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通知通告 > 会议纪要 > 正文
会议纪要
香山科学会议第l05次学术讨论会纪要
会议纪要
2007-07-08 19:00:49 来自:杜新忠戒毒、禁毒专业网 作者:海洛因成瘾的神经机理及其防治 阅读量:1

    香山科学会议第l05次学术讨论会于1998年10月6—9日在北京香山举行。会议主题为“海洛因成瘾的神经机理及其防治”。韩济生、秦伯益、池志强三位院士担任本次会议的执行主席。

    本次讨论会旨在引起各界有关人士、特别是毒品成瘾研究的科学家和专家的关注,从多学科角度讨论海洛因成瘾的神经机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吸毒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海洛因成瘾机理

    北京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韩济生院士首先作了“阿片依赖的神经机制研究概况”综述报告,对海洛因成瘾这个领域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洛因身体依赖和精神依赖的神经基础进行了评述,并对防治的若干问题发表了看法。

    阿片类(options)具有依赖性潜力(dependence potential),在人群中可能产生滥用倾向(abuse liability),海洛因是其中滥用最广的毒品。韩济生指出,阿片类物质的依赖性包括身体依赖和精神依赖两个方面,阿片的身体依赖和精神依赖有着不同的神经基础。在谈到关于身体依赖的神经基础时,他指出身体依赖的形成是一个需要多个脑区参与的过程。传统观念认为,蓝斑去甲肾上腺素(NA)能递质系统是阿片依赖时引发和表达戒断症状的必要结构。而他认为,蓝斑是介导阿片戒断症状的重要脑后,但不是唯一脑区,NA能神经元是蓝斑中的主要细胞,但NA不是决定戒断症状的唯一递质。当慢性长期应用阿片类药物时,由于阿片受体长时间过度被激活,cAMP长期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引起机体发生一系列的代偿性适应变化。代偿性适应的发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可将其分为受体前、受体和受体后等三个不同水平。上述代偿适应总的结果是使阿片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下降。此时要想达到初次用药时的药理作用强度,就必须加大用药量,这就导致了耐受的发生。当突然撤药或使用阿片受体阻断剂时,此病理生理学的平衡被打破,使机体表现出戒断综合征。他介绍说,近几年的一些实验研究发现,与阿片类药物所致耐受和躯体依赖相关的因素不仅包括内源性阿片类物质、阿片受体及其受体后信号转导过程的代偿性适应,还包括其它一些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和受体后信号转导系统功能状态的改变。关于精神依赖的发生机制,韩济生介绍说,目前主要存在两种学说,以koob和Bloom为首的“戒断/依赖”学说认为慢性应用阿片类物质造成的躯体依赖及逃避停药时的戒断症状(负性强化效应)是导致阿片类药物成瘾者持续用药的首要因素;而以Wise和Bozarth为首的“精神刺激”学说则认为追求阿片带来的欣快感和奖赏效应(正性强化效应)是引起成瘾的始动因素。但上述两种效应的物质基础是否相同仍不清楚。

    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着多巴胺能奖赏系统,该系统主要涉及弓状核、杏仁核、蓝斑、导水管周围灰质、中脑腹侧被盖区、伏核等脑区。其中中脑腹侧被盖区及伏核区是成瘾性药物引起奖赏效应的最后通路。阿片类物质可同时引起直接和间接的奖赏效应。同时表明阿片类药物所造成的此类损伤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经过近半世纪的研究,关于海洛因成瘾的机理问题,我们所取得的唯一肯定的、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研究结果是关于阿片受体在海洛因成瘾病理生理学中作用的认识。几乎所有的中枢脑区、所有的中枢神经递质、神经调质及其它生物活性物质都参加了包括海洛因在内的阿片类药物成瘾的病理生理学过程。韩济生强调,从医学生物学发展史来看,要从根本上解决一个医学生物学问题,攻克海洛因成瘾这一重大难题,基础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张开镐教授在评述报告中深入讨论了“海洛因的精神依赖性及其产生的神经药理学机制”问题。在阐述了海洛因奖赏效应的易感性和复杂性后,他指出海洛因的精神依赖性是海洛因滥用和复吸的决定性因素。研究海洛因的精神依赖性产生的机制,可为制定较为完善的治疗和预防海洛因滥用的策略和方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海洛因精神依赖性的神经药物学机制能更准确反映海洛因精神依赖性产生的本质。

    北京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罗非副教授介绍了他们指出的阿片成瘾的多成分假说。他对阿片成瘾现象的机制进行分析后认为,阿片成瘾的动机成分包括三个部分:1.阿片欣快效应的感觉成分。2.觅药行为的快感成分。3.在阿片慢性使用过程中,成瘾者导致神经中枢有损伤的形态改变。这些形态和功能的损伤性改变在阿片依赖和觅药快感的维持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上述多成分假说,他讨论了阿片成瘾的过程。

    中科院心理所隋南研究员介绍了成瘾行为的生物心理基础研究及趋势。他认为,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的药物渴求(craving)和复吸(relapse)行为是未来成瘾研究的基本问题。在临床实践和实验过程中,人们正在逐渐形成一些共识:作为一种慢性的脑的疾病,药物成瘾的反复发作受制于其生物基础改变及诸多心理、社会影响因素。隋南强调了记忆及应激等心理影响因素在未来成瘾研究中的价值正在引起高度重视。

    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杨征教授认为,长期以来,成瘾及其伴随的病理行为在国际疾病分类中归于“精神话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中,但是近几年的研究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认识。他强调,“成瘾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脑病,其特征就是强迫性的觅药与用药”,应把成瘾个体作为头脑处于异常状态的人来看待。把吸毒仅仅看作是道德问题、社会问题,认为成瘾者是坏人、是弱者,单纯依靠强制戒毒的观点不利于对药物滥用的控制,也无助于制定合理的总体公共卫生策略和刑事司法策略。

    讨论中,大家认为,国家对此应给予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工作重点应重视以下方面:

    (1) 海洛因成瘾者对海洛因长时间存在的渴求和这种长期记忆的形成机制,研究建立具有较好代表性的复吸动物模型。

    (2) 研究阿片类药物镇痛和依赖性分离问题。中枢神经系统内可能分别存在有介导阿片类物镇痛和介导依赖的不同通路。

    (3) 开展脑成像研究。脑成像技术能在整体情况下分析吸毒者或动物在渴求和紧张性复吸时中枢神经系统不同脑区神经生物学功能变化。

    (4) 积极开展中药戒毒和电针戒毒的机理研究工作,为在我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戒毒方案打下理论基础。

    二、海洛因成瘾的治疗和防治复吸

    (一) 防治对策——探索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戒毒模式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秦伯益院士作了题为“海洛因成瘾的医学防治对策”的综述报告。他指出,海洛因成瘾已构成全球性公害。近l0年多来在我国又沉渣泛起,发展迅猛。“一朝吸毒,十年戒毒,终身想毒”,这已成为戒毒工作者的共识。

    他介绍了国外戒毒的现状。一般有三个阶段:实施脱毒阶段;摆脱身体依赖约需10天左右。实现康复阶段,摆脱精神依赖,恢复体内功能平衡,需0.5—2.O年。回归社会阶段,通过心理行为矫治,脱离吸毒环境,从事正当职业,以彻底恢复健全的人格和行为模式,重返社会。指出海洛因成瘾的现代医学治疗包括脱毒、康复及回归社会三个前后相连、有机结合的阶段。就国内现状而言,秦伯益认为,脱毒问题已基本获得解决,凡是国外已有的脱毒治疗方案,国内均已经有所应用。此外,我国还有自己的特色——中药脱毒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康复和回归社会两个部分,因国外采用的措施不符合国情或有巨大困难,国内基本上难以实施。秦伯益提出今后对策的三点建议:①应加强基础研究,指导药物设计和临床实践;②努力开发新药,跟踪西药,发掘中药;②提高医疗质量。秦伯益呼吁,戒毒防治应该由国家组织,请科学家出来协作攻关,立专题、拨专款、定目标、见实效,逐步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戒毒模式。

    北京安定医院姜佐宁教授认为,要想使我国戒毒工作有好的发展,国家禁毒领导机构应设立总的戒毒领导部门,并确定有关戒毒的战略方针,在全国应建立有关成瘾理论与戒毒时间的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在其中设立攻关课题。万文鹏建议,提高国家禁毒委的地位,由总理或副总理主持,协调这一需要全社会参与、多学科密切合作的国家大事。

    (二) 毒品蔓延形势严峻,国家和社会必须清醒认识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蔡志基教授讨论了“全球海洛因滥用形势及表现特征”,指出,①滥用者以男性占较大比例,近年来妇女所占比例有日益增大趋势;②滥用者的文化程度多数为初中以下水平;近年来开始有文化程度高的人加入滥用者行列;②越来越多的人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也有不少新滥用者一开始就采用注射方式。④吸毒者中的注射滥用者比例高,带来HIV感染在该人群中迅速蔓延;⑤滥用者常常合并或交替滥用其他依赖性药物,形成多药滥用现象;⑧脱毒治疗后的复吸率很高;⑦海洛因毒源屡除不净,罂粟的非法种植地区较前增多。

    北京医科大学马模贞教授用“十年禁毒,十年发展”来形容这一局面。基于从宏观的角度的分析,她认为目前面临的毒品形势可以说是“四面八方,海陆并进,无孔不入,疯狂渗透”;国内已形成相当规模的毒品消费市场,且在不断扩大。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对毒品蔓延问题认识不足,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和估计;过去几年的禁毒工作基本上是封闭式的,主要限于公安、司法部门;对戒毒机构管理不力,以盈利为目的的戒毒机构比比皆是,管理秩序极为混乱。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刘志民教授认为,在毒品流行的严重程度上,单就海洛因成瘾而言,已接近或超过英美一些国家;当前已面临苯丙胺类兴奋剂的威胁。

    (三) 戒毒治疗途径和社会康复体系

    1.海洛因成瘾的现代治疗体系

    北京安定医院中国药物依赖治疗中心主任姜佐宁教授在题为“海洛因成瘾的现代治疗”的评述报告中指出,治疗与康复措施是指运用医疗与心理保健手段结合社会康复和帮助,使成瘾人员保持持续的戒断。现阶段奋斗的总目标应该是预防与控制毒品滥用,为长期更高目标打下基础;戒毒的治疗模式应服从国家现实禁毒政策。姜佐宁强调,对成瘾者的社区治疗康复是戒毒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应逐步落实。

    2.关于莨菪碱脱毒治疗

    由宁波戒毒研究中心开发的莨菪碱脱毒治疗方案(俗称一加一戒毒法)近年来一直引起许多争议。多数人认为,虽然这一方法有一定效果,但由于其操作复杂,且有致死及其他较严重的副作用,故不宜作为推荐的方案。

    3.关于中医中药

    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杨纪教授认为临床实践表明:我国传统的中医中药在戒毒治疗中大有可为。不仅可对症治疗各类疼痛、失眠、焦虑等稽延症状,有助于生理、免疫功能恢复,并且可直接控制戒断症状,无成瘾、耐受之虞,现已引起国际关注。目前批准的戒毒中药多为复方,还应从单方、机理、制剂现代化等方面入手,力争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北京西苑医院吴锦教授介绍了中药戒毒的机理,并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在中药戒毒药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取得的成果。一些人认为,对中药戒毒应有一套科学的评价系统,才能发现真正有效的戒毒药。

    4.关于手术“根治”成瘾问题

    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杨征主任注意到,国内已经有一些机构开始对一些海洛因成瘾者进行外科手术(包括伽玛刀治疗),并介绍了在临床中观察到的几例手术后复吸住院的成瘾者。她认为,鉴于成瘾与复吸的确切机制并未完全清楚,盲目损毁大脑组织结构未必能阻止复吸,相反,有可能破坏大脑正常功能。因此,对运用外科手段“根治”复吸的做法和宣传均应谨慎。

    5.关于预防复吸问题

    海洛因成瘾者脱毒后的高复吸率是许多人关注的现象,许多人在报告和发言中对此均予强调。在讨论中,一些学者指出,目前预防复吸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种:社会干预、心理方法、生理学方法和药物治疗。前两种开展起来比较难,而药物治疗相对比较容易。

    6.关于美沙酮维持治疗(MMTP)

    MMTP是在美国、英国及我国的香港特区非常盛行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做法是给一些反复复发的海洛因成瘾者提供合法的美沙酮,此举可以降低违法犯罪率、提高就业与升学率、防止艾滋病和其他传染病的传播、减少经济支出。但是,对这一方法的非议也有很多。一些学者认为,MMTP是迄今为止比较有效的方法,提出应对在国外行之有效的MMTP进行认真考察研究,并选择具备条件的城市或地区,进行试点工作。

    7.HANS戒毒仪

    韩济生等研制的韩氏戒毒仪(HANS),根据电针可以激活内源性阿片系统的原理进行了戒毒治疗。初步观察发现,采用HANS仪治疗可以减轻戒断症状,减少脱毒时阿片受体激动剂的用量,压抑对毒品的渴求(心瘾)。

    8.关于宗教组织参与戒毒问题

    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一些宗教组织出面组织各种形式的预防毒品项目,或建立一些戒毒机构。为此,一些专家学者提出,应允许一些宗教机构在国内参与这一工作,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一定的条件。

    (四) 多模式、多层次的预防工作应优先落实

    云南省药物依赖防治研究所万文鹏教授在讨论海洛因成瘾的预防问题时,首先强调应转变观念,指出药物成瘾原本被视为犯罪,现在要承认它是一种疾病。正确的主张是,视他们为病人,接纳和支持他们进入治疗康复程序,给出路,帮助就业,并允许反复。

    云南省药物依赖防治研究所李建华主任对各种预防性教育的方法进行了回顾和评述。他认为,针对药物滥用问题的预防必须有多部门、多学科的合作,知识互补,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采用不同的预防方法才能取得成效。

    刘志民也认为,要认识药物滥用预防的社会性和全方位性,即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动员全社会参与药物滥用的预防,立足于一级预防,抓好二级和三级预防。

    马模贞主张建立一门禁毒学科,名为“禁毒学”,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的禁毒之路。

    蔡志基提出,在国内的禁毒战略上,应加大“降低非法需求”的力度,把重点放在预防上面。

    参会人员名单:

    韩济生 院士 北京医科大学
    秦伯益 工程院院士 军事医学科学院
    池志强 工程院院士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
    李学勇 副部长 科技部
    金国章 研究员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
    裴 钢 教授 中科院上海细胞生物所
    黄 矛 教授 第二军医大学
    周文华 助研 宁波戒毒研究中心
    万文鹏 主任医师 云南药物依赖防治所
    李建华 副主任医师 云南药物依赖防治所
    熊郁良 研究员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
    金文桥 研究员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
    李绍鸿 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
    庞爱兰 教授 香港毒药管理局
    陶宝绿 教授 台北国防医学院
    陈可冀 院士 中国中医研究院
    沈渔邨 工程院士 北京医科大学
    姜佐宁 主任医师 北京安定医院
    汤宜朗 副主任医师 北京安定医院
    罗 非 副教授 北京医科大学
    吴 锦 教授 中国中医研究院
    杨 征 副主任医师 军事医学科学院
    李 锦 副教授 军事医学科学院
    吴鎏桢 副教授 北京医科大学
    万 有 副教授 北京医科大学
    蔡志基 教授 北京医科大学
    张开镐 教授 北京医科大学
    刘志民 副教授 北京医科大学
    赵玉芬 院士 清华大学
    包尚联 教授 北京大学
    王卫东 副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
    马模贞 教授 北京医科大学
    隋 南 副研 中科院心理所
    顾锦坤 主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张文康 部长 卫生部药政局特药处
    顾慰平 副教授 卫生部药政局特药处
    张世臣 副局长 卫生部药政局特药处
    李五三 高工 国家禁毒委综合处
    李超林 副部长 解放军总后勤部
    郭 崧 副主任医师 安定医院
    邵立勤 教授 科技部基础司
    张 焘 研究员 香山科学会议
    杨炳忻 教授 香山科学会议
    赵生才 高工 香山科学会议
    杨永田 主任记者 中国科学报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