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模式 > 强制隔离戒毒 > 正文
强制隔离戒毒
艾滋病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特色教育实践拓展
2015-04-20 19:57:25 来自:监狱信息网 作者:陈家禄 阅读量:1

  自2008年6月我们开始收治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以来,先后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以下简称:艾滋病强戒人员)共七百多人次进行了集中管理。在教育矫治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转变教育理念,在课堂化、制度化、系统化、正规化的教育方式下,导入启发式、引导式、互动式参与体验,创新和强化“三基四性教育”,即:艾滋病基础知识教育、法律法规基本常识教育、传统文化基点启蒙教育;彰显延伸性同伴教育、赏识性责任教育、励志性技能教育、感恩性亲情教育。为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和场所艾滋防治工作作出了特殊贡献。

  一、艾滋病强戒人员的特点

  艾滋病强戒人员首先是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然后才是艾滋病强戒人员,综合我们所这几年来收治的艾滋病强戒人员存在以下特点:

  (一)身体疾病多,健康需求强。由于身体长期受毒品的危害,全身各系统生理机能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加之艾滋病造成免疫力降低,他们可以说疾病缠身,痛不欲生。部分艾滋病强戒人员还有稽延戒断症状,所以他们对健康的需求非常强烈。特别希望能了解更多的艾滋病基础知识,如何防治艾滋病?如何控制艾滋病?特别希望治愈已有的各种疾病,尽快恢复健康。需要有经过培训的执业医师进行艾滋病基础知识教育和医护人员进行医疗救助。

  (二)心理问题多,矫治难度大。强戒人员从入所队经过艾滋病检测确认分流到艾滋病集中管理大队,普遍存在恐惧、愤怒、焦虑、抑郁、悲伤、害怕、内疚、罪恶等等等等很多负面心理,靠简单的灌输式的管理教育是不能解决、消除的,矫治难度较大。需要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干预、心理治疗、心理矫治。

  (三)文化底子薄,认知能力差。经随机抽样调查276名艾滋病强戒人员显示:文盲和半文盲(小学三年级以下)189名,占68.48%;小学文化65名,占23.56%;初中文化17名,占6.15%;高中(中专)5名,占1.81%;大专以上无。经三次随机调查在队艾滋病强戒人员显示:少数民族(彝族)分别占68.7%;81.2%;76.3%。部分彝族艾滋病强戒人员还不会汉话汉语,多数不识汉字,更不用说知晓汉文化。需要大量的文化教员和长期的文化教育。

  (四)法治观念淡,综合素质差。由于他们接受教育少,几乎没有经过正规的法制教育,法治观念淡薄,要提高他们的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环境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需要花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五)社会歧视多,就业难度大。他们文化底子薄,身体疾病又多,基本上缺乏谋生技能,在社会上破罐破摔,偷摸扒窃,九死一生。虽然全社会在政府主导下特别是众多的志愿者给予了艾滋病很多关怀和救助,但他们害怕社会歧视,难以保密,所以很多人不愿接受关怀救助,由于他们恶习恶行多,基本上远离亲情帮教。要让他们学得一技之长的谋生手段,寻找社会就业,接受关怀救助,获得亲情帮教,免受社会歧视本来就难,吸毒人员就更难,艾滋病就更是难上加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为强戒人员特别是艾滋病强戒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解决就业问题,就医问题,歧视问题,安全问题,家庭问题。

  他们既是违法者又是受害者,更是特殊的病人!针对这些特点,笔者认为强制隔离戒毒应当以以人为本、身心兼顾、科学戒毒、综合矫治、因人施教、关怀救助为教育理念;以“三基四性教育”为教育特色;以恢复健康人体、再造健全人格、重塑正常人生为教育目的。艾滋病强戒人员更应该强化特色教育,以增强他们体能恢复的知识、人格再造的信心、人生重塑的本领。

  二、艾滋病强戒人员特色教育的指导原则

  (一)以人为本,科学施教原则。(二)因人施教,关怀救助原则(三)综合矫治,身心兼顾原则。(四)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打造自身特色的原则。

  吸毒人员的教育是特殊教育,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教育更是特殊教育中的特殊教育,艾滋病强戒人员的教育就更需要合理定位,打造特色。定位高难以实现,定位低又难以起到教育的效果。

  三、“三基教育”

  传统的劳教戒毒教育理念以“三课”即“政治课、文化课和技术课”教育为范本,以课堂化教育为主导,以认罪悔错、行为养成、遵纪守法、服务社会为目的。已明显不适应强制隔离戒毒的教育理念,更不适应艾滋病集中管理的教育需求。艾滋病强戒人员的教育工作必须坚持做到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理念。我们不仅重视常规教育,更是创新和强化了“三基四性教育”。

  “三基”教育是艾滋病强戒人员特色教育必不可少的,应当在艾滋病强戒人员强制隔离戒毒整个过程中全面实施。

  (一)艾滋病基础知识教育:近年来,强戒人员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HIV/AIDS)一直呈上升趋势,而所内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医务人员远远不能满足场所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需要,这使民警和强戒人员产生恐惧,给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艾滋病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艾滋病流行情况、传播途径、临床表现、抗病毒治疗、以及艾滋病最新知识等。同时,由于大部分强戒人员都不同程度地患有各种各样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因此必须格外重视“防艾教育”。

  (二)法律法规基本常识教育:法制教育更具有时代性、实用性、针对性。多数吸毒人员吸毒成瘾,与他们自身社会主义法律知识缺乏、道德水准不够是密不可分的。在艾滋病强戒人员中开展社会主义法律法规基本常识教育不仅不过时,而且很有必要。要有系统地开展社会主义法律法规常识教育,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大力宣扬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以及《道德底线教育》,反复组织吸毒人员深入学习《宪法》、《禁毒法》、《治安管理处罚法》、《艾滋病防治条例》、《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条款,使他们认清吸毒违法、成瘾必戒的必要性。通过社会主义法律法规教育,帮助吸毒人员解决错误的思想认识问题,明法理、辩是非、知耻辱,从内心深处受到谴责,自觉进行忏悔,立志痛改前非,放弃复吸念头,从一个吸毒的违法者变成为戒除毒瘾的守法公民。

  (三)传统文化基点启蒙教育:我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繁衍和发展,维系国家统一,人民团结的精神纽带。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周易》第四卦“蒙卦”,即教育,曰:“君子以果行育德”、“蒙以养正”、“道之以德”。大教育家孔子“有教无类”都在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启蒙就是开启智慧之门,搬除智慧之障,培养正道之路。对艾滋病强戒人员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是根据时代发展和强戒人员自身需要,紧紧抓住育“德”正“身”这个关键不放松,不断提高艾滋病强戒人员的自身素质,为他们解除强戒后回归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用文化点燃希望之火;用文化照亮新生之路。针对他们底子薄、文化差的特点,从启蒙教育抓起,从基点抓起,有计划的开展《识字扫盲》、《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百家姓》等。再如利用文化墙,宣传忠、孝、礼、智、信等等。举办“识字班”、“彝族班”等。介于我所彝族强戒人员比例较高,我们还开展民族文化、习惯,民族风情风俗教育。利用火把节(火文化是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年开展民族传统活动。

  四、“四性教育”

    “四性”教育是艾滋病强戒人员教育的转变与创新,是特色教育的深化和拓展、延伸。

  (一)延伸性同伴教育

  “同伴(peer)”:就是“身份相同的人;属于相同社会群体的人,尤其在年龄、等级或社会地位方面等同”。艾滋病同伴教育是中国红十字会为预防艾滋病而推广的一个项目,在青年人中挑选合适的人选,让他们普及艾滋病的预防知识。同伴教育侧重于态度的讨论和技能的培训,而不是知识的传授。由于我们所艾滋病强戒人员中缺乏同伴教育者,没有人具备同伴教育者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我们首先由大队执业医师作为第一个同伴教育者,把专管民警培养为多个同伴教育者(向前延伸),再由专管民警把艾滋病强戒人员中有文化有凝聚力的培养成同伴教育者,然后由艾滋病强戒人员中的同伴教育者开展同伴教育。艾滋病强戒人员出所后,因为在戒毒所接受的教育使他们回到社会后仍然可以承担同伴教育者的角色(向后延伸)。这样有利于减少他们的受歧视心理,有利于增加他们的接受程度,有利于戒毒场所防职业暴露和开展艾滋病教育工作。

  在培养同伴教育者的过程中,我们除了着力艾滋病防治基础知识的培训,还着重加强(1)健康处方教育,注重他们的身体康复,科学性、系统性的开展康复训练。(2)卫生常识教育,由大队执业医师开展课堂化卫生课,防病养身。(3)依从性教育,自开展抗病毒治疗以来,我们坚持进行抗病毒治疗讲座和依从性教育二十名参加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人均顺利进入社区戒毒康复。(4)毒品知识宣传教育,利用板报、宣传画等多种形式宣传毒品的危害,宣传防毒、禁毒、戒毒。讲解如何降低吸毒特别是静脉吸毒的危害。(5)艾滋病安全教育,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转变他们错误的认识,避免受二次感染和意外传染他人,安全和家人相处,正确接受社会监督,艾滋病是法定传染病,必须按照传染病管理的法律法规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监督管理。

  (二)赏识性责任教育:艾滋病强戒人员体弱多病、心理晦暗,文化低,缺技能,在社会上广受歧视排斥。受打击的时候多,受表扬的时候少。进入强戒场所由于毒品的断绝,强制性的管理,亲朋好友的间离。很多人极度沮丧,这时多发现他们的积极面、善良面,给予表扬、称赞。比如卫生、友爱、孝顺、遵守纪律、积极锻炼、按时作息......他们总有值得肯定的一面,在赏识性教育的基础上强调责任就容易接受了。

  艾滋病强戒人员张某比较讲个人卫生,就表扬他讲卫生是好的,使他感受到自己还有好的一面,然后再要求不仅要个人卫生,内务也要卫生,集体也要卫生,环境也要卫生......在要求卫生的同时就自然的强调了责任,鼓励他协助民警负责大队的卫生管理。

  艾滋病强戒人员郑某家有老母,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此人确有孝心,我们就带他回家探望老母,回来后,郑某心情沉重,不思饮食,表示自己身陷囹圄,不能服侍病重的老母亲实为不孝。大队经过研究分析,针对性地制定了教育方案,首先肯定他的孝心孝行,给予表扬、赞赏。然后进行责任教育,为人子(家庭责任),就应当回报父母养育之恩,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赋予子女的责任和义务,作为社会人(社会责任),就要遵守宪法,履行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艾滋病强戒人员进入专管大队后,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很多问题,我们始终坚持赏识性教育与责任教育相结合,在激励表扬的同时强调责任意识,加强责任教育。我们组织团体拓展训练时,进行“一赞一”活动,即两人一组,互相赞美对方,必须是对方确实存在的优点,这个活动大大提高了艾滋病强戒人员的自尊自信,开展各项活动都对表现好的进行表扬并颁发奖状(包括物质奖励),所有奖励均与强戒人员分级处遇相结合。强戒人员余某某手捧奖状激动地说:“我三十岁了,没想到在强戒所得到人生第一张奖状,感谢警官!”。

  (三)励志性技能教育:技能教育在戒毒场所长期流于形式,主要是期限较短,文化较低,无法进行实质意义的技能培训。加之艾滋病强戒人员身体差,很多人不愿甚至抵抗生产劳动。眉山强制隔离戒毒所专管大队结合康复训练开展励志性技能教育,如王某入队时经常感冒,经过医生指导,开始体能锻炼,身体逐渐好转,我们因势利导组织太极拳、八段锦及戒毒养生操等,通过锻炼多数人员健康状况好转。在开展健身康复活动的同时,本着“挽救”的目的、本着谋出路的思路,开展一些时间短、见效快、技术含量低,易学易懂易掌握,就业前景看好的生产习艺项目,让他们在干中学,学中干,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一、两门安身立命的基本技能。积极组织生产劳动,制定了《劳动绩效考核办法》、《安全生产奖励办法》、《劳动竞赛实施意见》、《合理化建议奖励办法》等等激励措施,与眉山市政法委、司法局、劳动保障局联合开办职业技能培训基地,邀请专职教师、企业家等社会帮教组织来所进行技能教育。

  (四)感恩性亲情教育:“感恩是一种道德准则,是一种思想境界,是一种生活态度,心存感恩才能勇敢地面对生活。”强戒人员卢某某在感恩教育心得体会中如是说。古语:父母养育之恩,非万死无以为报。艾滋病强戒人员大多缺乏亲情帮教,我们针对性地开展了:(1)亲情电话,帮助他们恢复亲友联系;(2)社会帮教,邀请社会志愿者、公益机构、爱心企业来所帮教;(3)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邀请强戒人员父母来所参与活动;在强戒人员活动室、走廊、寝室、生产劳动车间等粘贴感恩教育文字、图片;利用节假日特别是春节、母亲节、中秋节、国庆节等开展感恩亲情教育活动;(4)亲情大走访,定期组织部分强戒人员回家探望;(5)回归教育,帮助强戒人员树立生活信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强调“艾滋病到我为止”,杜绝高危行为,感恩父母、感恩社会;(6)家庭美德教育,与亲人相处,和睦信任,尊老爱幼,坚持操守,遏制心瘾,夫妻更要坦诚相待,预防艾滋病传播。

  艾滋病强戒人员的教育不是格式化、公式化千篇一律的,要因人因时具体情况具体实施。除了“三基四性”特色教育还应注重心理教育、诚信教育、快乐教育、社会公德教育、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