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要闻 > 社区戒毒与康复 > 正文
社区戒毒与康复
雨露社区:勇做戒毒康复场所建设排头兵
2012-02-16 22:31:49 来自:云南网 作者:杜新忠转 阅读量:1

  毒品侵蚀的城市在哭泣

    1995年,开远强制毒品侵蚀的城市戒毒所随着开远社会治安形势和当地毒情严峻形势的需要应运而生。当时的开远吸贩毒社会丑恶现象死灰复燃,沉渣泛起,成为云南受毒品危害较早的地区之一。

  这座小城遭受了嬗变的伤痛和折磨,一度成为毒品猖獗的重灾区,1991年,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达到2133人,给社会稳定及青少年的成长造成严重影响,当时有139位中学生家长在一位医生家长的倡议下,联名向李鹏总理写信请求救救孩子。早在1991年,开远市委市政府就在毒品危害严重的厂矿、乡镇建了12个戒毒所,开展了大规模的收戒工作。1995年,建成了管理相对集中的强制戒毒所。但受当时各种条件的制约,戒毒人员出所后面临着“回归社会困难、重返吸毒人群容易”的现实矛盾,复吸率居高不下,因吸毒带来的社会治安问题十分突出。

  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循,没有现成的途径可走,康复场所建设毕竟是一项新生事物,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开创性事业。为帮助吸毒人员彻底戒断毒瘾,提高禁吸戒毒工作效果,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开远市公安局创新戒毒康复模式,历经多年实践和探索,基本形成了集戒毒、康复、医疗、培训、生活、就业、社区等功能于一体的戒毒康复新模式,创建了一个适宜戒毒康复人员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需要的特殊社区,即雨露社区。

  8年的实践,雨露社区从无到有,发展为占地面积130亩,规模容量1000人,功能相对完善的社区,实现了“以康复劳动促生产、以人性化管理保安全、以安全管理保证戒毒康复”的良性循环,整个戒毒管理及康复劳动工作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转变思想观念 狠抓队伍建设

    开远市公安局强制隔离戒毒所自1995年建立以来,经历了两个发展时期。2002年8月以前,戒毒所工作处于一种封闭、被动、静止的低层次发展状态。戒毒人员在所的大部分时间无事可干,混等期满,游手好闲,惹事生非,戒毒所成了吸毒人员的强制聚集地。

  2003年后,开远市公安局党委对戒毒所发展提出了全新的工作思路,采取了调整领导班子、制定奖惩机制等一系列的重要举措,推动了戒毒所工作的全面发展。

  开远市公安局和强制戒毒所始终认为只有用发展的眼光和方法审视和对待前进道路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戒毒工作只有置于社会治安的总体框架中加以发展,才能找到其准确的定位和方向,才能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治之;戒毒工作应与时俱进,紧扣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文戒毒,才能走上通往成功的捷径;

    强化人文关怀 完善管理机制

    能否在自愿的基础上留住人,能够留住多少人,是检验和衡量戒毒康复场所建设成效的重要因素。为此,开远市公安局紧紧围绕“如何吸引人,如何留住人”这一核心问题,切实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改进管理方法,努力营造“拴心留人”良好空间和环境。在管理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在人格上不歧视,在生活上多关心,在工作中常交流,建立平等、融洽的管理人员与社区居民的人际关系。在管理模式上,参照街道社区居委会管理体制,开远市公安局在创建初期建立以公安机关管理为主,以戒毒康复人员自我管理为辅的社会化管理模式;在管理制度上,注重人性修复和道德回归。

  抓好劳动康复项目 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产劳动是人最本质的社会属性,发展康复劳动项目不仅能提高戒毒康复人员的就业能力,还可以帮助他们恢复身心健康,增强回归社会能力。雨露社区在经营生产方面,采取“企业化运作、规模化管理”的运作方式,积极探索“公司+戒毒康复场所”的生产模式。为给社区居民创造就业条件,开展康复劳动之初,开远市公安局确定了“结合本地实际,符合社区居民技能特点”的原则,针对部分社区居民劳动技能较差的特点,选择种植、养殖等辅助型生产项目;针对部分社区居民有文艺基础的特点,成立雨露艺术团,使社区居民就业率达到100%。

  2010年社区居民实际人均月收入930元,月人均实发工资690元。由于生产项目不断更新,技术水平逐步提升,使产业建设充满了勃勃生机,形成了“人人有活干、人人能干活、事事有着落、项项见效益”的良好局面。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