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专题列表 > 打击毒后驾驶 > 正文
打击毒后驾驶
唾液筛查:防范毒后驾驶肇事的利器
2010-12-19 22:44:50 来自:科技中国 作者:古烛君 阅读量:1

 如果被告知,你乘坐的出租车司机有可能是个“瘾君子”,你会作何感想?如果被告知,出租车司机涉毒的几率甚至可能高达10%以上,你会作何感想?如果再被告知,他们也许会载着你像完成电子游戏中的任务一样,把路人当做目标一一撞飞,你又会作何感想?

  “在我的老家福建出过这么一件事,厦门某出租汽车公司招聘司机,在为这一批50名应聘者进行体检的时,尿检竟然查出其中有5~6人曾吸食毒品。尿检呈阳性只能说明这些人近几天吸食过毒品。即使这样,比例也超过了10%,这还不包括有吸食毒品习惯,但近期没有吸食的潜在吸毒人群。”陈桂勇说,他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下属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北京中生朗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由于工作原因,多年来他参与调查了大量机动车驾驶员涉毒的案件。

  陈桂勇随身携带的电脑中存着一个文件夹,“丢什么都不能把它丢了”。在他那个宝贵的文件夹里,储存的是多年以来搜集到的机动车驾驶员毒后驾车的相关资料,有见诸媒体的报道,有科学研究的数据,还有大量触目惊心的图片。其中媒体报道部分只是列出了报道题目,但即使这样,也用五号字打满了8页A4纸。这里面最早的是2003年7月的报道——“长乐三轮车司机吸毒后成‘快车手’,一路狂奔开到边防所被拿下”;最后一条是今年8月的“辽宁丹东一吸毒男子疯撞数车,母亲与民警轮番劝说后自首”。

  陈桂勇说:“现在最担心的就是,社会舆论将‘危险驾驶’的范畴仅仅等同于‘酒后驾驶’。”

  “撞人游戏”与“荷塘效应”

  今年5月26日晚8时30分,杭州一狭窄的三岔路口处,一辆轿车在10多分钟里,撞飞了4个摊位,连撞17人,最后将一个女孩压在车底下。愤怒的群众将车掀翻救出女孩后,才制止了惨剧的进一步恶化。后经涉毒检测表明,该肇事司机吸食了K粉。据肇事者傅某事后交待,他觉得当时的感觉像是在电子游戏的场景中,路人就像游戏中的人物一样,车子撞人越多,他的游戏得分就越高,他就越觉得兴奋。“这不是交通事故,简直是在杀人!”这是一位目击者的原话。

  吸毒对于健康的危害不需赘述,而当吸毒和驾驶这两个名词联系起来后,交通肇事在所难免。近年来,仅仅见诸媒体道的吸毒导致交通事故的案例数量就呈现急剧增加的态势。对其发生原因和发展趋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副教授、禁毒系教研室主任李文君分析:“新型毒品极为易制导致其急速蔓延,而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长使得吸毒群体中有车和会开车的人数剧增。新型毒品吸食者经历过吸食、成瘾已到了严重成瘾(集中发病)的阶段,毒性的累积使他们的大脑受到的严重侵害,具有吸毒成瘾史的驾驶人会出现躁狂、幻觉、臆想等精神症状。”

  综合这些因素,并结合公安系统内部数据,李文君认为,2009~2010年发生的吸毒导致交通事故的案例必然呈急剧增加的态势,呈现出“荷塘效应”。

  “荷塘效应”本是经济学理论,即假设首日池塘仅有1片荷叶,次日变成2片,两日后变成4片,3日后变成8片……可能到X日,池塘里依然只有不到1/4的面积有荷叶,大部分水面还是空的,但到第X+1日,荷叶就掩盖了半个池塘,又过了仅仅1日,荷叶就掩盖了整个池塘。在“临界点”之前,信息可能都处于缓慢的滋长期,难以引起人的注意,而一旦到了最后一天,瞬间爆发,其影响力将让人瞠目结舌。而毒后驾驶的隐患,也极有可能在这个临界点之后,突然爆发。

  近年来,新型毒品逐渐泛滥。李文君说:“现在甚至在网络上可以找到自制新型毒品的教程。”而另一方面,“很多年轻人对于科学知识并没有积极地理解,当得知与传统毒品的‘生理依赖’相比,新型毒品主要是‘精神依赖’时,往往认为自己可以尝试一下,然后再戒掉”。特别是在比较富裕的年轻人群中,吸食新型毒品的现象并不鲜见,最典型的如冰毒(甲基苯丙胺)和K粉(氯胺酮),所谓“溜冰打K”。而“飙车族”、“飞车党”也往往出现在这个阶层。因此,毒后驾驶的问题绝不可忽视。与传统毒品的生理抑制作用不同,新型毒品往往为兴奋型和致幻型毒品,而这恰恰是肇事者会有“撞人游戏”感觉的原因。

  唾液筛查防患于未然

  杜绝毒后驾驶现象,最好的办法当然是路旁筛查,这样才可以防范于未然,就像对于酒后驾驶的“吹气筛查”一样。然而对于毒品的检测,传统的检测方法是尿检和血检,这就给路边筛查带来很大困难。囿于时间、空间、性别等因素,在路边采集血液和尿液的样本用于筛查,几乎是不可行的。

  尿样的取得必须有卫生间,并且对于男女驾驶员必须分开取样。此外,为了防止样品被作假,势必需要有专人监视取样,这就给取尿样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而在卫生消毒条件都达不到要求的路旁进行采血,则具有相当大的生物安全风险。更重要的是,无论是血样还是尿样,其采集过程都相当耗费时间。于是,寻找一种便于采集的体液样本成为毒后驾驶路边筛查的关键,因此,科研人员想到了唾液。

  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是世界上第一个立法进行路旁随机毒品唾液检测的地区,也是迄今为止开展路旁随机唾液检测经验最为丰富的地区。随着恶性交通事故中驾驶人被检测出使用药物的几率越来越高,当地政府先后出台了《2000年12月维多利亚药后驾车立法》和《道路安全(修正案)条例2000年版》,规定了鉴别药后驾驶人的程序以及对可疑用药者采集血样的职权。依据该立法,2000年12月初至2003年12月31日,总共有633名可能受到药物伤害的驾驶人按照既定程序接受了血液检测。虽然如此,由于该法规定警察在执法过程中需要采集驾驶人的血液进行检测,这就会给那些没有用药的驾驶人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