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毒品各论 > 镇静剂 > 正文
镇静剂
适量饮酒与冠心病
酒精与苯二氮卓类
2007-07-08 21:30:13 来自: 作者: 阅读量:1
    人们早就注意到,在一些长期规律性饮酒且饮酒量不大的人群中,冠心病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其他人。在过去的20多年中,人们对此进行了多项研究,并发现几乎所有的研究结论类似,但到底饮酒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如何,人们却未能得出一致的结论。本文拟对此作一介绍,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1 “适量饮酒”的概念[1,2]
   
自从人们发现过度饮酒的害处之后,不少人致力于研究、确定对人少害或无害的饮酒量,即所谓的适量饮酒量。但由于社会文化因素的不同,人们对何为“适量饮酒”缺乏统一的定义。根据美国农业部及美国卫生部的规定,所谓“适量饮酒”是指每天饮酒量不超过2个标准饮酒单位(男性)或1个标准饮酒单位(女性)。而这里的标准饮酒单位(standard drink)相当于一瓶12盎司的啤酒或5盎司的葡萄酒,1.5盎司蒸馏酒,大致为12 g精。
    英国皇家内科学会(1987) 认为,所谓安全饮酒量为男性每星期不超过168 g酒精,女性不超过112 g。而男性的有害饮酒量为每星期169-392 g,女性为112-280 g。超过有害饮酒量即为危险饮酒量。而英国皇家精神科学会(1986)认为,男性每周消耗酒精超过400 g,女性超过280 g,对个体的危害即明显增加。并推荐饮酒量最好低于上述数值。Clark 等(1988)认为,每日饮酒量超过6个(女性为4) 饮酒单位时,就会出现各种躯体并发症,每日超过4个(女性为3)时,发生肝硬化的危险度大大增加。

2 流行病及相关因素学研究
   
在以往的若干年中,来自至少20个国家(包括北美、欧洲、亚洲及澳大利亚)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饮酒者与不饮酒者相比,其冠心病的发病率平均降低20%-40 %。与中度饮酒者及不饮酒者相比,适量饮酒者患冠心病的比例都低[3,4]。
    这些研究选择的人群各不相同,有的为全国的人口,有的为回顾性地研究某一社区中人群的饮酒状况与健康的关系。当然,最具说服力的研究证据来自前瞻性的研究。上述诸研究涉及的人口数超过100万, 包括不同性别和种族。平均随访时间11 a, 最长者为24 a 。其中样本最大的两项研究均由美国癌症协会完成,一项包括276 800位男性(Boffetta 等, 1990),另一项包括490 000位男性及女性(Thun 等, 1997)。另两项样本较大的前瞻性研究,包括对男性及女性因冠心病而住院及死亡进行的分析;对女护士及男医生冠心病发生率及死亡率的研究。这些研究确实证明适量饮酒与冠心病发病率较低中间存在关联。最近,Albert等(1999)对美国医生健康研究中的21 537例男医生的饮酒情况与心源性猝死的关系进行考察发现, 与极少饮酒或从不饮酒者相比, 轻度至中度饮酒者(每周2-6个饮酒单位)因心源性猝死的比例显著降低[5]。
    上述研究结果,获得了其他国家(包括英国、丹麦、中国[6] 等地)相似研究的支持。
    此外,一项随访12 a但样本较小的研究同样发现,对患有晚发型糖尿病的老年人(平均年龄69 a)而言,适量饮酒也可降低冠心病相关的死亡率(Valmadrid 等, 1999)。
    然而,最近一项来自苏格兰为期21 a的前瞻性研究却未能发现适量饮酒与冠心病发病率低之间的关联,该研究涉及的样本为6000名男性,年龄为35-64 a[7]。
    需指出的是,虽然从表面上看,适量饮酒人群冠心病的发病危险程度低,但这并不意味着酒精本身就是导致冠心病发病率低的原因。比如,有人查阅了相关文献后指出,在不饮酒的个体中之所以因冠心病的病死率较高, 很可能是由于那些与不饮酒这一行为共有的其他特点在起作用[8]。
    证据表明,那种目前“不饮酒”的人中,有一些以往属于重度饮酒者,只因出现各种病症而戒酒者 。此外, 与饮酒水平密切相关的其他因素(如生活方式或其他与健康相关的行为特点)也有可能解释饮酒与冠心病患病率之间的关联[4]。其中研究较多的包括运动情况及饮食状况。虽然体育锻炼对于冠心病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但遗憾的是,在现有的研究中极少有人对活动水平进行校正。
    Berlin等(1990)对有关文献进行了全面的复习,得出结论认为,冠心病的患病危险与运动水平呈反比关系,即体育锻炼愈多,冠心病患病危险就愈低。当然,各家采取的测量活动水平的指标不尽一致,但一般包括:职业所需要的躯体活动量、参加一般体育锻炼的频度、某些特定活动预计的活动程度、消耗能量的计算、心血管系统状况的评估等。
社区调查结果显示,适量饮酒者规律锻炼的比例往往较高(Barret 等, 1995)。所谓“规律锻炼”指的是,每周至少有3次参加非职业性的体育活动。因此,运动在其中的作用到底如何,尚需进一步研究。
    另有证据表明,对于50-70 a之间的男性而言,饮食因素对与冠心病相关的死亡率影响最强(Huijb_ regts 等, 1997)。来自国际间的比较、实验室数据及前瞻性研究均提示, 摄入高饱和脂肪酸及胆固醇饮食可以增加冠心病的危险(Ascherio等, 1996)。而流行病学数据提示,与重度饮酒者及不饮酒者相比,适量饮酒者摄入的脂肪及胆固醇往往较低(Rimm 等, 1991; Ashle, 1997),这有可能部分解释适量饮酒者冠心病发生率低的原因。然而,有些前瞻性研究结果却提示,适量饮酒和冠心病发病危险低之间的关联与营养因素无关[2,9]。
    不同品种的酒类饮料与冠心病的关系也是不少人关心的问题。一些研究报告,就相同消耗量而言,与啤酒或白酒相比,葡萄酒(尤其红葡萄酒)的保护作用更为明显,提示饮酒与冠心病之间的关联很可能与酒中的其他成分而非乙醇有关。遗憾的是,为验证这一假说而开展的流行病学及实验室研究结果却相互矛盾。有人对来自21个发达国家的数据进行的比较发现,与其他酒类相比,葡萄酒消耗量与冠心病发病危险之间的相关程度更高。但另两项大规模的前瞻研究却未发现酒的类型与冠心病发病危险之间的关系(Klasky, 1997)。
    Wannamethee等(1999)[10]也对此进行了探讨,样本为7735例来自全科门诊的男性就诊者,年龄40-59 a,随访时间平均16.8 a。结果发现,规律饮酒者冠心病的相对危险度降低,但总的死亡危险并不降低。有意思的是,上述关联仅见于饮用啤酒及白酒者。 然而,报告自己饮用葡萄酒(既包括规律饮酒也包括偶一为之者)的男性,患冠心病的危险及总死亡率均显著低于饮啤酒及白酒者,后两者的患病危险基本接近。因此,作者指出,饮用各种酒都与冠心病发病危险低有关,但与总死亡率无关。与饮用葡萄酒相关的“好处”主要是由于这些人具有较好的生活方式(如吸烟率低、肥胖者少等) 。
    可与此同时,Cleophas等(1999)[11]也对饮酒类型与心肌梗塞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文献复习。作者将饮酒者分为低量组(每天饮酒量1-4个饮酒单位) 及高量组 (每天>4 饮酒单位),对12项队列研究及2项病例对照研究进行的分析,得出结论:(1)低量饮酒与死亡率及冠心病发病危险轻度降低相关; (2)低量的葡萄酒、啤酒及白酒具有同样现象; (3)除了低量的乙醇对死亡率及冠心病的直接有益作用外,一些心理因素在其中也起一定作用; (4)饮酒量过高(每天≥5饮酒单位)则不具有死亡率及冠心病发病率低的现象; (5)除了乙醇的直接作用外,许多混杂因素(尤其是心理因素)可能与此结果有关。
    研究业已证明,红葡萄酒含有一种被认为能干扰冠心病发生发展的成分(Reink 等, 1996)。然而,研究尚未证明这些化学物质在人身上是否可延缓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证据提示,是否偏爱葡萄酒而非其他酒类,常与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有关,这些人往往还有其他对健康有利的行为。比如有研究者注意到,与偏爱啤酒或白酒的人相比,偏爱葡萄酒的人往往也倾向于吸烟较少(Klasky, 1990, 1992),其饮食也更为健康(Tjo nneland 等, 1999)

3 饮酒降低冠心病发病的机制
   
心脏中的肌肉组织需要持续的氧气供应才能维持正常生理功能。而心肌所需要的血液是通过冠状动脉输送的。胆固醇及其他脂肪类物质可以在冠状动脉积聚,一定程度上阻碍血液的流动。而这是冠心病临床表现的基础。冠心病的程度可有不同,轻者可为胸痛,重者则可致猝死。其中最常见的情况是心绞痛发作。如果在已收缩的冠状动脉内出现血凝块,阻碍血流,剥夺局部心肌的氧气供应, 就会发生心肌梗塞。此后,一些患者由于缺血面积过大或出现其他并发症而继发心脏泵功能的受损,轻者可出现心力衰竭,重者可致死(McKenzie 等, 1996)。
    迄今已有若干研究对饮酒何以降低冠心病的问题进行探讨。假说认为,酒精可以防止冠状动脉的收缩,阻止血凝块形成,增进心脏病发作后的康复,从而对心脏起着保护作用。可是,支持这一假说的研究证据多数来源于对动物或在离体细胞的观察。故尚需进行有对照的临床试验,以确定酒到底是否可以改变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在小白鼠身上进行的实验研究显示,饮酒可以防止小鼠动脉变窄(Emeson 等, 1995)。这种效应很可能是源于血中某些脂肪类物质浓度的改变,而这些脂肪类物质可以影响胆固醇在动脉内壁的沉积(Dreon 等, 1996)。然而,来自人体及动物的研究表明,在因饮酒而降低冠心病患病危险中, 只有不到1/2可以由血中的脂肪类物质浓度降低来解释[2]。 因此, 研究人员目前正在探索其他可能的解释。
    前已述及,对于业已收缩的冠状动脉而言,乙醇可能具有防止血凝块形成的作用。通常,当血管壁向血液中释放化学物质的时候,血凝块就开始形成。在实验室条件下,将这些细胞暴露于乙醇之中,可以产生这样的效果:促进血凝块形成的物质生成受到抑制,而抑制血凝块形成的物质生成受到刺激(Booyse 等, 1999)。此外,对自愿者的血样分析也显示,饮酒可增加抗凝因子的浓度,降低血小板的粘稠度(Hendriks 等, 1994)。
    实验室研究提示,乙醇有可能保护心肌免受再灌注损伤(reperfusion injury)。所谓再灌注损伤,是指对于因缺氧而变得衰弱的心肌,骤然恢复血液供应而产生的伤害。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在豚鼠、大白鼠身上进行过研究,观察乙醇对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但尚无在人体进行研究的报告。Rimm等(1999)[12] 对有关该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分析,重点是考察脂质及若干止血因子在其中的作用。作者对所有关于适量饮酒与高密度脂蛋白(HDL)、载脂蛋白A I、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及其他与冠心病发病有关的生物学标志的研究进行了分析。选择的对象既有男性又有女性,以往躯体健康且非酒依赖者。研究对象的酒精消耗量最高达到100 g·d -1,所饮的种类包括白酒、啤酒及葡萄酒等。结果发现,每日30 g乙醇可以使HDL平均增加3.99 mg·dl-1, 载脂蛋白A I增加8.82 mg·dl-1, 甘油三酯增加5.69 mg·dl-1。同样,若干与血栓溶解有关的指标也有改变。根据业已发表的关于这些生物标志与冠心病之间的关联,作者发现,日平均30 g乙醇可以降低冠心病发病危险的24.7%,故得出结论认为,饮酒可通过改变脂质及与若干止血因子,而降低冠心病的发病危险,饮酒与降低冠心病有因果关系。

4 讨论及结论
    证据表明,虽然适量饮酒可降低冠心病的发生,但如果饮酒量过高,则死于其他类型心脏病、癌症、肝硬化、创伤(包括交通事故)的比例就会增加,后者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前者的好处。退一步说,适量饮酒也并非毫无风险。我们可以从乙醇的抗凝血作用来看,乙醇进入体内可以起到抗凝血作用,这种作用一方面可以保护心脏,使之避免心脏病发作,但同时,却又会增加出血性脑中风或大脑其他部位出血的危险(Stampfer 等, 1988)。
    对人而言,重度饮酒有可能引起快速、不规则的心跳,继而损害心脏的泵功能,而这二者是心脏病发作后致死的主要原因。此外,乙醇有可能与治疗心脏病的药物发生相互作用(Thomas等, 1990),影响疾病的治疗。因此,虽然酒精可以保护个体少患冠心病,但饮酒却有可能使得心脏病发作后出现各种不良后果的危险性增加。
    大量研究发现,适量饮酒与冠心病发生率低之间存在关联。但是,迄今为止尚无法从科学上证明是乙醇本身降低了冠心病的患病危险,还是其他因素在起作用。有人提出,冠心病发病危险降低可能由于目前尚未了解的因素所致,或某种与饮酒及冠心病发病危险低二者都有关的因素(如生活方式、饮食、体育锻炼或酒类添加剂等)相关。目前相关的研究正在进行。
适量饮酒与冠心病发病率低之间到底是存在因果关系,还只是一种关联。弄清这一点相当重要,尤其是考虑对公众的影响时更是如此。
    再者,就算发现乙醇本身导致冠心病发病危险低,也要持谨慎的态度,在利弊之间进行权衡,尤其是对于一些特殊人群。例如,老人的适量饮酒虽然可以降低其患冠心病的危险, 但却可增加酒相关的其他疾病的患病危险,其中包括因饮酒与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各种创伤(如摔倒及交通事故)、脑出血等。
    在这些问题弄清之前,很多人认为,对公众的宣传应当谨慎,美国国立酒滥用及酒依赖研究所所长Gordis的建议很值得注意, 它们是[2] : (1)对于目前并无饮酒习惯的人,不要贸然劝其为了健康的原因而饮酒。因为目前尚不能证实促进健康(心血管)的作用是由于乙醇本身所致;(2) 对于自行选择饮酒且目前并无禁忌要求者而言,最好推荐他们保持适量,根据美国饮食指导纲要的推荐,每天不超过1-2个饮酒单位;(3) 对于目前饮酒量超过上述推荐量的人,应给予合理建议,让其降低饮酒量。
5 参考文献
1 汤宜朗. 饮酒、酒滥用与酒依赖. 见: 姜佐宁,主编. 药物成瘾的临床与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162-241.
2 National Institute on Alcohol Abuse and Alcoholism. Alcohol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lcohol Alert, 1999, 45: 1-5. 
3 Renaud S, Criqui MH, Farchi G et al. Alcohol drinking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Verschuren P M, ed.Health 
issues related to alcohol consumption. Washington, DC: ILSI Press, 1993. 81-123.
4 Klatsky AL. Epidemiology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influence of alcohol. Alcohol Clin Exp Res, 1994,18:88-96.
5 Albert CM, Manson JE, Cook NR, et al. Moderate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the risk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among US 
male physicians. Circulation, 1999,100(9): 944-950.
6 Yuan JM, Ross RK, Gao YT, et al. Follow up study of moderate alcohol intake and mortality among middle aged men in 
Shanghai, China. BMJ, 1997, 314:18-23.
7 Hart CL, Smith GD, Hole DJ, et al.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mortality from all cause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results from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Scottish men with 21 years of follow up. BMJ,1999, 318:1725-1729.
8 Fillmore KM, Golding JM, Graves KL, et al.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mortality: I. Characteristics of drinking 
groups. Addiction, 1998, 93(2):183-203.
9 Fuchs CS, Stampfer MJ, Colditz GA, et al.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mortality among women. N Engl J Med, 1995, 
332:1245-1250.
10 Wannamethee SG, Shaper AG. Type of alcoholic drink and risk of maj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events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m J Public Health, 1999, 89(5): 685-690. 
11 Cleophas TJ. Wine, beer and spirits and the risk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Biomed Pharmacother, 
1999, 53(9): 417-423. 
12 Rimm EB, Williams P, Fosher K, et al. Moderate alcohol intake and lower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eta-
analysis of effects on lipids and haemostatic factors. BMJ, 1999, 319: 1523-1528.
收稿日期:2000-11-09; 修回日期:2001-02-21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2001年 第10卷 第3期


[综述]


适量饮酒与冠心病

汤宜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北京, 100088)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