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医疗资讯 > 精神科相关 > 正文
精神科相关
什么样的恶性综合征更危险?
来自迄今最大规模研究的发现
2021-08-11 23:04:44 来自:医脉通 作者:杜新忠转 阅读量:1
  目前,一线抗精神病药的总体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但治疗过程中仍不可高枕无忧。例如,恶性综合征(NMS)是一种与多巴胺D2受体阻断剂(尤其是抗精神病药)相关的罕见不良事件,患者多表现为肌强直、精神状态改变、高热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也可能表现不典型,严重时可能致死。
  
  得益于早期识别、及时停药及对症支持治疗,近年来死于NMS的患者数量较前减少,但仍偶有报告。由于NMS属于特异质反应,且发病率很低,探讨NMS死亡预测因素的长期前瞻性研究很难开展。在这一背景下,个案报告提供的患者数据或可带来重要的临床启示。
  
研究简介
  
  8月6日,美国Zucker Hillside医院Daniel Guinart及其合作者于Acta Psychiatr Scand.(影响因子 6.390)在线发表了一项系统综述及基于患者水平数据的meta分析,对NMS死亡的预测因素进行了探讨。该研究是迄今为止探讨此课题的规模最大的系统综述及定量分析。
  
  2018年10月9日至2020年5月30日,研究者对Medline/Embase/Cochrane/CINAHL/PsychINFO收录的NMS英文个案报告及病例集进行了检索,并要求患者年龄18-65岁;作者指出,器质性疾病可表现出类似NMS的症状,而设置65岁的年龄上限旨在尽可能排除此部分误诊患者。除此之外,NMS诊断不明确、抗精神病药用于治疗非精神科状况、蓄意过量使用抗精神病药的个案报告也被排除在外。
  
  研究主要转归为死于NMS。研究者使用多变量回归分析探讨了NMS死亡的预测因素,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抗精神病药类别、剂量、剂型,联用药物,以及NMS严重度、首发症状、最后消失的症状、NMS干预手段等。数据提取及分析过程详见原文。
  
研究结果
  
  本项研究最终纳入了683例NMS个案,中位年龄36岁(四分位距26, 48),男性62.1%,白人53.2%;最常见的诊断为精神分裂症(43.2%),中位病程10年(四分位距3, 20)。52人(7.6%)死亡,631人(92.4%)存活。
  
  社会人口学特征及诊断
  
  无论性别(p=0.9829)、种族(p=0.4843)、地区(p=0.8542)、个案发表年份(p=0.6302)还是病程(p=0.1602),死亡组与存活组均无显着差异。死亡组的紧张症诊断比例较存活组高(5.8% vs. 0.8%; p=0.0001),双相障碍诊断比例较存活组低(15.4% vs. 20.1%, p=0.0431)。其他主要及次要诊断的分布无显着组间差异。
  
  抗精神病药
  
  683名NMS患者的1,075例抗精神病药处方中,96例(8.9%)被视为与死亡相关。其中,65例(67.7%)为第一代抗精神病药口服剂型(FGA-OAPs),18例(18.8%)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口服剂型(SGA-OAPs),12例(12.5%)为第一代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FGA-LAIs),1例(1.0%)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SGA-LAI)。
  
  死亡组使用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的比例显着高于存活组(80.2% vs. 65.9%, p=0.0053),使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的比例显着低于存活组(19.8% vs. 34.1%, p=0.0043)。汇总全部抗精神病药后,死亡组的氯丙嗪(CPZ)等效剂量显着更低(p=0.0053)。这一结果受FGA-LAIs(p=0.0040)及FGA-OAPs(p=0.0491)的驱动。
  
  单变量分析中,抗精神病药剂型(口服 vs. 长效针剂, p=0.2413)、类别(第一代 vs. 第二代, p=0.0638)、药物数量(单药 vs. 多药, p=0.2631),以及肌注(p=0.7004)及静脉(p=0.6495)给药,与NMS死亡均无显着相关性。
  
  联用药
  
  就药物类别而言,联用心境稳定剂(p=0.0519)、抗胆碱能药物(p=0.9512)、抗抑郁药(p=0.9185)、苯二氮类药物(p=0.1036)与NMS死亡均无显着相关性。绝大部分具体药物同样与NMS死亡无关,如锂盐(p=0.6073)及其剂量。仅有的四个例外为托吡酯(p=0.0236)、丙米嗪(p=0.0356)、氯氮?(p=0.0005)、氟西泮(p=0.0001),这些药物在死亡组中的使用比例更高,但样本量极小,解读须谨慎。
  
NMS临床表现
  
  死亡组及存活组最常见的首发表现均为锥体外系症状(EPS, 34.0%),其次为高热(30.0%)。异常实验室指标(3.7%)及肌酸激酶升高(3.2%)是最罕见的首发表现。
  
  单变量分析中,死亡组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首发症状的比例显着高于存活组(36.5% vs. 23.9%, p=0.0433)。最后消失的症状方面,死亡组与存活组之间无显着差异。
  
  死亡组的精神状态改变较存活组更严重(Francis-Yacoub量表中位得分8 vs. 4, p=0.0001),高热更严重(16 vs. 8, p=0.0001),收缩压(0 vs. 1, p=0.0032)及舒张压(0 vs. 1, p=0.0353)更低。值得注意的是,死亡组呼吸急促及呼吸改变较存活组更多见且严重(61.5% vs. 25.8%, p=0.0001)。
  
  总体而言,死亡组的NMS临床表现较存活组更重(中位得分32 vs. 23, p=0.0005)。
  
NMS治疗手段
  
  单变量分析中,死亡组停用抗精神病药的比例显着低于存活组(37.3% vs. 66.7%),但两组从症状出现至开始治疗的间隔并无显着差异。
  
  药物治疗方面,促多巴胺能药物,主要为溴隐亭(n=190, 27.8%),是最常用的药物干预手段(n=234, 34.3%),死亡组与存活组的使用无显着差异(p=0.8042)。抗胆碱能药物及肌松剂(n=221, 32.5%)的使用频率也较高,死亡组使用较存活组更多(50% vs. 31.1%; p=0.0051);此类药物中最常用的是丹曲林(n=164, 24.0%)。
  
  苯二氮在两组中的使用无显着差异(28.9% vs 31.9%, p=0.6539)。使用较多的苯二氮?为地西泮(n=89, 13.0%)和劳拉西泮(n=79, 11.6%)。
  
  电休克使用较少(n=75, 11.0%),死亡组与存活组无显着差异(p=0.2111)。抗生素(42.3% vs. 17.0%, p=0.0001)及其他治疗(46.2% vs. 25.5%, p=0.0013)在死亡组使用更多,但抗凝治疗无显着差异(3.9% vs. 3.3%, p=0.8422)。
  
  单变量分析中,死亡组被收入ICU(38.5% vs. 20.6%, p=0.0028)、插管(26.9% vs. 11.9%, p=0.0020)、血液透析(13.5% vs. 3.2%, p=0.0003)的比例显着高于存活组。
  
死亡预测因素
  
  多变量分析中,以下四个因素可独立预测NMS死亡:
  
  未停用抗精神病药(OR=4.39, 95%CI=2.14-8.99; p<0.0001)  
  存在呼吸改变(OR=3.54, 95%CI=1.71-7.32; p=0.0004)  
  严重高热(>39.0℃, 每单位OR=1.30, 95%CI=1.16-1.46; p<0.0001)  
  年龄较大(每增加1岁, OR=1.05, 95%CI=1.02-1.07; p=0.0014)
  
  即便是在单变量分析中,抗精神病药剂型(口服 vs. 长效针剂)及类别(第一代 vs. 第二代)也与NMS死亡无显着相关性。
  
临床建议
  
  尽管仅依赖个案报告及病例集的数据,但本项研究已经是迄今为止探讨NMS死亡预测因素的规模最大的系统综述及定量分析。作者基于现有结果指出,及时停用抗精神病药对于降低NMS死亡率至关重要;当NMS患者存在呼吸变化,严重高热,和/或年龄较大时,死亡风险较高,须引起重视。
  
  作者同时强调,尽管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不能像口服剂型那样立即停用,但结果也明确显示,抗精神病药剂型与NMS死亡无显着相关性。考虑到长效针剂相比于口服剂型的一系列优势,包括全因停药、复发、入院、死亡风险降低等,长效针剂仍应视为简化治疗方案及解决不依从问题的理想选择。
  
  文献索引:Guinart D, Misawa F, Rubio-Lorente JM, Pereira J, de Filippis R, Gastaldon C, Kane JM, Correll CU.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Pooled, Patient-Level Analysis of Predictors of Mortality in Neuroleptic Malignant Syndrome. Acta Psychiatr Scand. 2021 Aug 6. doi: 10.1111/acps.13359.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4358327.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