宣传栏、报刊等宣传工具展示新型毒品的相关知识等。通过开展各式活动让管教民警及其医务人员深入了解其危害性,从而提升管教民警及医务人员的防范意识,提高对新型毒品女性戒毒人员的教育矫治水平。

  (二)提高戒毒人员对新型毒品的认知,强化素质教育,提升自身修养

  吸食新型毒品的女性戒毒人员自我认知能力差,对新型毒品的危害程度认识不深刻甚至存在错误的观念,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对此,应着力加强新型毒品女性戒毒人员的法制意识、道德观念,在戒毒学员中开展新型毒品知识宣讲、现身说法、文化课堂教育等活动,提高她们对新型毒品的认知及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她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组织背诵戒毒矫治名言警句、戒毒宣誓词、《戒毒三字经》、日常行为守则等,培养其形成较强的自控能力,提高抗拒毒的诱惑力;加强日常戒毒康复体能训练,如队列训练、广播体操、太极拳、中医按摩等教育矫治方法,增强体魄,养成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鼓励其参加戒毒康复劳动,使其掌握一技之长,拥有谋生本领。

  (三)在戒毒医学和心理学方面建立专业队伍,开展循证矫治

  与传统毒品相比,吸食新型毒品的女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情况更复杂,其个性特点、思想症结、身心状况、现实表现等方面各有其自身特点,差异更加明显,这就要求在教育矫治方法上, 要以承认尊重戒毒人员的个体差异, 采用一定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充分认识这些差异, 进行有区别、有针对性的教育,因此推行“一人一策”的个案化教育矫治方案。对初入所人员进行个性化分析诊断,由大队民警、专业医师和心理咨询师参照相关测评结果、鉴定意见制定矫治方案,运用多种手段开展矫治工作,并做好跟踪管理;在矫治中期,对前期矫治效果进行评定,包括:道德水平、心理及生理健康状况、法制观念、毒品认知等方面,根据评定结果及时调整教育矫治方案;在矫治后期,着力加强新型毒品吸食人员回归社会的适应能力及抗拒毒品的意志力,最大限度地减小心瘾造成的复吸情况。这种因人施教的教育矫治方案能更好的调动戒毒人员的积极性,提升戒断毒瘾的自信心。

  (四)以人为本,转变工作方式,强化人文关怀

  分析发现许多吸食新型毒品的女性戒毒人员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偏差甚至错位,归结起来就是文化缺失和社会功能的脱轨,戒毒过程就是对吸毒人员实施改变和重塑的过程。所以,在强化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以尊重、关注、关爱为理念,设立亲情会见日、亲情电话,以此情感召唤其对家庭的依恋和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奖励餐及生活补助费等的设立能成功建立起戒毒人员和管教民警的感情信任,使其充分感受到人性关怀和社会温暖,对其个性修复,树立正确价值观有着支撑作用。因此在管教工作中把握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理念,戒毒工作的开展才能由静态变为动态,由被动变为主动,逐步引导戒毒人员打破其先前形成的负性亚文化群体特点,实现再社会化,开始一种新的生活模式。

  (五)拓宽思路,切实落实社会帮教工作

  针对目前新型毒品滥用人群主要集中在青少年,包括涉世未深的学生,娱乐场所经营、服务人员等,尤其是女性有更加丰富和细腻的情感感知能力,要建立由政府部门、社区街道、家庭、单位(学校)“四位一体”的帮教小组,形成针对吸食新型毒品的女性戒毒人员的社会帮教体系,以“教育、感化、挽救”的方式给予温暖和鼓励,唤起这些女性吸毒人员的良知和家庭、社会责任感,使其真正从思想上、心理上戒断毒瘾。

  四、结束语

  本文首先介绍了新型毒品的相关知识;其次从理论和实践出发,分别就文化程度、年龄、婚姻状况以及职业、戒毒史等方面深入分析女子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吸食新型毒品的症状;然后阐述了针对吸食新型毒品的女性戒毒人员在戒毒管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教育矫治方法、手段、管理对策;最后根据以上对吸食新型毒品的女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定性研究,归纳、分析做出实质性总结。

  随着新型毒品的快速蔓延,女性吸食者占有很大比重,戒毒所收治的吸食新型毒品女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大幅增多,必将为今后的戒毒管教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要在管教工作中不断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工作理念,不断提高对新型毒品的认识,探寻有效的教育矫治、心理咨询、戒毒康复等戒治方式、方法和手段,有针对性的开展戒毒治疗工作,提升吸食新型毒品的戒毒矫治水平,才能更好地应对吸食新型毒品人员的日益复杂的管教工作。

  参考文献

  [1]王艳芬,刘志民.我国新型毒品的滥用特征及其危害[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7,13(2):63

  [2]苏俊义,沈慧丽.新型毒品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29例临床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0(4):199-201

  [3]沈康荣,新型毒品使用者的群体特征[J],社会观察,2007,06:15-17

  [4]宋晓明,吸食新型毒品的特点及其防控对策[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6,6:92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